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偶尔看到北大教授张千帆撰写的《如何评价“中国模式”与印度民主?》一文,文中张教授将印度“民主”模式描述成“形式平等”、“结果平等”,认为“‘中国模式’坚守反民主立场”。客观地说,张千帆教授选择中印两国作为标本进行比较是恰当的,虽然他预设的“‘中国模式’坚守反民主立场”毫无逻辑可言。印度独立比新中国早两年,被西方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起点基本一致、走不同制度模式的情况下,两个国家的发展自然具有相当的可比性。恰好,11月份我到印度一周多时间,不妨把所见所闻分享出来,也算是对张千帆教授“研究成果”的一个回应。
我到印度的第一站是新德里。刚下飞机过关的时候,确实心里一震,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的奢华程度远远超过北京首都机场,据说这个机场一个“超现代化”新客运大楼就耗资28亿美元,印度政府把这个建筑视为印度经济起飞的新象征,以此宣示印度也能建造世界级基建设施。在工作人员嚼着口香糖的缓慢工作节奏中,我在50分钟后得到了出关的盖章。机场门外,是一片空旷凸凹不平的荒地,与奢华的客运大楼形成巨大反差。我想,这也应该是印度的一种“务实”,最起码让借道转机的游客形成第一美好印象:印度这个“民主”国家是富裕、繁华的。至于过关进入印度的游客,则是无暇顾及、客随主便。
通往新德里市区的公路有些颠簸,道路两边看不到什么企业或现代建筑,散落着一些破旧、低矮的民房,这一点与北京通往首都机场的路景形成巨大反差。进入新德里市区时开始堵塞,卡车、客车、轿车、三轮车、摩托车混行,秩序极乱,但多少也有了拥挤的城市味道。市区里不时可以看见身背冲锋枪的警察,懒散地在路口聊天,验证着导游的叮嘱:夜晚不要单独外出,尤其是女性。在新德里没有看到北京、上海大都市的风貌,甚至连一条完整的商业街都没看到,一些略带繁华的路段往往夹杂着混乱拥挤的“贫民区”。城市里流浪者随处可见,天桥下一些空地被他们占据为“家”,据说在印度流浪者占据这些地方达到一定年限,这块地便归其所有,这样的“圈地”规则导致流浪者越来越多。我想,这大概也是张千帆教授所说的“平等”之一吧。
在新德里期间,我参观了印度国家博物馆,这个号称藏有公元前三世纪至今的印度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各种珍贵历史文物的博物馆,在我看来却显得有些单一,各种宗教类陶器、雕刻占据大半,也许信仰文化是这个文明古国的主要历史,后期参观似乎也印证了这点:印度最好的建筑便是各种寺庙。博物馆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为数不少的中国敦煌壁画、宋代瓷器和西藏唐卡,不清楚这些珍贵物件究竟从何而来。张千帆教授若有兴趣,这倒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在从新德里到阿格拉的路途中,我看到了印度的农村面貌。在我的想象中,首都郊区的农村至少也该有帝都的影子,即便不像北京燕郊的楼房成排、别墅遍地,也该有中国沿海地区新农村的整洁优美。然而印度总是给我带来意外,低矮破旧的农房三三两两无规则地散落着,偶尔一条狭窄的泥土路延伸到公路边,连接起农村与外面的世界,大致相当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景象。阿格拉市区处处可见无所事事的中青年劳力,或独坐路边发呆,或三五围聚闲聊,整个社会弥漫着慵懒的味道。从略带繁华的城区到贫困落后的乡村,除却奢华的宗教场所外,还有一个最光鲜的标志,处处可见大幅选举拉票广告牌,仿佛在炫耀印度“民主”的品牌,人们在全国1500多个政党的争斗中不停地选择,而对选择的意义是什么却变得麻木。印度导游说,一些精明的印度人已经开始反思,印度起步比中国早,如今经济总量却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三个最的大城市实力之和不抵一个上海,人们生活水平差距极大,究竟是印度多党“民主”制度好,还是中国的政党政治模式优越?也不清楚张千帆教授在撰写文章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印度期间,第三站史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这个城市号称“千庙之城”,宗教的味道非常浓厚,随处可见虔诚的信徒,人们多麻醉于宗教中,这里可以看做是印度宗教信仰的一个缩影。当地一位朋友说,印度人对宗教的虔诚度无法想象,很多信众留下口粮后便将其他财富奉献给宗教,周而复始。各类政党正是抓住这种痴迷的信仰,在获得执政地位后利用宗教的大旗继续麻醉民众,分散他们对执政效果的注意力。在布巴内什瓦尔,我参观了Mindtree IT业园区,这是整个印度行程中感受到最为现代的地方。印度IT业发达,是中国人的一个普遍认识,但很少人知道,印度的网民比例只有中国的一半,这是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
在我此次印度行程印象中,加尔各答是最有城市味道的地方,至少能够看到不少现代的繁华。但即便在这个大城市,一些街头的卫生状况依然令人堪忧,用脏、乱、差来形容一点不过。最令人难堪的是,街头路边分布着一些漏天便池,男人们拉开拉链便小便,丝毫没有避讳,而身边路过的男男女女看起来也是习以为常,不禁让人产生这个文明古国、“民主”社会瞬间跌回原始部落的感觉。有人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印度缺失城管制度,也不无道理。在加尔各答期间,国内一朋友打来咨询电话,求证张千帆教授的北大同事杜猛博士发布印度全民免费医疗是否属实,经询多名印度高级官员和民众,印度没有免费医疗,只有商业医疗保险,自愿购买。公立医院相对便宜但非免费,条件较差。私立医院条件好但昂贵,一般平民看不起。我想起国内近几年所谓印度免费医疗谣言不时出现,不乏媒体、专家参与,无非是要用印度的“好”比出中国的“差”,但理智的人都清楚,在条件未成熟时呼吁免费医疗,表面看似正义,实际不过是用一种不切实际的“伪呐喊”煽动民怨罢了。张千帆教授在文中还提到了一个细节,用自己去印度没有遇到过停电,来否定张维为教授去印度讲课接连发生两次停电的说法,用这个来论证印度的“民主”之好,实在站不住脚,我在印度期间就遇到了两次“跳闸”。
我对印度并无成见,甚至还对这个和中国有诸多渊源的国家抱有好感和同情。我所记录的,就是我的一些直观和感受。在印度期间,我也感受到了印度人的热情,比如在一些景点拍照时,会突然有印度游客过来要和你合影,类似于80年代我们在国内看到老外的惊奇。这也难怪,2014年印度旅华人数为64.56万,中国公民首站访问印度人数为12.46万,而同期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在印度期间,我还感受到了印度的发展潜力,比如城市乡村随处可见无所事事的中青年劳动力,这将是印度未来发展的支撑。
在我去印度之前,张千帆教授的论断曾经让我疑惑。当我走完印度四个城市后,我开始思考,评价一个国家发展模式的好坏,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在这种制度模式下发展成效是否丰盛算不算?在这种制度模式下发展成果能否与民共享算不算?我想,以张千帆教授级别的智商,不会想不到这一点。只是我不明白,去过两次印度的张教授,真的看不到印度模式下的真实情况?难道为推销所谓西方民主政治,张教授就可以忽视三分之一仍在贫困线下挣扎的印度人民?中国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曾问过身边众多朋友,他们都能感觉中国速度和自身生活的变化,如果这些都被张千帆教授称为“坚守反民主立场”,那么张教授口中的“民主”,就是反对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如此,倒也能解释通贫困的印度为什么能被张教授奉为“民主”的标杆。
当我和我的伙伴们登上从加尔各答返回中国的航班时,我们由衷地发出了一句感慨:祖国真好!这句话,也送给张千帆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