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华兆昌:埋藏心底的秘密——追思不穿军装的新四军老战士周永舒
点击:  作者:华兆昌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2-16 08:47:19

 

1.jpg

 

周永舒,1924年8月出生,江苏宝应人。2018年10月,与世长辞,享年94岁。他,1944年2月2日入党,参加新四军。因是私塾先生,组织上向他明确:你这身份特殊,是不穿军装、不佩枪的新四军战士,是秘密党员,秘密新四军。他,满口答应,满意接受。新四军北上南下时,组织上又明确:你留在地方,继续为党工作。他,又满口答应,满意接受。凡组织上交代任务,总想方设法完成。战事紧张,人员流动,他与联系人员失去了联系……


解放后,在教育系统工作,他精心耕耘教育事业。曾经入党,曾经新四军,因为“秘密”,他守口如瓶。家人不知,他人不晓。1956年经历第二次入党,他坦然接受。1958年教育系统审查干部历史,他淡淡地说明入过党。因无法查证,被认定自动脱党,他未于申辩。1985年退休之时,未享受离休待遇,他忍受无语。直到1988年,他得知当年战友荀滌明在金湖县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便以书面形式向组织部陈述了为党工作情况。并且,提供知情人荀滌明,请组织复查。1988年10月19日,宝应县人民政府(宝政人[1988]48号文件)确认周永舒同志离休,享受处(县)级政治、生活待遇。

2.jpg


2002年10月,时任新四军52团民运工作队队员、大望区宣传科长周永舒入党介绍人、全国政协正省级老干部程敏同志知晓周永舒情况后,主动与之联系。两人忆当年事,叙战友情,并在通话中有感而发:那年代,我介绍入党参军的人,都享受副省、副军待遇啰!你介绍参加革命的高德明已是空军纪委书记,副军干部。周永舒在电话中,淡淡而言:享受县处级待遇,已心满意足。他那埋藏心底的这事那事,碍于这个运动那个审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断断续续向家人讲述……本文,追思周永舒同志不怕杀头、不诉委屈、不图名利的人生故事。


周永舒,曾用名云枢,子亭(入党时用名)。他出生在宝应县小官庄的一个小村庄。小村庄,只有6户人家,32口人。无一人识字,是“文盲窟”。6岁那年,文盲的父母对他说,你们兄妹六人,不能一个不识字。你去“跑跑冬学”,就是冬闲之时,到私塾读方块字。三年跑冬学,他成了村里唯一文化人。

以后的日子,周永舒爱上了学习。一边劳作,一边看书,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16岁那年,他做起了私塾先生。周边农家小孩,成了他的学生,被当地农民称为“小先生”。

1943年春,小官庄一带来了一批“客人”(新四军十八旅的同志),他们经常吟唱“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的歌曲。虽都是外乡人,七腔八调,语言不同,习俗不一,但与当地老百姓尤如家人。一天,他到邻北苗长翥家借书。南屋中一位女客人正在看书,见了他,放下书,与之交谈起来(此人程敏,安徽黄山人,16岁参加革命)。周永舒的谦逊、文静,书生模样,给她留下了好感。而祖辈受苦受难,且自己逃过难,逃过荒的周永舒,萌发了参加革命的念头。

此后,程敏招呼周永舒,走东家,到西家,发动群众,组建地方基干队,进行反扫荡。1944年1月17日(农历送灶前两天),基干队员正在开会。突然,接到情报:日伪军十多人,从刘堡方向,到小官庄扫荡。熟悉地形的宋必年(当地人,省公安厅离休干部)和周永舒建议在日伪军必经的五顷口进行伏击。新四军的吴传明(女,宝应城人,18岁牺牲)当机立断:设立伏击圈,听发令枪出击。当敌人进了伏击圈,一声号令,枪声喊声,此起彼伏。敌人摸不着头脑,择路而逃(周永舒撰写《五顷口的一次反扫荡》,纪念吴传明同志逝世55周年)。这一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焕起了民众抗击日寇的热潮。

1944年2月2日,在柴沟潘家南屋,程敏拿出一张32K大的表格,周永舒填写了入党志愿表。程敏和张奋明(时任大望区区委副书记,高邮战役牺牲)作为介绍人,周永舒光荣入党(预备期15天)。并且,接纳为新四军战士。当时明确:你还是私塾先生,不暴露党员身份,不暴露新四军身份。不久,组织上安排他到新四军创办的安宜师范简师班学习。学习后,继续做私塾先生。


在那些日子里,民运工作队沈子龙(时任小庄乡党支部书记,对外称指导员)住宿周家。又一度,张奋明多次流动宿营周家。他要求周永舒和金瑞华二人做两件事:一是以群众身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团结抗日。二是注意政治动态,有情况及时汇报,有事情接受安排。

1944年秋,程敏同志离开宝应,南下浙西。临别前,她送给周永舒一本书,书名为《评中国之命运》。并且,又重申:你留在地方不暴露身份。

1946年底,国民党挑起内战,反动派盘踞宝应。新四军主力撤走后,留守的共产党人日伏夜出,开展工作。不久,小官庄乡党支部书记金启干等20多名同志撤入东荡湖区,继续与敌斗争。而周永舒坚守在家乡一带,接受任务。他和同乡汤德盛经常夜间到村庄张贴标语,到农户散发传单,鼓舞民众士气,抵制敌人作恶。敌方曾派员搜查追查,但一无所获。

1947年7月,在东荡地区的同志处境窘迫,粮食拮据。他们经常吃野菜,吃鳝鱼,吃芦柴嫩根。大官区财粮股长荀滌明(解放后,任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托崔凤歧,转告周永舒。知晓后,他以私塾先生的身份四处奔波,东家筹,西家借。又自掏腰包购,去亲戚家找。不到10天,备粮1459斤。其中800多斤,是他家提供。7月11日深夜,他约二姐夫郭寿宽,用小船装上粮食,由崔凤歧随船,送到同志们所在地。联防区事务长车金山打了张借条(至今收藏家中),由周永舒收存。这雪中送炭,宋必年、荀滌明、车金山记忆犹新。

3.jpg


在那最艰难的时候,不仅缺粮缺物,更缺子弹武器。又一天,崔凤歧传话:急需搞点子弹。这,为难了周永舒,久久愁眉苦脸。他想到大姐周云德,家在望直港卞庄。又想到其小叔子李桂馨在望直伪公所当事务长,接触到国民党官兵。一天,他到大姐家。寡言少语的他,在姐姐家转来转去,既不说什么,又迟迟不走。叫他吃饭,他说不吃。机灵的姐姐一个劲追问,他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弄点子弹。

4.jpg
【周永舒大姐周云德】


姐姐一听,脑瓜嗡的一愣:弄子弹,要杀头。冷静之时,姐姐想到,童养媳的自己和丈夫李淦,以磨豆腐为生。七里八乡,人来人往,好人坏人,以礼相待,宽容相处。然而,日寇进村,伪军横行,丈夫被打断两腿,一病不起,年壮丧命。姐姐又想到,弟弟思想进步,做事谨慎。弄点子弹,定有重用。沉思许久,姐姐低声细语:“这要杀头啊!”周永舒又从牙缝挤出几个字:试试看吧!

事也正巧,小叔子来买豆腐卜叶。三人互相招呼,套起近乎。大嫂半真半假,快言快语:你这事务长,摸过枪?打过仗吗?小叔子漫不经心,脱口而出:仗没打过,枪支弹药见得多啦!姐姐顺水推舟说:弄点子弹,小菜一碟。“弄子弹,要杀头,不开玩笑。”“少弄点,打野鸡、野鸟嘛。拿钱买,可以吧!”三人都沉默了。

周永舒离开后,姐姐记在心上。又一次次,小叔子来买这买那。嫂子左说右说,小叔子也记在心上。他,与家住望直的伪排长私交密切。于是,一次次试探,又一次次恳求,弄点子弹,少不了好处。这排长表示默认,平日,每次口袋里装点,带出来。凑了50多排子弹。不日,小叔子送到嫂子家。姐姐收到,大大方方给了钱。一天深夜,周永舒取走,又立即转交崔凤歧,藏到他家茅屋的草堆中。不日,荀滌明取走。

1948年底,原党支部书记金启干回乡。周永舒提出组织生活问题,金启干说,现在战事紧张,以后再说。金启干随军南下,一直未回。


解放前,周永舒在小官乡一带,未离开家乡一天。既尽力做好私塾先生,又尽心为党工作。解放后,他无法联系组织,这“秘密”那“秘密”,尘封心底。他从小官庄乡调氾水小学工作后,区委经过考察,接收他入党。满肚的话,难以言表。

1958年,县文教局进行审干工作。周永舒向组织说明了1944年2月的入党情况,虽提供了相关人,但无法联系。1958年6月23日,组织审查结论:自动脱党。虽有委屈,但无怨言。

几十年里,他从氾水小学调到县实验小学,1960年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后来,任县文教局普教股股长、人秘股股长,并担任县文教局副局长一职。1956年,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1960年,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他任劳任怨,亲力亲为,在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从1953年开始,不仅倾心教书育人,还专心教学研究。先后在《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江苏文化革命报》等报刊上发表数篇文章。并且,参加北京人民大学学习。1955年,曾借用到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离休后的1996年,为县教育工会编写防癌抗癌保健资料书,题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约10万余字。他任文教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时,为倡导兴办的“家长学校”编写了4万多字的教材。有一位坐轮椅的女孩叶华为了求学,跑破校门,四处碰壁。周老知道后,坐阵学校不办不走,使之圆了读书梦。叶华刻苦学习,初中毕业。后参加全国和世界轮椅击剑比赛,获6枚金牌、11枚银牌、3枚铜牌。叶华逢人就说:周爷爷是我恩人,没有周爷爷,就没有我今日。1998年,他任宝应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负责老年大学日常工作多年。为宝应老年大学撰写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个问题》一文,发表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老年教育》第5期上。这些,足以见证,周永舒是宝应教育战线上的“不老松”。

5.jpg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周永舒同志怀念那峥嵘岁月,怀念那革命战友,不仅书信往来,还多篇文章,回忆过往,缅怀先人。从字里行间,品味到老人家的革命情结,细嚼到老人家的深情厚义。而个人的遗憾只字未提,人生的委屈一言未发,体现了新四军老战士的博大胸怀和海阔肚量。

1999年5月,周永舒邀小官庄韩贵河(初级中学副校长,现已退休),拟定采访方案,撰写革命斗争史料。他们先后撰写了《不该忘记的一个女娃子》《青春的力量,永远的榜样》等文章,记叙程敏同志在大望乡的革命事迹,先后发表在《宝应文学》(2002年第4期),《银潮通讯》(2003年第3期)。2006年12月10日,他还撰写了《助学解困,情洒第二故乡》的文稿,记叙了程敏同志资助小官庄初级中学的家境困难学生薛金根、唐茂香完成学业的故事,发表《宝应日讯》。并且,周永舒一直保存着《程敏找干妈》(2002年《大江南北》第5期)和《六十年,难忘救命恩》《古稀老人圆梦在董浜》等文章(发表于《中国老年报》、省《老年周报》和《常熟老年》),以此感恩革命的引路人程敏。

2002年10月,正是《不该忘却的一个女娃子》的文章,使程敏有了周永舒的联系方式,开始了跨世纪的联系。他们交流艰难岁月时,开辟根据地;恶劣环境时,军民一家亲;共同相处时,不是兄妹胜兄妹等感人往事。周永舒在2002年10月18日晨,给程敏的信中写道:您是我走向光明,投入党的怀抱的亲人,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礼!

程敏在乙酉年正月初五的信中,写道:就在甲申年的大年三十,收到您的来信,令我感慨不已,思绪万千。今年是宝应解放60周年。在北京、上海的“老宝应”,都想“回家看看”,时间约在4-5月间。届时,我们分别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将要重逢,令人欣喜。

6.jpg

【程敏同志重返望直港留影】


信中还写道:我来宝应,想同您一道,去高邮瞻仰张奋明烈士,与当年大望区的几位“小姐妹”相聚,为宝应的希望工程尽点微薄之力(此言一出,人未来宝,坚持三年资助学生)……然而,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两位老战士未能重逢,成为人生遗憾。

重温书信,品味佳作,叫人永远怀念,催人永远奋进……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已是80岁高龄的周永舒,撰写《忘不了那灾难深重的岁月》一文,文章近万字,记载了日本侵略军在宝应干了些什么事和宝应老区人民在抗日斗争中作出那些牺牲和奉献的故事。文章层次分明,史料详实,数据具体,是宝应抗战时期,一份难得的历史教科书,一份宝贵的史料参考书。它,倾注着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的革命情怀。它,包含着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的初心使命。

(作者系宝应县公安局退休干部;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