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从实现强起来的历史起点上思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历史方位是“站在实现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起点上”
要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首先必须认识和把握其产生的历史方位。这是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基础和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对历史方位的判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首先,我国正步入“发展起来”时期。邓小平曾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欠发展”时期和“发展起来”时期。从我国改革开放说起,前二三十年,我国总体上处于“欠发展”时期;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大逻辑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总体上正步入“发展起来”时期。“发展起来”时期,是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对“欠发展”时期的一个特定时期。
历史发展时期不一样,提出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往往不一样。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所思考的,大多是“欠发展”时期所凸显出来的根本问题,所提出的大都是“欠发展”时期必须解决的历史任务,如“做大蛋糕”“追赶西方”。习近平总书记所思考的总体上是“我国发展起来”时期、由大国成为强国所呈现出来的根本问题,其治国理政实践,也是为了完成这一时期所提出的历史任务,如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籍华裔学者熊玠强调说:“如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问题?这一‘邓公之问’的答卷,如今交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手里。”
其次,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且强起来的关键时期。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所有努力,就是使中国人民强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其历史使命就是使穷国成为大国,使中国“富起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开辟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且成为强国的时代,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时代。其时代使命,就是在富裕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国强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往“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民族复兴,是自鸦片战争170多年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永恒主题,也是新一届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所担负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甫一上任,就提出“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这个责任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处在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即“领起来”的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处在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跟跑”时期,在理论研究上整体上处于“理论辩护”阶段,主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理论辩护,即从基本国情、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以后,我国在不少方面处在与西方国家“并跑”时期,反映在理论研究上,就是从理论上集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与中国经验、中国故事,这是“理论阐释”时期;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我国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跑”时期,这在理论研究上,要求我国要注重“理论引领”,即引领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最后,正处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期。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烦恼”“风险”比不发展时更多。我们党不仅要经受严峻的“四大考验”,而且又要克服“四种危险”,还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积极应对上述“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破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上述历史方位,是认识和把握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把钥匙。
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阶段性特征是“整体转型升级”
在不同的历史方位,在实践上就会提出不同要求,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其理论突破的现实或实践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特征,从政治和哲学上来讲,可概括为“整体转型升级”。
我国从“欠发展”时期走向“发展起来”时期,可称为发展水平的“升级”。这种升级既是“整体”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展开了;又是“转型”的,它是发展方式和状态的转变。由此,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便呈现出“整体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由此也必然在实践发展上提出新要求。这既是我国“发展起来”并走向“强起来”时期的根本体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并实现理论突破的具有动态性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
这种“整体转型升级”的内涵具体体现在:在理念上,由以物为本走向以人民为中心;在奋斗目标上,由实现“三步走”战略走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生产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由“国家主导”走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意识形态上,由注重打破“思想僵化”走向更加注重解决“思想分化”;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实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代任务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都聚焦于回答当时提出的时代课题,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些时代课题,无不关乎中国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去往哪里、走向何方。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我们要“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实际上涉及党的创新理论所回答的时代课题,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既注重从战略上治国理政,也注重根据我国发展起来时期,把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任务“产生”出来的逻辑,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这种战略目标,既包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当前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包括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已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往我们党“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又进一步思考并找到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这就是牢固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可从“目标”与“手段”两个维度,具体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从目标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关注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他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随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从手段维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并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发展之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新发展理念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思考和顶层设计,回答了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基于“四个伟大”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并作出新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且“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一重要论述的实质,就是强调要基于这“四个伟大”实践拓展新视野、推进理论创新,并在理论上作出新概括。显然,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其实,党的创新理论包含着“四个伟大”的大逻辑,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四个伟大”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构成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和智慧的新的伟大实践。从整体上看,伟大复兴是奋斗目标,着眼于“达到什么目的”;伟大事业是必由之路,着眼于“如何达到目标”;伟大斗争是精神状态,着眼于“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达到目标”;伟大工程是领导力量,着眼于“谁来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复兴和进行伟大斗争”。推进“四个伟大”实践,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应围绕这一总体框架来谋篇布局;推进“四个伟大”实践,是大国成为强国的总体框架,沿着这一总体框架,大国必然走向强国;推进“四个伟大”实践,是为中国为世界作出贡献的总体方案。实际上,把每一个“伟大”放在与其他“三个伟大”的关系中理解,有助于深化对每一个“伟大”的认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且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与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一时代课题,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开辟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论成果的党的创新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即“四个伟大”实践。党的创新理论为推进“四个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它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作者: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韩庆祥:从实现强起来的历史起点上思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10-18孙立冰 蒋岩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和创新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2017-09-15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