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
开年以来,多地政府都掀起了学用人工智能的热潮,各地政务系统也都争相接入DeepSeek系列大模型,首批70名“AI公务员”也在深圳福田区正式上岗。面对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人工智能既存在着未知,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党员干部既不能做“技术恐惧症患者”,也不可沦为“算法盲从者”,唯有以理性态度识AI、探AI、用AI,才能克服本领恐慌,让技术创新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破除认知迷雾,明晰人工智能。部分干部对人工智能还存在两极认知:有的将其神化为替代人类决策的“超级大脑”,有的视作威胁就业稳定的“洪水猛兽”。这两种极端认知,本质上都是对技术规律的不了解,导致出现了“本领恐慌”和“数据焦虑”,担心被技术取代。要看清AI的“底牌”,它能提高办事效率,但替代不了干部走村入户的脚底板;它能辅助科学决策,但消解不了对群众疾苦的同理心。从社区里的智能门禁到田间地头的无人机播种,从政务大厅的“秒批秒办”到防汛救灾中的风险预警,人工智能技术不是替代人类的“黑科技”,而是基层治理的“新帮手”。
把握创新节奏,敢渡智能瀚海。新技术落地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不管深浅闷头冲。某地曾花大价钱引入“AI城管”,结果算法误把晾衣绳当违规广告,闹出群众纠纷。人工智能不是“一锤子买卖”,从技术选型到场景适配,从数据清洗到效果评估,每个环节都需下足“绣花功夫”。党员干部既要有“吃螃蟹”的勇气,更要懂“拆蟹腿”的门道。试点项目莫贪大求全,要先从群众反映集中的“高频小事”入手;技术应用勿搞“一刀切”,应给老年人、农村地区留足适应空间;数据使用别越界,个人信息保护的红线碰不得。唯有把风险想在前面,技术探索才能行稳致远。
聚焦民生本位,精织民生图景。人工智能的终极价值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驾驭人工智能这场技术革命,本质上是对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的新型压力测试。党员干部要当“技术翻译官”,把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解决方案;更要当“场景设计师”,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找到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技术应用切忌“花架子”,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智能大屏”、徒增基层负担的“数字台账”,反而会冷了群众的心。要用包容心态看待技术变革,用务实作风推动技术落地,用底线思维防范技术风险,方能让人工智能从展示政绩的“橱窗工程”变为温暖民心的“幸福引擎”。
(作者:李洋,作者单位:河北省孟村县委组织部;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