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一词源自“木桶理论”。“木桶理论”指出,一只水桶由几块木板组成,其最大盛水量不是取决于这几块板中最长一块板的长度,而是取决于最短一块板的长度。因此,要提高这只水桶的最大盛水量,办法之一就是补长这块“短板”。
“短板”一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是近几年的事。在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趋于常态化的大格局中,结构调整已成为主线,因此向相对较为薄弱的经济或社会领域要发展空间,即新旧代谢,也变得顺理成章。舆论强调,补齐短板对于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均衡和持续、健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不过,目前的“补短板”行为已经变味,原因还是在于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一些问题都归结于“短板”,到头来又陷入了“过犹不及”的老路。比如,地方的决策层认为各个城市各个领域都存在短板,要求各个领域各自地寻找短板,补齐短板。
这种提法较为普遍,早已耳熟能详,却已偏离了“补短板”的理性思维。要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补短板,必须承认以下二个方面的事实:
一是按照“木桶理论”的本意,短板的存在是个别的少数。在这种语境下,“短板”就是矛盾较为集中又难以解决的领域,且对全局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或称之为主要矛盾。假如,当组成一只木桶的所有板都是“短板”时,此时的思考方向不是补“短板”,而是要另外打造一个木桶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没有一个“五位一体”的全局观,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较为完善、没有任何的领先性,那么首要任务是向当地的各级行政领导追责。比如,中国特有的怪现象就是贫困县不愿意脱帽,尽管各项工作都走在所在地区的最后面,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这种地方自找“短板”,就显得可笑了。因为,最大的短板在于领导层自身,而不在外界的一切。此时,再以“短板”说事,就是在搪塞和敷衍了事。此时不是找不找“短板”的问题,而是要检查每块板是否都存在漏洞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与“短板”无关。
二是按照“补短板”的本意,既然一只木桶的最大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的长度,那么其它的各块板相比这块短板的多余长度便是无效长度。此时,应该截取其它板的多余长度来补足短板,而不是拿这只木桶以外的木板来补短板。比如,经济落后地区不是靠筛选和发挥自己 的优势资源来补自己的短板,而是依靠上级的行政命令和政策,强迫其它先进地区拿出资源去支援落后地区。其结果不仅养了一帮懒政,造成许多贫困县不愿脱贫;还使得这个地方的群众路线走到一个最消极的地步,败坏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地方假如不能治懒,那么这个地方的贫穷也将成为不可治愈的痼疾。因此,即使是“补短板”也必须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而并非是急功近利,不顾实际能力和资源秉赋的可承受能力。现代医学证明,自我造血功能远比输血来得重要。尤其当输入的血型不相匹配,还可能造成排异反应。
诚然,“木桶理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痼疾的存在方式。但与任何西方理论一样,过分的细化分析,以至于割裂了整体思维,一个最大的弊端在于容易产生歧义和过度解释,最终将形成“歧路亡羊”式的碎片化结论,从而扭曲了现象的本质特性。“木桶理论”在揭示宏观真理方面,还不如中国的老子《道德经》。其实,《道德经》早已分析过这种短板现象,只不过老子是以张弓来说事。《老子》第七十七章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最重要的观点在于讲均衡,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暮初在《人之道与天之道的背离现象》一文中已有所揭示,“人之道与天之道的背离现象为现实的策划提供借鉴。例如,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的最大盛水量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一块板,而不是最长的一块板。而“天之道”则告诉你并非如此,应该是“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也就是说应该取下木桶最长一块板的多余部分,补充给最短的一块板。当每块板长度一致(长度趋于平衡)时,此时的木桶盛水量才为最大。这也是资源整合和资源匹配的结构性原理之一,可实际应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之中”。
按这种思路,对于各地是否真心实意地“找短板”和“补短板”,可以用以下三个标准来判断:
一是在找短板的同时,是否找到当地的长板。当一个地方并没有长板,大部分领域都是短板时,这个短板就补不胜补。应该停下来,先反思一下,要不要急于补短板?为什么都是短板而没有长板?是谁的责任?是主观原因制约,还是客观条件的制约?
二是假如一个地方总体发展得较为均衡,只是某些领域由于长期的矛盾积累,已经影响或将长期影响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此时不是讨论要不要补短板的事,而是如何补的事情。即集中精力和财力,锁定补短板的领域,加大补短板的力度。但是,仍要以均衡发展为原则,坚持“削长补短”,资源配置适当向“短板”领域倾斜。
三是任何“补短板”必须考虑行政成本。许多地区已出现以“补短板”为借口,扩大政府的借贷规模,提高负债率,不顾行政成本而彰显政绩。因此,必须以在行政成本总的框架内为条件,不能任由以“补短板”为借口,行谋私之实。否则,就是老子所讽刺的“人之道”。《道德经》七十七章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古语说,“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看不清“短板”问题,在于从一开始就锁定了狭隘的“短板”认知,而这种思维方式就形成了思维的短路。
中医有一句名言,“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这就要求从系统的整体性、可靠性和结构的层次性等多个维度,来考量和提出完善措施。因此,“补短板”也决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要整合可用资源,辩证地确立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从而从制度上、机制上、体制上避免大马拉小车,或者是小马拉大车的不协调格局。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