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实践均表明,在通往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是政治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是,对民主的理解不可偏颇,不能将民主简单地等同于选举,认为选举就是民主的全部,只要有了选举就有了民主。这种对民主的误解在一段时间是颇有市场的,有人甚至认为,评价一个国家政党政治好坏,一大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普选制或多党选举制。只要有了普选制,不论如何都可以说这个国家是民主的;而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党政治没有搞普选或者没有多党竞争,则说明这个国家是不民主的。果真如此吗?看看一些搞普选和多党竞争的国家就能很清楚地发现,无序的选举不仅带来了相互攻讦,造成政局动荡,还会因庞大的现代国家规模无法保证每个人的投票发挥实际作用,以至于其所倡导的选举最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人们,选举绝非是民主的全部。民主除了选举,还包含协商、合作、参与、监督等重要内涵。将民主狭隘地限定于选举,既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误读,也必将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对民主的本质内涵作了明确说明。他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的平等权利。而这种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利不仅仅是通过选举体现出来,还包括民主协商等其他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这些论断很清晰地说明,民主的本质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规模庞大的现代国家,单纯依靠选举并不能真正带来有效民主,尤其是对于政党政治而言,必须理性地看到片面强调选举可能存在的缺陷与隐患。
中国的权力结构不仅是统一的,而且体现了协商一致的精神,由此决定了我们的政党政治在制度设计时不拘泥于竞争或选举,而是凸显协商之意蕴,鼓励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其他民主党派,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事务展开坦诚交流和积极沟通,进而形成共识。应当说,我们所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吸取了世界政党政治的一般优点和长处,更契合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实际需求,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无论是从制度体系的设计还是从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制度的优势都是西方政党政治所不具备和无可比拟的。然而,这种优势总是被一些人视而不见,在他们看来,没有竞争性的选举和轮流执政,这样的政党政治就是“不合乎潮流”的。这种逻辑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实践中也是不成立的。政党政治理论从来就没有将政党制度的评判标准定位于选举之一途,而是提倡多元化、多途径的民主发展道路。诸多事例一再昭告,只注重选举的政党政治很容易滋生政党纷争、社会撕裂、政局动荡。因为,源于自身利益的局部性、单一性和片面性,很多政党之间的竞争所传递出来的信号多是你死我活般的零和博弈,而缺乏必要的求同存异和凝聚共识,进而难以对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比如通过政党竞争来建构其民主框架的泰国,一度处于政变连连、政权交替频仍的混乱之中,严重制约了泰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便是竞争式政党政治之结构性缺陷的外在体现。(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龚文婧:再论民主集中制的历史与现实合法性——从“古田会议”到“中国模式”构建
2017-09-25•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