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刘立祥:清正忠直 恭谨孝悌——岑文本
点击:  作者:刘立祥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02-16 08:41:39

 

1.jpg

 

岑文本(595-645年),字景仁,邓州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唐太宗朝宰相、文学家。历任秘书郎、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宰相等职。岑文本少年成名,“文倾江海,忠贯雪霜”,为官清正忠直,慎权节欲,荣升宰相,不喜反忧,以“忧惧宰相”名垂青史。

 

一、少年成名,勇闯官府为父昭雪

 

岑文本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成长于战乱频仍“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其远祖岑彭为东汉廷尉、征南大将军,祖父岑善方为南朝西梁宣帝萧詧朝吏部尚书,父亲岑之象为隋末邯郸县令、虞部侍郎。“文本性沈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1]

 

岑文本少年成名。成名的缘由不只是他聪敏睿智,年纪轻轻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因为他智勇兼备,14岁时便只身闯官府,为父亲洗雪冤狱。

 

隋末,时任邯郸县令的父亲遭人诬陷,身陷囹圄。岑文本无所畏惧,只身前往司隶府为父亲鸣冤,大堂之上,面对冷颜怒目望之森森的满堂官吏,岑文本从容不迫,侃然正色,辞情激昂恳切,并且“召对明辩,众颇异之”。

 

主办本案的官员见岑文本小小年纪,如此不同凡响,便想试试他的才气,令其当堂作《莲花赋》。岑文本握管在手,轻凝双眉,“下笔立成,属意甚佳,合台莫不叹赏。其父冤雪,由是知名。”[2] 

 

虽然这篇《莲花赋》早已化作历史的烟尘,我们已无从观赏其扬葩振藻,从当时满堂官吏的“莫不叹赏”,并且立即为其父平反昭雪,不难想象这篇文章的精美绝伦及其产生的征服人心的效应。

 

二、黑云压城,劝唐将止杀弃掳掠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萧铣在荆州称帝,依照梁朝旧例,设置百官,聘任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其时,萧铣的势力范围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交趾,北至汉水,地域广袤,沃野千里,拥兵40万,雄踞南方。

 

萧铣是梁武帝萧衍的六世孙,如今割据一方,面南称帝,许多前朝旧将云集其门下,本可有一番作为。然而,这萧铣却是一个鼠肚鸡肠的斗筲之徒,他表面上宽厚仁爱,内心却气量狭小,自负任气,疑忌心极重,没过多久,身边大臣将领都大失所望,怀疑惧怕,人人自危,叛离事件不断发生。萧铣不能禁制,使得这个本来就先天不足的割据政权日渐走向衰弱。

 

岑文本明知萧铣绝非帝王之才,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竭诚尽臣子的本分,屡屡不避生死,直言切谏,无奈收效甚微。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高祖李渊任命夔州总管、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麾下水陆12支劲旅自巴蜀顺流而下,击破荆门、宜都,与黔州刺史田世康合兵,将江陵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为避免城中百姓生灵涂炭,萧铣在岑文本等大臣的劝谏下开城投降。

 

唐军来势凶猛,兵锋正盛,将士耀武扬威,磨刀霍霍,急欲涌进城去大肆抢掠。“黑云压城城欲摧”,江陵百姓笼罩在极度惊悸和恐惧之中!岑文本紧急求见李孝恭,劝谏他说:“自隋室无道,群雄鼎沸,四海延颈以望真主。今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降者,实望去危就安耳。王必欲纵兵虏掠,诚非鄙州来苏之意,亦恐江、岭以南,向化之心沮矣。”[3]

 

李孝恭闻言如梦初醒,额手称庆,立即传令三军,严禁杀戮无辜,抢掠百姓,违者格杀勿论。于是唐军秋毫无犯,江陵城百姓躲过了一场浩劫。南方各州县闻讯,皆望风归顺。

 

岑文本归唐后被任命为荆州别驾,后又任行台考功郎中。

 

三、荣升宰相,“只受吊唁,不受祝贺”

 

贞观元年(627年),岑文本调任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兼职。有一年春耕时节,太宗举行藉田礼,亲自耕田,以示重农,岑文本献上《藉田颂》。新年之际,太宗在宫中大宴群臣,岑文本又献上《三元颂》。两篇文章都辞藻甚美,文采飞扬,使得岑文本才名大震。

 

尚书右仆射李靖十分欣赏岑文本的才华,将他推荐给太宗,不久,岑文本被擢升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为天子亲密近臣,掌管诏旨制敕、朝政机要,负责执掌诏诰、决策制命、决断政务,此职历来多为颇负盛名的文士担任,故有“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之称。

 

选择岑文本任中书舍人可谓用得其人。据《旧唐书·岑文本列传》,有一次,诸多政事挤到了一块儿,需要同时起草多个诏令,岑文本成竹在胸,有条不紊,叫来六七个属吏,命他们各自备好纸笔,他依次分别予以口授,娓娓道来,出口成章,一气呵成,诏令草成复核,不易一字。

 

中书侍郎颜师古以名儒享誉当世,因事将被免职,宰相温彦博向太宗为他求情说:“颜师古熟悉时事,文名盖世,擅长草拟文诰,无人能及,诚望继续留用。”太宗回答说:“朕自举一人,绝不比他逊色,你大可不必为此事担忧。”于是,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门掌管机要事务,封江陵县子。

 

太宗嫡长子李承乾与四子李泰相继被废黜太子之位后,晋王李治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东宫地位趋稳,不少名士都兼领东宫官职。太子一般是未来的皇帝,如果能在东宫兼职,不仅有利于自己将来的仕途发展,而且也能为子孙积累资本和人脉,朝臣们都十分期待但大都求之不得,只有少数宠臣能够如愿。

 

太宗对岑文本非常宠信,主动提出请岑文本在东宫兼职,没想到岑文本竟婉言谢绝。他直言不讳地上奏太宗说:“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事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4]

 

如此美差,别人抢都抢不到手,岑文本却弃之如敝屣,太宗大感意外。看着岑文本那个诚惶诚恐的样子,太宗也只好作罢,但依然要他每隔五日去东宫一次。每次觐见,太子李治都以宾友之礼待他。

 

贞观十八年(644年),岑文本被擢升为中书令,位列宰相。

 

荣任宰相,位极人臣,亘古以来都是仕途中人的毕生梦想,是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岑文本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终日愁眉紧锁,郁郁不乐。母亲见他陷入忧心忡忡的阴霾之中不能自拔,甚是心痛,问他个中原委,他回答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5] ——我既不是开国元勋,又不是先王旧臣,受此超级荣宠,如此位高权重,责任重大,儿子心里实在忧惧。

 

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登门祝贺,岑文本的回答更加惊世骇俗:“有什么好祝贺的!我只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贺!”当有人劝他趁这几年官位显要多置些产业时,岑文本揶揄道:“我本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当初的最高期望,不过是做个秘书郎或县令而已。说实话,我并没有立过什么汗马功劳,仅仅因为擅长文墨而位至中书令,已是登峰造极。如今享受高官俸禄,时常惶惧不已,何必还去置办什么产业?”

 

四、恭谨孝悌,“文倾江海,忠贯雪霜”

 

岑文本虽少年得志,23岁便被萧铣聘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入唐后仕途顺遂,一路做到中书令,位极人臣,但却始终保持着书生本色,保持着恭谨孝悌、俭约朴素的一贯生活作风。他贵为宰相,自奉俭约,居室低矮潮湿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都没有。太宗称赞他“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6]

 

他特别孝敬老母,抚育弟侄竭诚尽责,以恭谨孝悌闻名遐迩。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笃爱至诚,平生的故人,即使是漂泊贫贱之辈,也一定以礼平等相待。

 

岑文本在中书令任上,弟弟岑文昭时任秘书郎,家中的一应事务都交给弟弟打理。岑文昭完全没有哥哥的风范,每每与那些轻薄之徒厮混在一起,整出一些出丑冒泡儿的事来。有人把这事儿报告给太宗。太宗召来岑文本,对他说:“令弟过多交结,恐累卿名,朕将出之为外官,如何?”岑文本赶忙上奏说:“臣弟幼年丧父,甚得老母钟爱惦念,不忍让他连宿两夜离开自己。若今外放,母必忧愁憔悴,倘若眼前看不见这个弟弟,恐不久也将没有老母了。”

 

岑文本边说边垂泪啜泣。

 

太宗见状,连忙安慰他,为他的孝心所感动,没有把岑文昭调出京都,只传命将他召来严加诫约,岑文昭也至此迷途知返。

 

岑文本身居要职,政务繁忙,日理万机,依然手不释卷,“博考经史,多所贯综”。《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可惜已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20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首。贞观二年(628年),太宗降诏,命岑文本与令狐德芬撰写《周史》,于贞观十年(637年)撰成,《旧唐书·岑文本列传》称“其史论多出于文本”。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亲征辽东,命岑文本随行,并且将此役所有的谋划、筹措军中辎重等重大事务都委托岑文本办理。“文本受委既深,神情顿竭,言辞举措,颇异平常。太宗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及至幽州,遇暴疾,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7] 不久病逝,享年51岁。追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号为宪,陪葬昭陵。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一般人升官则欣喜,更有一些人升官则忘乎所以,则骄横狂傲,则“迷一官而小天下”。岑文本面对升官,非但不喜,反以为忧,甚至荣升位极人臣的宰相,依旧心如止水,“只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贺”,宦海一生,清正廉明,生荣死哀,享誉千古。能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能不能出以公心正确地掌权用权,是为官从政者绕不开的永恒课题,在1300多年后的今天,岑文本这种心存敬畏、慎权遏欲的崇高境界,依然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作者系文史学者、原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教主任、教授,全军优秀教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原载“天津日报”)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