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陶余来:“合同立功”法的威力
点击:  作者:陶余来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2-16 09:13:04

 

“第一阶段,挂帅点将,选出最有能力的战士带队组队,全队心一致;第二阶段,分组操练,不断进行战场地形模拟训练,加强战斗技能;第三阶段,签订“生死合同”,做好功劳分配、责任分配。比如火力组跟梯子组签,合同上写着:冲击发起后,你只要用机枪压制1号碉堡,让它5分钟内打不出子弹,我就有义务给你请功。你活着就是大功一件,你死了就是烈士。如果是烈士,地方政府一次性拨付6000斤高粱米,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算,足够这个家庭吃10年。老人可以送终,孩子可以养大。这就激励了所有的战士奋勇争先。

 

在战斗中,第一个牺牲的往往是机枪手,以往最缺的也是机枪手。现在有了‘合同立功’,所有人都想当机枪手。

 

合同是一环扣一环的。梯子组跟爆破组签,爆破组跟突击组签,突击组跟红旗手签,红旗手跟连长签,形成了一个递进的链条。所有战士的诉求,都是链条中的一环,互相之间有监督作用,谁都不可能在里面打马虎眼。

 

‘合同立功’法被运用在第四次攻打四平战斗中。有个队长是‘二进宫’的解放战士,当时他身处的那座碉堡只能容下4个人,他嫌碉堡观察孔太小看不清,就自己跑到外边去看。连长说,你不要命了?他说,我担负了一个突击队的责任,如果我看不清楚,那所有的战士都完成不了任务,所以我必须看清楚。

 

‘合同立功’法被七纵政治部报到东野总部,总部迅速批准推广到所有纵队,使得部队战斗力大增。”

 

这是杨南征《“合同立功”解决航天难题》文中的一段,讲述的是他父亲耿青(原名杨朝汉)1947年四平战役期间发明的“合同立功”法。

 

是不是有点眼熟?是的,影片《董存瑞》中就有类似的应用场景。

 

解放后,耿青调任为研制“两弹一星”而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耿青到任后,发现五院是一个空壳,没有科研制度,他就决定沿用“合同立功”的制度。

 

首先,整个研发队伍必须形成一条指挥线。只有一个系统总设计师不够,下面要有子系统设计师,往下依次要有部件设计师、器件设计师、零件设计师,最底层是元件设计师。各级还要有负总责的技术指导员,下级技术指导员对上级技术指导员负责,形成6级技术指挥线。从研究小组长开始,就要签责任书。比如,如果你认为平头螺丝比圆头螺丝好,那就签字。如果火箭因为使用你签字批准的螺丝而掉下来了,你要负法律责任。从此,没有人敢胡说八道,不进行可靠的实验,谁也不敢签字。

 

元件设计师签了字,元件可以装到零件上。零件设计师签了字,零件可以装到器件上。器件设计师签了字,器件可以装到部件上。部件设计师签了字,部件可以装到子系统上。子系统设计师签了字,子系统可以装到总系统上。

 

从此,科研有了秩序,火箭研发工作建立了最严密的质量管理系统。这就是“合同立功”的思想,各环节利益的嵌套和互相的咬合,捆绑在整体系统上,这个就叫系统工程。

 

为落实这一套技术指挥线制度,耿青创立了科技部的第一个机构------作战研究处,由8人组成。他亲自在全军挑选处长和成员,工作内容是到总参谋部受领任务-----这个导弹是打到哪里,你要告诉我,需要什么型号的导弹,就是需求调整。第二个处是科技情报处。型号定了,那么,这个技术从哪儿来?这个处的任务,就是到全球去找苏联和美国的技术资料。第三个处是组织计划处。有了技术,那么,研发要花多少钱?要定出发展规划给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经费计划让国务院批钱。第四个处是科学研究处。有了钱以后,人从哪儿来?你要在全国找到专家-------材料学专家、控制学专家、无线电专家、燃料学专家、空气动力学专家、机械专家等。第五个处是标准化处。设计的型号要形成标准。第六个处是档案室。图纸必须形成档案,不能狗熊掰棒子。设计完了以后,就要资料归档,将来可以复现。第七个处是器材处。加工设备从哪儿来,要创造一套生产流水线。第八个处是调度中心,负责买车票、接送站、安排住宿等。

 

从此,科技部有了一套工作程序,中国航天走上了一个非常有秩序的研发轨道。这8个处组成的科技部,用当年五院政委刘有光的话说,“是天下第一部”,星星围绕你们转。拥有400人的科技部的8个处,就是如今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两大集团的基本架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同样,过去我们以为东野四平之战表现的只是英勇,现在看来,人民解放军的每一场胜利,背后何尝离得开缜密的设计。“合同立功”法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成为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背后有着强大的智慧之师、文明之师的有力支撑。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联系当下地方工作实际,如果各级党委政府能依照“合同立功”法的思维和方法行事,决策和执行的效率会不会更高更好?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陶余来:“合同立功”法的威力

    2025-02-16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