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后:从疫苗风波看系统性风险
2024年科兴疫苗争议的爆发,表面是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实则暴露了我国决策与监管体系的深层问题。这场风波中,公众的焦虑不仅源于对疫苗本身的质疑,更折射出对科学权威、监管效能的信任危机。
案例聚焦:
——数据造假与生产乱象:科兴疫苗被曝存在研发数据造假、生产环节质量控制漏洞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早期监管中未被及时发现。
——多部门监管割裂:疫苗从研发到接种涉及药监、卫生、疾控等多个部门,但信息共享机制缺失。例如,药监部门的电子监管码未被卫生系统采纳,导致疫苗流向难以追溯。
——专家话语权失衡:部分专家与企业的利益捆绑,导致科研结论和决策建议偏向资本诉求。例如,科兴疫苗有效性争议中,独立研究与国际数据常被忽视,公众只能被动接受片面信息。
二、体系漏洞:纵向专业划分下的横向失能
1. “专业竖井”效应:科学分工反成决策障碍
我国科技领域长期以专业纵向划分(如医学、药学、公卫独立成体系),导致跨领域协作困难。疫苗研发中,病毒学专家可能忽视社会学风险,药监部门则对接种环节缺乏掌控力。这种“竖井”模式,使决策难以综合社会、伦理、经济等多维度因素。
2. 专家依赖与资本渗透的恶性循环
——资本操控科研:企业通过资助研究、影响期刊发表等方式,间接操控专家结论。例如,科兴疫苗早期宣传强调“高效安全”,但独立研究显示其保护力随时间衰减显著,这些数据却未充分向公众公开。
——决策机制僵化:重大决策过度依赖“权威专家”,而专家群体的同质化(如学科背景单一、利益关联)导致风险评估片面化。例如,新冠疫苗审批中,灭活疫苗路线被快速推进,而mRNA等技术路线因缺乏话语权支持进展缓慢。
3. 监管体系的“被动响应”困境
——事前预防不足:当前监管多集中于事后追责,而非事前风险防控。例如,山东非法疫苗案中,问题疫苗已流通多年才被发现。
——技术工具滞后:区块链、大数据等本可用于全程追溯的技术,因部门权责不清、标准不统一难以落地。
三、反思与改进:重建科学决策的公共信任
1. 打破专业壁垒,构建“跨学科决策池”
——建立由科学家、伦理学者、社会学家、公众代表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避免单一学科主导。例如,疫苗政策应纳入社会学专家评估公众接受度,而非仅由医药专家定调。
——推广“开放式科研”,要求企业公开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接受独立机构复核。
2. 监管改革:从“分段管理”到“全链条协同”
——统一信息平台:强制药监、卫生、疾控等部门共享数据,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疫苗从生产到接种的全流程可追溯。
——强化储运监管:针对疫苗冷链运输的薄弱环节,制定独立法规并配备专职监管人员。
3. 遏制资本干预,重塑专家公信力
——建立专家利益回避制度:要求参与决策的学者公开与企业资金往来。
——支持独立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展:例如设立国家疫苗安全评估中心,剥离企业与科研的直接利益关联。
4. 公众参与:从被动接受者到监督共治者
——开通疫苗安全“全民监督通道”: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
——开展通俗化科普(如动画、短视频):向公众普及疫苗研发原理与监管流程,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恐慌。
四、结语:危机亦是转机
科兴疫苗事件绝非孤例,而是我国科技治理体系转型期的缩影。它警示我们:在专业化分工深化的今天,决策的科学性不仅依赖技术权威,更需打破利益藩篱、弥合部门割裂、拥抱公众监督。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专家被资本绑架、监管被漏洞侵蚀、公众被焦虑支配”的恶性循环,真正构建起开放、透明、抗风险的社会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方向:
——疫苗监管国际经验(如美国FDA的独立审查机制)
——科技伦理与公共政策融合案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制定过程)
——中国疫苗产业升级路径(参考科兴在土耳其建厂的全球化尝试)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与学术研究,旨在促进公共讨论,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
(作者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兵棋推演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南征兵推[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北京方圆奇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兵棋设计总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