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胡懋仁:大学文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点击:  作者:胡懋仁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2-10 10:15:35

 

1.jpg 


文科的问题已经困扰中国的高等教育很多年了。没有人说文科不重要,也没有人说文科专业都应该丢弃,但是文科教育到底要怎么搞?文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文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干什么?文科生毕业后就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没有一个是容易回答或者解决的。

 

中文系,通常说是汉语言文学系。文学当然和语言有关,但语言学绝不只涉及到文学。外语系也都是外国语言和文学系。这样的规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也确实不了解。研究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有多少人会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估计这样的毕业生不会太多。更何况,很多进行过文学创作的人,大多都没有读过中文系。那么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研究外国文学的又有多少人?肯定会有,但肯定也不会太多。学外语的,在就业时,如果还涉及外语专业,那么大部分可能都去做翻译工作。用外语写作的人有多少?估计肯定有,但肯定也不会多。而且也有一些能用外语写作的人,未必就读过大学的外语系。

 

历史系的毕业生就业时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如果真的想研究历史,那么他们肯定不能只停留在本科学历上,好歹也得上研究生,甚至非读博士不可。他们如果要研究历史,估计都只能去国家社科院的历史研究所,或者去各省社科院的历史研究所。显然,这样的就业单位能够接纳毕业生的容量肯定不会太大。那么更多的历史专业毕业生能干什么?要么去做中学教师。然而,中学教师是需要有教师证的。各个师范大学的历史系估计足够把中学的历史教学岗位填满了,综合性大学的历史系学生要想干这一行,也实在不容易。

 

学历史的与学中文的也有某些共同的职业,就是去研究中国古代浩瀚的古典文献。研究这些古典文献,单有古汉语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怎么也得懂点历史。同样,学过历史专业的学生,要想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化,没有古汉语专业知识肯定也不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大学的中文专业是不是一定要开设比较系统的历史课程?而我们大学中的历史系专业是不是也一定要开设比较系统的古汉语课程?进一步的问题则是,这些学生学了那么多的课,在毕业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就有机会从事这一类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职业?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机构或者单位能够保证做到。

 

现在的实际情况在于,很多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不得不寻找在他们大学专业之外,或者说与他们的专业知识有着一定距离的职业。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是与他们学过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课程关系如何不紧密,但具有这些专业知识对于他们所从事的任何职业都不能说完全没关系。说不定在工作中遇到的什么问题,就跟他们学过的汉语常识或者历史知识,就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关系?正因为你有这样的知识储备,解决这一类问题就比较轻松。而缺少这类知识的从业者,或许就会束手无策。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这个文科专业的学生从事着与文科知识并没有太多关系的职业,前面提到的那一类情况也绝对不是会经常出现的。那么你学了那么多年的文科专业知识到底还能干什么用?这个问题也没有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有一个就是文化自信。要坚定文化自信,肯定需要研究文化问题。研究文化问题就离不开与文化有关的专业知识。我们讲文化自信,不能只讲传统文化,还要讲中国的革命文化,还要讲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只研究文化的广度,更需要进行深度方面的研究。我们要讲好做好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工作,不能只讲与自信有关的问题,还是要讲更多的与文化有关的问题。

 

严格说来,我们在文化研究上,需要一支相当庞大而且相当精锐的队伍。我们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现阶段,我们似乎还不太可能一下子掏出这么多钱来集中财力和人力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这肯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我们高等院校的有关文科专业的教育,以及对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生的培养,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可以说,现在基本上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筹划和战略安排。

 

如果现在我们招收大量文科类学生,他们的就业问题肯定很难消化;如果我们现在缩小招生规模,将来一旦国家有需要,又难以找到有着足够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样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才储备不能一下子搞得太多,也不能一下子就缩小足够的储备量。

 

看来,国家需要进行这种文化研究的规划,制定出近期和远期的研究课题,当然更要筹足大量的资金,再来决定招生的种类与数量。这是一个长远的规划,但也是必须要做的规划。文化研究看起来不像做科学研究那么有着明确的目标,也不太可能有着非常具体的实用性。但文化研究确实极其重要,现在如果不加以重视,将来是要吃亏的,也是要后悔的。

 

文科专业要想创收,是相当困难的。从事各种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文化研究,基本上是要靠吃财政饭的。这就意味着国家要养这样一批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员。这样的做法的必要性有多大?国家能撑起多大的摊子?无限制地扩张显然不合适,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远见,不重视这一类型的文化研究,显然也是不行的。我们的文化工作,需要开拓的领域还有很多,既有领域的深度挖掘也很有必要,这方面工作需要一大批人来做。比如我们需要研究中国各地的本地文化,研究各个不同民族的带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还有各地的风土民俗,要研究起来,简直就是广阔无垠。当然这类工作,学文科的能做,学理工科的也能做,不过相比较来说,文科学生还是更有优势。

 

中国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也需要大批人才,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个领域的工作量简直就是海量。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文科专业学生完全是大有可为的。

 

另外,有些社会科学类的专业,不一定要在本科专业里学习。如果放在研究生学习时期,也许会有更高的效率。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金融学、管理学等,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些学生如果放在本科阶段,说实话,学生们不一定能听得懂,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如果放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有过一些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或者理论,他们往往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能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他们有了其他专业的知识和从业经历,再结合这些学科里的知识,也很容易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习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现在的文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数学、物理学或者其他自然科学的课程不发生太多关系,这种做法显然弊端较多。将来的文科专业,必须要增添这一类的课程。这类课程的数量不需要太多,但一定不能缺少。这对文科专业的学习与研究,扩展其思路非常必要。就算是考虑学生的就业,也是一个必需的选择。退一万步来说,将来学生的就业如果从自身的文科转向工科或者理科,有这样的数学与物理学的底子,无疑是极为有利的。要不,咱们先试试? 先有试点,再逐步推广,这个办法还是很有效的。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