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互联网创业的幻梦
点击:  作者:熊节    来源:破土网  发布时间:2016-01-12 12:08:21

 

      【破土编者按】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政府开始鼓励青年人尝试互联网创业。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为很多青年人提供了创业平台,实现了人生梦和事业梦。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互联网创业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很现实地说,微乎其微。因为小企业不仅承担风险的能力弱,敏捷性也没有大企业强。敏捷性的三大来源是持续交付、大数据、开发-运维。由于这三项能力对技术要求高,没有雄厚资金的初创企业很难雇得起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因此缺乏敏捷性在所难免。而正是因为互联网创业不仅失败几率高,并且没有继续扩展的可能性,BAT(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的简称,意指互联网三巨头)才放心让它们瞎折腾,反正做大了就等着被BAT收购。

麦肯锡的分析矩阵显示,敏捷性需要企业能力的支撑

越来越冷的市场环境终于全面波及了互联网创业者们。汽车类O2O一片哀鸿遍野,P2P网贷集体关门跑路,手机游戏倒闭状况惨烈。但即便在这样的行情世道,笔者的一位朋友仍然满腔热情地准备开始互联网创业。“万一做成了呢?”可能每个创业者都怀抱着这样一个——即便渺茫的——希望。可是,这个“万一”,这个即便渺茫的有朝一日大富大贵甚至开创出下一个互联网商业帝国的可能性,它真的存在吗?

  《精益创业》把创业的过程总结为“构建-度量-学习”的循环:从一个点子(idea)开始,创业者快速构建(build)出一个产品(product),其目的是在真实用户和市场身上做实验,通过度量(measure)得到数据(data),然后从数据中学习(learn)产生更多的点子,深化或调整创业方向。一般认为,没有大把资源和用户基础的初创企业,优势是“船小好调头”,靠着灵活性快速试错和调整,从而发现尚未被大企业占领的蓝海市场。

 然而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指出,规模小的企业未必自动成为灵活的创业者(start-up),倒是有可能陷入(trapped)“既小又慢”的状态无法自拔;而规模大的企业也未必总是缓慢的官僚机构(bureaucracy),也有可能是“大且灵活”的敏捷(agile)组织。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可不算好消息:本来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已不强,如果再没有敏捷性,“试错”岂不直接就成了“犯错”?那么,进入互联网世界,企业的敏捷性究竟从何而来,普通的创业者能得到这种敏捷性吗?

 敏捷性的第一来源是持续交付(Continuous Delivery)。为了快速、频繁地在真实用户身上做实验,软件开发就不可能是一锤子买卖。一个敏捷的互联网企业必须能快速地修改自己的软件,频繁而无痛地发布新的版本到最终用户。一些著名的互联网产品甚至能做到每天发布上百次。持续交付这事说起来容易,要想真正做到,需要管理、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等各个环节具备相当高的能力水平。仅仅举个基本的例子:如果没有高度自动化的测试能力、软件功能靠人来测试,每天把功能测上十几遍都不可能,何谈持续交付?而自动化测试的能力,就已经不是轻松能得到的了。

  敏捷性的第二来源是大数据(Big Data)。实验是为了得到数据、并从数据中学习。一个敏捷的互联网企业不仅要随时掌握用户的一举一动,而且要及时分析出用户行为数据背后暗含的意味,从数据中推导出支撑决策的洞见。这整个过程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与呈现,不仅对技术要求高,而且需要统计、分析的知识。有大数据技术与方法支撑的商业决策,比起几个带头人拍脑袋出主意,质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而为持续交付和大数据提供保障的,则是强大的开发-运维(DevOps)体系。现代互联网企业的运维(Ops)角色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网管”,而是掌握部署、集群、监控、安全、数据、云等多种技能的高技术复合型人才。为了支持快速、频繁的实验和调整,运维工作中大量操作都被自动化,因此运维人员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软件开发(Dev)技能。这样一个人才,身价之高自然也是可想而知。

  由于持续交付、大数据、开发-运维这三项能力对技术要求如此之高,初创企业很难找得到、雇得起、留得住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因此无法频繁实验、无法用数据支撑决策,缺乏敏捷性也就在所难免。缺乏敏捷性的初创企业,不仅失败几率更高,而且即使幸运地做到了一定规模,实际上除了等待被收购之外并无继续扩展的可能性。从金字塔上段来看,国内的“独角兽”企业近半已被BAT三家巨头控制,剩下的独立企业也早已成BAT们虎视眈眈的对象。达到独角兽规模的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白手起家的小企业呢。

  既然已经知道初创企业颠覆不了市场,高高在上的巨头们也就有了压价的底气。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小鱼和虾米们被吃掉时的回报,越来越像是给创业者们开了一份合理的工资;至于创业中的风险,那就由创业者们自己去承担了。于是互联网巨头们既收获到了“万众创新”的好处,又不用承担创新的风险成本和社会成本(比如创业者的五险一金),自然是何乐而不为。当然,有套路的创业者也不会自己去承担创业的风险,而是用一笔又一笔天使投资把自己变成“连续创业者”——说白了,换个办公室打工而已,还要自己付房租水电。

  说回笔者这位满腔热情要去创业的朋友。笔者问她想做什么生意,她踌躇满志地说:想做个互联网上定制服装设计的平台,现在就缺一个搞互联网的和一个搞服装的……我诚恳地祝她生意兴隆。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互联网创业的幻梦

    2016-01-12
  • 喧闹的资本盛宴与无力的慈善

    2015-09-10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