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业遥感卫星向“更多、更快、更强”高质量发展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提升,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快速发展。国内诸多民营公司均已有自己的遥感卫星星座规划,部分公司已通过发射自研卫星并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了卫星遥感的商业化运营。商业遥感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已经基本进入亚米级时代,长光卫星通过25次成功发射(2024年3次)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能够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的高频次重访,长光卫星新一代卫星高分05B星的分辨率达到了全色0.2m。“北京”“高景”“东方慧眼”“金紫荆”“云遥”“女娲”“天目”“灵鹊”“泰景”“海丝”“天仪”“凌云”等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2024年也都进行了发射。商业遥感卫星服务系统不断完善,补充和强化国家遥感卫星网络的覆盖范围。
2
商业航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3月5日,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我国31省市针对自身航天产业发展基础发布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已超过500多家。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在卫星设计与制造环节持续创新优化,在测控运营体系构建中不断完善提升,在应用服务领域深度拓展,在新兴业态培育上积极探索并有所突破,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格局。
3
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业务版)发布上线
4月23日,国家航天局在湖北武汉举办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业务版)发布暨第三批试点应用单位授牌仪式。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业务版)面向各种遥感领域专业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全要素空间信息服务,新增了观测需求统筹、应急快速响应、智能数据推送、产品协同生产、在线敏捷开发等功能,可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服务“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双碳”目标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等多个重要领域。为充分挖掘平台应用潜力,促进遥感数据与技术更好地融入各种部门业务,打造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示范标杆单位,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面向全国征集了业务版试点应用单位,共22家单位入围试点应用单位。
4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
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9%。9月12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4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报告用指数形式展示了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的各方面情况,北斗产业综合指数已达1431点,北斗产业已进入规模应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10月24日,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发布了《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年)》,蓝皮书显示,北斗系统服务及相关产品已输出到130余个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多项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相继发布,为民航、搜救卫星、海事、移动通信等多个关键领域产业发展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5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7月25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颗科研卫星的投入使用仪式。2022年4月16日成功发射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采用激光主动探测手段的高精度大气环境遥感卫星。2022年8月4日成功发射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又称“句芒号”,是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的遥感卫星。两星在轨测试期间,在生态环境、林业和草原、地理测绘、气象、农业、应急减灾等多个行业均展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两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6
北斗短信“飞入寻常百姓家”
11月6日,中国移动携手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正式发布北斗短信业务,为中国移动用户推出北斗短信产品。中国移动用户无需换卡换号就可领取每月30条的北斗卫星短信服务,畅享全域通联、始终在线的通信体验。国内不少手机品牌正通过打造支持北斗短信功能的手机终端产品,促进北斗短信服务的普及应用,使其更加贴近并服务于广大民众。
7
我国填补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探测能力空白
11月14日,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由长征四号乙遥五十三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又称海洋四号01星。卫星配置综合孔径辐射计、主被动探测仪等载荷。该卫星发射入轨后,可填补我国高精度全球海洋盐度探测能力空白,完善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数据获取能力,提升我国海洋预报产品精度及质量,满足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预报、水循环监测、短期气候预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并兼顾土壤湿度测量,为海洋主体行业应用和农业农村、减灾、气象等相关行业应用提供支撑数据,形成应用产品能力。
8
我国将于2035年建成下一代北斗系统
11月28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下一代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用户和其他定位导航授时系统提供覆盖地表开阔空间及近地空间的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高完好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下一代北斗系统将优化星座架构,形成高中低轨混合星座,全面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性能;建设集成高效的一体化地面系统,实现资源弹性调度、数据共享使用、业务连续运行;覆盖地表至深空的各类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不依赖卫星的定位导航授时手段融合的各类用户终端,实现用户多场景、高精度、智能化使用。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9
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组网建设阶段
2024年下半年,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进入密集组网发射阶段。8月、10月、12月,千帆星座分别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发射其三批组网卫星,在轨卫星数量增至54颗,均为平板式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12月,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
10
“风云地球”谱系等三项科技成果发布
2024年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上,发布了三项重要的科技成果:“风云地球”谱系、风云气象卫星应急融合通信平台和风云气象卫星数算一体平台。“风云地球”谱系中的各个版本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风云气象卫星数算一体平台依托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丰富数据资源,基于混合云架构,实现了数据资源与算法资源的有效整合,为用户提供即取即用的数据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应急融合通信平台作为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重要业务服务系统之一,旨在构建集约化的应急气象观测预报体系,通过数据收集平台收集地面的气象、水文、地质等地球环境数据或灾害性异常状态数据,并通过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转发到地面应用服务系统处理后提供给用户使用。我国目前在轨运行的9颗风云气象卫星,广泛应用于气象、环保、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
来源:《卫星应用》2025年第2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