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首要原则
点击:  作者:金民卿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时间:2016-02-17 07:40:4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牢牢遵循的六个原则。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六个原则中的第一个,凸显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至关重要性。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原则提出来,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把握和贯彻落实,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忠实践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核心理念在政策层面的展开。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际,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同志在19211月就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策略和行动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正是科学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定不移地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就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的当代体现。

  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时,就明确地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突出强调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和执政共识,真正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贯彻到各方面工作当中,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判断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自觉。

  当然,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要具体化和实践化,不能泛泛而谈。当前,人民主体地位对象化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性内涵和根本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总体性的社会发展状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体现了小康社会的总体性内涵和关键性标准。

  小康社会是一个总体性的社会发展状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描绘小康社会标准时,不仅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即工农业总产值问题,而且突出强调人民生活水平、住房、就业、教育文化及公共事业、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内容,表明小康社会是一个包含社会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阐述小康社会时,一直强调小康社会的总体性内涵,而不是单纯从经济方面来看问题。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到来,人们对小康社会总体性内涵的期望和要求更加殷切、更加强烈。正因为如此,《建议》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在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社会文明和人本身的发展程度上,特别强调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是说,小康社会并不是见物不见人的物化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的总体性进步和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文明程度、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等,离开了社会总体进步而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甚至财富积累,离开了人本身而过度看重外在的物化状况,离开了具体的地区、人群及其生活状态而表面性地追求人均状况或社会公约数,都是背离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的。

  《建议》在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人民主体地位原则时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强调了人民是发展创造的主体,更强调了人民是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从人民的福祉、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构和原则遵循,确保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有创业的成就感、成果的获得感,更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民主权利的尊严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重要遵循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已作为首要原则写进《建议》之中,现在的关键是要把这个原则转化为全党全体人民的思想认同和实践遵循,使之真正对象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及其成果。对此,《建议》作出明确的规划和安排,突出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的目标引领性和实践标准性,尤其是强调了全体人民共享、生活水平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等方面的内容。

  人民是否真正成为成果的享有者,是判断是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标准。为此,《建议》第一次把共享作为引领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提出来,将其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必将进一步推动和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及其成果形态的人民性。比如,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在社会保障方面、在医疗卫生保障和食品安全方面,《建议》都作出了具体部署。

  贫困人口是否脱贫和脱贫程度,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真正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标志。为此,《建议》把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作为一项攻坚工程加以突出强调,明确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为了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全面小康的根本主体是人民自身,因此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素质置于重要地位。为此,《建议》高度强调全面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高度强调要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一个地区、一个群体也不能少,一个方面也不能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和总体性要求。为此,《建议》强调要保证区域协调和平衡发展,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和标准。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强调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突出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方面,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突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要求。

  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此,《建议》高度强调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环境状况恶化、空气质量下降、自然资源受损等状况必将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将得到极大提高。

  (来源:辽宁日报;作者: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