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理文化 > 阅读信息
咏慷|塞外曲
点击:227  作者:咏慷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3-31 21:49:03

 

1.jpg

我在某部当政治处主任时,有下属单位驻扎在塞外草原。每年,我都要到那里深入一段时间。

总是会有鲜事物使其感到意外和趣。

塞外草原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况,便是遍布在草丛中各色花朵、奇石和常驻在那里的指战员

此单位驻地分散,指战员知识水平较高。我暂住的屋内,常置一只简朴的花盆,里面栽种的不是茉莉、吊兰、水仙类名贵花草,而是生命力极强的仙人掌。茁壮深绿的仙人掌近旁,则常兀立或高或矮的数枚尖峭坚石——据说此地曾有一个规模不大的铁矿,因而石头里都含有坚硬的铁质经年复一年风吹雨打、砂石磨砺,便成了这般模样。

清晨黄昏,我爱拉上基层战友,在广袤的草原上徜徉。温煦的阳光投射下来,将草滩及其上的石子映照得一清二楚。

哦,这一块坚石古朴浑美。我信手捡起,眼前忽然一亮——它竟一尊天然小象:棱角分明的额头,深陷的眼窝,高卷的鼻梁,微翘的下腭……意外的发现使我惊喜不已。于是我东西,又发现好多好多,联想了好多好多。那一块块石,有的怪异,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色彩斑斓;有的形如耕牛,有的神似斗鸡,有的像旧戏舞台上的花脸,无不光泽温润美丽,形态美轮美奂。更新奇的是,有的像玲珑剔透的贝壳,拈进兑了醋酸的水里,定睛一看,一枚枚石贝温润凝脂般荧荧生辉,竟相缓缓蠕爬,简直活物一般。还有的石,如心,如卵,五颜六色的一团,拿起来一摇铃铃作响,清朗悦耳,音律高低不同,如笙如簧,原来里面竟是空心的,且含了颗粒,如同打击乐里的沙槌。自然界几乎将所有的色彩都点染在石里,使她们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棕等绚丽的色彩。自然界还用细腻的笔触,在石头上描绘出鸟兽、山川、云霞、花草等奇妙的纹

还有一些石头长出了褐黄色的锈斑,使我联想到远古时代,这里恐怕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大自然变迁,使这里沧海桑田,赐给了人类各种奇石。它们虽然不如玉名贵,但比玉更有丰富的色彩、更奇特的花纹,也堪称是一种天然瑰宝。

就这样,我常在草原上一直盘桓到上班号响或日头西斜。

我感到塞外草原不再偏僻,也不再荒蛮。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能使一天的疲惫顿抛九霄云外,充分体现出奇妙无穷的大自然之美。

那时每逢有车从塞外回京,我都是既不捎牛羊肉,也不捎其它土特产,只是请驾驶员帮忙捎上几块石。遗憾的是有时因石太多、太重而煞费踌躇。看来集石如世上一切事物,得失亦在一念之间,有时也不得不有所舍弃。它们或许目前还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最不需要用金钱交换的收藏品无疑能够使人减少许多铜臭味,增添几分高雅气。我集石不为展览,也不为交换,只是将这些具有大自然灵秀之气的石头不加矫饰地摆放在窗台上、书柜里、床头边,顿觉赏心悦目,满室生辉,自得其乐,使我能最便捷地领略天地造化的大自然,以使自然朴实之笔描摹人生。有时馈赠志趣相投的朋友,自然也想到这妙趣深邃的石。他们捧走这最不值钱的东西,居然认为是最珍贵的礼物。

大约就是从塞外草原上开始,我和集石结下不解之缘。有幸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每逢出差在外,工作之余我常爱背上挎包,抱着绚丽多姿的思绪,漫步在满地石砺的高山旷野或戈壁滩上。我感到那勾腰俯拾的挑挑拣拣,简直堪称一最美的运动。每当此时,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能从几枚新得的奇石中,亲眼目睹壮观,亲耳聆听声响,亲临其境地感受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的魅力。在荒天野地每每直到挎包装满,才恋恋不舍地返回住地。在招待所下榻休息后,我的大脑神经却仍像注射进兴奋剂一般,久久阖不上眼皮。返回时,行囊里除了衣服、笔记本介绍当地历史文化的书刊,常还会有若干石。我宁可把其他东西精简,也要把几块旁人或许不屑一顾的石头塞进行囊。

石头,是大自然的尤物。我渐渐悟出,集石,丑石应取其奇,美石应取其坚,微石应取其灵,宽大之石应取其豁达……我深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变万化,奇石无穷,石缘无尽。哲学家云,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我想,大自然中也就没两块相同的石头。而给形态各异、斑斓缤纷的石头起一个好名字,其乐趣不亚于阅读、写作、吟诗、作画。它们给了我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心境。

天,是草原上流芳溢蜜的季节。云彩滑下北方高高的山脊,带来多情的雨水……身仰望,好像天穹压落。天空湛蓝湛蓝的,仿佛泉水洗过似的清澈透明;放眼茫茫旷野,只觉氤氲流升,牧草青青,里面夹杂着尖尖的金针花、顶花的断肠草、繁密的野罂粟,还有许多连当地牧民也叫不出名子来的花儿,红的、粉的、黄的、蓝的、紫的、白的仿佛星星点点,点缀在绿色的生命里,争奇斗艳,开得热闹极了,宛如绿绒毛毯铺向绵延起伏的原野,加上远处悠然的畜群和亮斑点点、碧枝摇曳的白杨林,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油画。

原野和大地都在明媚的阳光下沉思,只见广衮地平线上,白云伴着灰白色的羊群、枣红色的马群和深褐色的牛群像珍珠在露水中闪耀……这些可爱的牲灵们,悠闲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与的充溢着花草幽香的空气、明媚和煦的阳光、柔软的绿地和清可鉴人的清泉。美丽的牧羊女,自由而幸福地在歌唱。圆圆的蒙古包,像白花开放在草原的浪漫里,泊在远方的遐想中。被这迷人的景吸引住了,心情像蓝天和草般开阔,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劳顿皆忘不禁想起清人励杜纳的诗句:近天雨露均沾湿,偏地芳菲不辩名。

的思绪不停地旋转。早就听说草原上的花里,有一种最浓香馥郁的叫百里香。于是便大而化之地将草原上花草的香气,都认为是百里香的芬芳。的确,人哪,有时寻觅和迷恋一种景致,往往是为寻觅一种心境。其实,寻觅本身正是一种人生常态。 

 有相当一段时间,此单位由于驻地位置等各种原因,电视等信号等均不理想,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我们便上级支持下,办起了业余宣传队

大草原必然引来白天鹅、凤凰鸟

第一个报名杰。这小伙原先是某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调到新单位后十分怀念先前那种生活,总感到眼下日子缺少什么。

听说了的情况,决定见一见这小伙子

准时办公室

单刀直入地问:“依你之见,我们拟组织的业余宣传队最重要的是什么?

“纪律。”郑杰也开门见山地回答。

“难道业务不重要吗?”

“当然重要,”他毫不含糊地继续回答,“但相比而言,纪律更重要!”

我情不自禁地点点头。这对他来说,无疑“心有灵犀一点通”。

大约与此同时,我们又分别招来数名有一定文艺专长的年轻指战员。

郑杰当了这数人的“头儿”。他管理非常严格,将自己在原部队当宣传队长时学到的那点管理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正在楼上嘻笑的“姑娘兵”听到他上楼的脚步声,立即变得鸦雀无声。

不成想,没过几天,有若干名队员集体“辞职”。

当郑杰听说这一恼人的消息,脑袋“呼”地一下就胀大了。

“马上找他们谈话!”我明确支持郑杰的工作。

就在此时,一位女队员打来电话,说他们正在一间办公室里等着与领导“谈判”。

见面后,若干名队员提出的主要问题是,“这里没有想象中的好。”

“我们为啥要成立业余宣传队?”我苦口婆心地说,“这是要干一项事业!现在条件是有不足,但它是新事物,正一步步走向成熟。我们,包括你们,都是创业者啊!”

几名年轻人被我的激情感动,终于决定都留了下来。

我常将业余宣传队的团队精神概括为四个字:激情、责任,告诫队员们:“在许多情况下,没有激情就没有执著,没有责任就没有事业心……

此事发生后,郑杰愧疚地表示:“如果是因我管理失误,我愿承担责任!”

“严格管理没有错!”我立刻明确地回答。

其实,上级领导对业余宣传队一直给予了极大厚爱。在整个单位房子都比较紧张、一般指战员都是三人住一间的情况下,毫不含糊地优先考虑宣传队,给每两人提供一间宿舍,空调、卫生间、练功房等设施应有尽有。

业余宣传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不能随便外出,晚上还要像连队那样点名。每名队员的被子都要像连队一样叠得方方正正。队员说话办事都要有规矩,坐有坐像,站有站像。每次演出前,领导都要“战前动员”。然后将队伍带到演出场地。演出后地面上见不到一张纸片、一点垃圾。比社会上众多艺术团体明显优越的条件和规范化的管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许多年轻指战员是被家长亲自送来的,感到将子女交给这里称心、放心。

那天,新组建的业余宣传队在成立仪式上进行了一次内部演出。没想到出师不利,由于水平、经验等原因,效果差强人意。

“首战”落幕,现场冷冷清清的气氛和观众碍于情面不得不给予的稀稀拉拉的掌声,仿佛给了年轻的队员们当头一棒。原本劲头十足的郑杰,也伤心地耷拉下脑袋。我及时宽慰他:“这样的节目质量与组合,还不具备宣传队应有的水平。我们一定要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全队上下都憋足一股劲儿,决心“卧薪尝胆”,在一个月后打“翻身仗”。

我特意请来自己熟识的电视台、部队专业文工团的专家当艺术指导,分兵几路奔赴各地继续吸收素质较高的宣传队员,不失时机地编排新节目。

宣传队员马慧在题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的体会中说:“从刚进入部队的新兵,成为参加过无数次大型演出的舞者;从面临十字路口的惶惑,到有一个能施展自己心愿的舞台,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记得刚来时,我心里一片茫然。一个宣传队只有十几人,也没有服装仓库,每天都过着很乏味的生活……难道我来错地方了吗?那时我真想背着行李离开这个没多少快乐的地方……后来我慢慢适应了宣传队的生活。队里的同志都相处很融洽,每天高高兴兴排练,又在温暖的寝室和同事们谈艺术。黄昏后,我总喜欢看着屋后长满绿草和松林的山坡,想想白天发生的喜怒哀乐,决定为宣传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宣传队是我心里的第二个家,它像暴风雨中摇曳的小树苗,我们就是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领导给予了我们营养的树根……”

一个月后,部队驻地的某市邀请宣传队参加一项庆祝活动。明眼人一看便会想见,这绝对是一招儿在不利的时间、不利的地点上阵,极易将自己置于“绝境”的“险棋”。

然而我们认为“背水一战”,往往更能激发指战员意气风发的战斗意志。临场发挥,往往更能体现宣传队员的创作天赋。结果,宣传队果然是以豪迈气魄和精湛演技,吸引、倾倒了该市广大群众,引起他们比看电视台专题晚会还要热烈的掌声和共鸣。 

三 

入夜的千里边关,一弦冷月挂上中天。

我叩访的蒙古包主人,身材高大魁实,脸膛黑红,满面春风,手托银盘,大步向前,道一声欢迎,旋即摆上热腾腾的奶茶、奶豆腐,打开盘中的酒壶,浓烈的酒香随即荡漾开来。

蓦地,一曲强劲的军号声,挟着荒漠的风,灌满无边的塞外草原

主人的情绪更热烈了,将酒杯端过头顶,咦咦呀呀地唱起敬酒歌。揣度在这万里边关,嘹亮的军号显然不属军人专有,每个老百姓也都对情有独钟。

蒙古语的祝酒歌引来我一名同期入伍的老战友利和

是从老部队几经辗转调到这里的。

利和一见到,两颗眼珠都差点儿蹦了出来于是话未多说,他便举酒对表示欢迎。

“嗨,真想不到!这么多年了……”我不禁感叹。

“虽然很多年没见,但你的大致情况我还是都听说了……”

一个个生动的场景,都仿佛被照相机的镜头摄入心灵的底版。

我没想到利和竟然有那么大酒量。两人先是用小杯喝,后来改成中杯,再接着换成大杯。脸上始终笑眯眯的,每杯端起来,都是一仰头,酒就下去了,面不改色。不知不觉中,瓶白酒已见了底。

利和是典型的老黄牛。他入伍,同几十名战友有的当了驾驶员,有的当了技术操作员,他却当了伙头军。但他乐呵呵的,为了当合格的炊事员,每天早上班,晚下班,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为练出切菜的过硬本领,左手食指上至今还留有四五个刀疤。为改善伙食,他和同志们一起开荒种菜,艰苦创业。没水,就在手推车上放个空油桶,到四五里地外的小镇上去拉,终于做到了夏秋两季的蔬菜自给。荒野的营区长期没厕所,也没猪圈,他便带同志们上山捡石头,自己动手盖厕所垒猪圈。无论当战士还是当干部,他都干一行爱一行,要求别人做到,首先自己做到。二十多年来,他十几次调动工作,每次都一点不讲价钱。担任油机员,他一干就是8年。严冬,零下三十几度是常事。为使油机不被冻坏,他用自己的皮大衣盖到油机上……连年都是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教导员的岗位上,一干又是8年,成为全部队有名的老正营

我与利和相对而坐,慢慢又喝了两小杯茶:“要不我去你住处看看?”

我俩踏着银色的月光走进利和的宿舍。他的妻子小路唠叨:我们这家呀,只能说是的旅店、饭馆……眼看面临转业……听说如今转业干部难安排,今后日子还不定样呢?

利和听了,只淡然一笑:瞧你顾虑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像咱这号普通人,原先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能当上部队的正营职干部。转业有什么可怕的?都是在中国的大地上,人家能干,咱就不能干?咱这性格,恐怕也就像草原上到处都有的百里香,只要有点基本的条件就能扎下根、活下去……

这夫妻俩的对话使我颇感动禁不住打量两人一番,“你俩是在这里相识的吧

利和笑了笑,没承认也没否认。

我又扭头往窗外望了望。那无边无际的百里香正青翠欲滴。而当我的视线回到屋内,却看到墙上贴着一幅凡高的名画《向日葵》和挂历上显现的西欧19世纪末象征派画家莱昂·弗雷德里克的油画《冰河·急流》。它们都营造出一种美丽、深远的形象和气势,使陋室的四壁顿时生辉。

我接着笑问起利和与小路的交往过程。利和坦率地说:“她是我们驻地附近的知识青年。先前我俩一个来自天南,一个来自地北,压根就不认识。严格地说,风水再怎么转,我俩也转不到一起去。在个人问题上,我一度并不顺心。原因很简单,我性格上有那么一点儿封闭。就在这不乏郁闷的过程中,我无意中注意到一个人:小路。由于对上进异乎非常的渴望,她成了我的‘学生’,经常主动与我接触,向我询问一些问题,也使我俩由表面的师生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小路为人极好,尽管当时自己还没正式工作,但却总想帮助比自己境遇还差的人。我渐渐感到她除了适合做温和平静的妻子,身上还具备细心、有主见、有条理的职业女性特质。最初她只是在一个地方机关做临时工。那时临时工与正式工有着本质区别,临时工即使干得再好,取得再大成绩,也不能转为正式工。据说她有一次几乎指标到手了,却被别人‘顶’了,于是这个指标就落在了那人头上,弄的小路空高兴了一场。后来她又参加了几次几乎没希望的招工……她曾不时对我说起社会上底层人的悲惨境遇,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慨和失望……”

窗外的草地伸向远方淡淡的雾霭里。银色的月光下,远远的地平线上到处洋溢着百里香的芬芳。认定利和及其长期驻守在塞外草原的战友们,几十年来生活经历的磨使越来越走出自我……这一切都是这浓香馥郁的百里香。

重返塞外草原,重见老战友们,重闻百里香的芬芳,更使我感到信念和理想的可贵,也更体验到军人的价值与辉煌。

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已刊发于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神剑》20246期,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咏慷|塞外曲

    2025-03-31
  • 【金秋茶话】李旭之:塞外秋行记

    2015-10-17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