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王云 张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点击:  作者:王云 张琳    来源:红旗文稿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1-21 12:19:32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作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奋力谱写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一、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完善高校思政体系和铸魂育人机制,以强大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源源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重要阵地。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理论根基。必须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认识,紧紧抓住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关键环节,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政课建设,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思政课建设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体系,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要义和实践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高校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理论、从成就中汲取力量、从文化中找到共鸣,自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必须聚焦思政引领力,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近年来,田野里的思政课车间里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高校学生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街巷,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在社会实践中坚定信念、锻炼本领、增长才干。把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新征程上,要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带领学生感应时代脉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可感的场景、案例、故事,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功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协同育人。建强思政教育数字空间,以信息技术赋能,推动思政课内容革新、方法革新、样态革新,为高校学生搭建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贯通的育人机制,不断拓展立德树人的空间和渠道。

 

 

二、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着眼国家所需,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生态,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围绕国家战略重点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完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明确各类高校发展类型定位,支持高校突出优势特色、差异化发展,适度新建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实际,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更好服务区域发展。推动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适度倾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使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摇篮、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自主培养,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项目,把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作为科教融汇的推进器,开展跨学科跨行业协同攻关,持续推出原创性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深化校企合作,共促产学研融合,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共同破题的格局。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布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联通渠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职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努力提升核心办学能力,优先在新工科、新农科和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专业领域,打造一批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方式,打破职业教育的内循环和职教学生的固化身份,真正在教育链内打开职普融合的通道,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路径选择。在区域层面建立校企联合体,在跨区域与行业建立融合共同体,特聘一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进入高职院校讲堂,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职普融通的真正破题。坚持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紧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职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对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推动产教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完善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机制。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高等教育是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必须坚定不移引进来,支持高校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健全来华留学访学制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来华合作办学,实现国际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利用。从容不迫走出去,支持高校深度参与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励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出海办学,举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让中国高等教育更加开放自信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主动参与和引领国际教育重点领域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长期性、实践性难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需要攻坚克难的重头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整个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健康的高等教育环境和生态。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仍需彻底扭转五唯评价造成的简单化、功利化评价倾向,坚持破立结合,通过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建立更加多维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在高校评价方面,破除重分数轻素质等办学倾向,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综合考察高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在学科评价方面,弱化论文数量指标,突出综合评价取向;在教师评价方面,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倾向,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确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等等。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必须根据高校办学定位、发展实际实行分类评估,引导高水平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争创世界一流,推动普通本科高校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和特色发展,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鼓励和吸纳不同主体参与教育评价,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推动评价主体更多元、内容更全面、效果更真实。推动高校建立完善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围绕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办学效果等定期开展自我评估,主动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提高。将数字技术作为赋能教育评价创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创建高校智慧评价平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全景式评价,提高评价的精准性。注重信息数据应用尺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师生个人隐私权,建立严格的教育评价数据管理制度。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新征程上,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师者为师亦为范。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精辟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必须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以教育家精神为重要抓手,使之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始终贯穿教书育人各环节,践行高校教师共同价值追求,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治学、悉心育人,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把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大力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支持高校教师开展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发挥学科领军人才科研攻关引领作用。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鼓励支持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提升高端紧缺专业教师队伍的储备和支持。

 

 

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必须弘扬尊师重教风尚,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全心爱护、全力支持高校教师发展,加强对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建立教师激励表彰体系和优秀教师选树宣传体系。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形式多样的分配办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向长期在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向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工作等领域的教师倾斜,向承担援教等工作重任、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创造良好的教师工作和成长环境,让教师安心、舒心、静心从教治学。

 

 

(作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新疆职业大学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来源: 红旗文稿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