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新华每日电讯》上一篇《为“江南”溯源》的文章,说历史上,尽管“江南”的地域界定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但其核心区域大体被公认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和太仓州)。在真正的江南地区,“德清”的名字(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相较一众声名显赫的名城古镇,略显低调,人们谈及“江南”时,“德清”并不常被第一时间想起,然而如今,德清县却开启了“源文化”溯源工程,提出打造“江南之源”的课题。“江南”在德清有何体现?德清凭什么打造“江南之源”呢?最大的理由大约还是德清的位置。坐落于杭嘉湖平原西部、苏杭之间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正处于“八府一州”这片区域的腹心。从三年前在德清举行的江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德清)论坛,到建设中的“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再到2024年11月中旬,先后在德清举办的江南文化源起与创造座谈会暨“源文化”价值特色研究论证会和“江南之源”文化艺术周……近年来,德清正付出种种努力,讲述自己还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江南故事。一次次展现和构建中,一个作为“江南文化重要起源地和承载地”的德清,犹如一幅被重新认识和欣赏的江南画卷,从历史深处展露于人们的视野。
广义而言,古徽州也当属“江南”范畴。“八府一州”的“江南”,自然让人想起“一府六县”的古徽州。
古徽州“一府六县”,指的是徽州府所辖的六个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徽州古称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但所辖六县并未变动。此六县之地元代称徽州路,明清时称徽州府,因徽州府的建制历时最久,因而又称为“一府六县”。
自2023年以来,“徽州有黟县,黟县最徽州”频见于各种媒体。说“徽州有黟县”,肯定错不了,而何以称道“黟县最徽州”呢?余敏辉在《黟县小桃源 烟霞百里间》文中给出了几条理由:
首先,黟县在“一府六县”行政建置上久远古老,这是“最徽州”的底气所在。其二,据《新安志》载:“黄山旧名黟山,秦置黟县,取义于此。”可见黟县因山而得名。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徽州文化丰茂葳蕤,其最大滋养正来自黄山,可以说没有黄山就没有徽州文化。今天的黄山市地处“一府六县”核心区域,黟县的山水人文景观在“一府六县”中魅力独具,这是“最徽州”的底色所在。第三,黟县的徽州文化保护、传承在“一府六县”中卓尔不群,这是“最徽州”的底盘所在。
正如德清启动的“江南探源”一样,“黟县最徽州”有意无意间也开启了“徽州探源”。
然而,这类“探源”往往受到一定的干扰。“八府一州”的“江南”,本就地跨沪(松江)苏(苏州、常州、镇江、应天和太仓州)浙(杭州、嘉兴、湖州),所以“江南”探源受行政区划变动的影响似乎不大。倒是徽州探源,因为自古徽州府就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单元,所辖地域一直稳定,人们一般较难接受其行政区划变动。然而,漫说婺源解放前就划归了江西,1987年11月,绩溪县也划属宣城地区(后来的地级宣城市)。“一府六县”频频被肢解式变动,甚至徽州地区也改称黄山市,这对于徽文化的完整保护显然有所不利,更遑论其对“徽州探源”的影响了。
这就如曾经的安徽安庆市枞阳县。过去一直流行“枞阳出人,桐城出名”的说法,因为枞阳原属桐城,后来才分置两县(均属安庆市辖),历史上许多“桐城人”(包括许多“桐城派”名家),其实都是分置两县以后的枞阳人。哪怕今天名噪天下的桐城“六尺巷”礼让文化,其根脉其实还在桐城文化上。
然而,2016年1月,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难怪有人冲着桐城人戏谑:“枞阳人现在连安庆人都不是了,你们还好意思腆着脸说他们是‘桐城派’吗?”
是啊,哪怕枞阳、桐城分置,也还“肉烂在锅”-----毕竟同属安庆所辖;如今,纵不为做大做强“桐城派”文化研究计而重新将枞阳并归桐城,至少总不能将枞阳文化之根从桐城乃至安庆连根拔起,釜底抽薪彻底割裂,让历史上的“枞阳出人”与“桐城出名”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吧。
在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尤其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一些敬畏,别做割裂优秀传统文化的事。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