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天灾人祸,我们这个民族具备天然的自我愈合能力,无论经历怎样的摧残,老百姓都会在自我舔舐伤口之后最终活下去,并且回归民间原本的轨迹,只不过在这里饶了一个弯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打好,一好百好。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不少农村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做出显著成绩。
近日,笔者有幸参观了位于河北省沧县兴济镇的党建示范区,并为新农村的美丽壮阔风貌所深深吸引。盐碱地也能种出水稻田?那百亩的碧顷沃野给了我答案。
9日下午,正在宁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考察,了解这里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情况。
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农业农村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焦点工作。如何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构建长效增收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将开展30项具体行动。
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时时事事、久久为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奋斗,才会有“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农村。
距离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的行动也在脱贫的路上越走越快、越干越有劲。
不失时机地开展撂荒耕地治理,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应急保障能力,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以底线思维所做的农业准备。
正确的应是,不是“消灭农民”,而是“农民消亡”。“农民消亡”到“农业工人”,才是未来的必然。农业工人代替农民之时,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之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乡村要振兴,关键要有一个组织性很强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村书记这个“领头雁”,直接决定和影响该村乡村振兴进程。
从追求农业规模经济性和效率改进,转为农业产品供应和生产环境安全;农业安全重心应向功能、效益兼顾,即从以产量提升促进安全思路,转为以功能拓展促进农业安全。
对于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应对经济周期、防范社会政治风险、保障农民基本权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土地资源冗余不是资源浪费,而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必需的风险投资。
现实却是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数依然是老人,在乡村干事兴业的年轻人大都选择进城落脚,重复着工作在乡村、生活在城市的“走读式”人生轨迹。
走塘约道路才是出路,没有其他路了。把塘约道路普及到每个村,是唯一的救农村的方案,决不可能再有第二个方案了。农村才是真正的有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保留进城农民的退路,警惕激进的城市化。农民有了退路,中国现代化就总会有办法。这是中国现代化之所以顺利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战无不胜的法宝。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同人的两条腿走路一样都重要,特别在农村,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生产关系显得更重要,尤其是要有一个组织性很强的领导班子。
社会资本下乡的部门文件出台后,引起人们的议论,很多人认为,这个部门文件存在某些值得商榷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修正,否则,用于指导工作将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把土地集中后就能统一规划,组建农业生产、建筑、运输、加工等专业队。男女都可以在各专业队上班,按月领取工资。村民土地入股,可按每亩约定价格领取资产性底线收入。
“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三农问题自诞生起就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2018年7月起,国内猪肉持续价格上涨,涨幅大时间长,大口吃肉成了普通百姓快要难以实现的梦想。
应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问题予以解决,只有整个乡村地区的问题得到解决,农业的发展才会事半功倍。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