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日-星期二
有媒体反映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的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
美国的“霍桑试验”和中国的“鞍钢宪法”,都证明了“人”对企业高效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需要深刻地反思包括职工、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等“人”的地位和作用。
回顾两年来强党建、抓改革、促发展的非凡历程和显著成效,更加深刻感受这篇光辉著作蕴含的真理力量、闪耀的思想光芒、彰显的实践伟力。
从实践情况看,现代企业制度仍不完善,部分企业尚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权责不清、约束不够、缺乏制衡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董事会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习近平指出,国家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正是装备制造业大有可为之机,要继续练好“内功”,继续改革创新,确保永立不败之地、永远掌握主动权。
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国企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公有制带来的,不能把国企妖魔化、意识形态化。增强制度自信,让国企浴火重生。
国有企业要继续做强做优做大,不要国有企业、搞小国有企业的说法、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
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为要不得,企图制造所谓的“国进民退”的舆论来否定公有制经济的行为更要不得。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给否定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失去了。
政府控制公共企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防止私人资本的垄断,但它的运行也必须遵循交换价值原则。[1]问题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究竟应该面向哪一种市场?
由于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缺乏共识,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起来步履维艰。既害怕国资流失要承担政治责任,更害怕推行私有化承担历史责任。
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274家,占比54.8%。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占比71.83%,纳税占比85.87%,即私企营业收入占比28.17%,纳税占比14.13%。
在这样客观、现实的经济条件下,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关乎党、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而我们知道:私有化不可能通向社会主义。
当前,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壮大存在一些争议和疑惑,亟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来统一认识和制定政策。
面对美欧的围堵和国际资本的渗透,国企成为维护中国经济主权的最后屏障。在经济社会里,经济主权也就是政治主权、国家主权。
包产到户一刀切的改革是造成如今严重的“三农”问题的根源。新的时期,要振兴建设新农村,需要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党才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铁道部修路均是国家征用、划拨土地,账面上不用体现无形资产;铁路总公司变身为企业,就应该按市场经济原则来行事,原先无偿占用的土地,应当予以评估作价入账。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就必须谨慎处理好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国企内外监管中的国资流失问题。
如何重点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改革、规范董事会建设、职业经理人制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长期激励等六项工作进行了展望。
可在商业一类这种充分竞争领域的国企大力推进混改和市场改革,混合里面可以控股,也可以参股。而商业二类企要进行改革,但仍需国家控股,国家要有一定控制力。
为何替国企辩护的呼声在舆论上总是处于相对弱势?一刀切式的混改能否解决国企的深层次问题?国企改革应该怎么改?根本原因是受新自由主义迷惑,有人热衷于私有化。
发扬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也许仍然有可能克服障碍,重新建立公有制的基础和主导地位,从而避免共产党下台、国家拉美化的前景。
中国政府始终宣称,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
私营企业是指非国有非集体资产总量超过五成的各类企业。私营企业的资产构成决定了私营企业的本质属性,唯利是图是私营企业的基本特征,涵盖了私营企业的基本追求。
9月2日上午,2018中国企业500强是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17次向社会公开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国的命运在企业500强。
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今后国家将由过去管国企变为管国资,只要资本运作有效益。这是一种令人担心的倾向。推进“混改”不能光看资本增值数量,更要看资产实际质量。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