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的建设 > 阅读信息
杨承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必须加强
点击:  作者:杨承训    来源: 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16-10-04 10:47:44

 

1.jpg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2015年12月,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加深刻地阐明了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的重要性。这些机构和组织同样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阵地,尤其要成为传播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阵地。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是一项历史重任


  当前我们党面临复杂形势和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阵地建设,按照党的要求树立坚强的担当意识和战斗勇气。


  1.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最根本的是在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指出了正确方向,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不转向,不僵化,不走邪。同时,它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能够抓住复杂事物的本质,发挥好社会主义优势,为我国不断探寻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建设道路、理念和具体政策提供指导。历史证明,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唯一的金钥匙,其他任何经济学都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任务。鉴此,必须加强这个阵地的智库职能和堡垒作用。


  2.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方可对抗、回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挑战,从根本上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从世界时代的大视阈考量,现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占优势,它们总是用各种手段扼制中国,包括以实际经济政策限制和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意识形态的攻击。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不断开动机器大肆宣扬反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用希拉里的话说:“只要充分地运用好美国的巧实力和软实力,美国就能完全掌握中国。”而推动新自由主义泛滥是其相当重要的思想武器。他们大肆推销私有化的药方,叫嚣消灭中国的国有企业,就像糖衣包住的毒药一样迷惑人,并且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在我国培植学术“代理人”,妄图以西化占领高校、党校的课堂、讲坛,尤其是以给“药方”的形式促使一些领导者“换脑筋”。这些年来,在我国的一些重要领域忽视经济学方面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许多方面被边缘化,甚至挤出课堂,消灭国有经济的杂音也不绝于耳,甚至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其虚伪性就在于以学术为名行颠覆之实,打着所谓“超意识形态”、“非政治化”的幌子,欺骗和俘虏了很多人。乃至一些党校教师竟成了新自由主义的义务宣传员。在这方面我们同样要解决“挨骂”和争取话语权的问题。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并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也必须加强我们的阵地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加强劲的学术话语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反击、战胜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伪科学。


  3.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是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的重要保证。当前,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相当一些人中比较严重,迷信西方、崇拜西方,许多教师乃至干部言必称西方,“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有的人奉西方理论和价值观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鼓吹手。乃至有的人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对正面的宣传不相信,却偏爱听信网上和社会上的杂音,乃至谣言,不加分析地把假话当真理。在经济学教学中、期刊杂志上,对那些唬人而无用的东西很有兴趣,却不愿看党的文件、正式发布的新闻,致使谬种流布。为了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不做西方思潮的吹鼓手,必须要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宣传真理的功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素养,从而提高鉴别能力。


  4.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有利于克服某些领导层长期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着轻视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舆论工作的倾向,更谈不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了。甚至有个别领导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用,政治经济学无用。加强阵地建设关键在领导,而阵地强了反过头来会促进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增加信心,有了抓手。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应当成为帮助领导干部的教师、出好主意的智库、实际贯彻的载体,理论研究、宣传的力量。


  二、要在“发声亮剑”中提升壮大阵地


  历史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它引导我们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实现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然而,我国社会中却始终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各种错误认识。


  一种是“无用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些“口号”,只会批判别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完全是罔顾历史事实的瞎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顾一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那么多,有哪一派能够真正全面解决中国的问题?革命时期,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创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指导了根据地的建设和支持了解放战争;建国后又是靠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即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尤其是遇到一系列实际困难,我们都是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来化解的。比如,2008—2012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殃及世界,而社会主义中国虽受外部影响,但能够独善其身,保持高速增长,正是得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2013年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多数发达国家有的增速只有百分之一、二,有的呈现负增长。而中国及时调整到新常态中,仍保持中高速增长,居领先地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可以说,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我们党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五个政策”着力点、“五个任务”等一系列政策,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的理论创新。可见,那种“无用论”不是闭眼瞎说,就是盲目无知。


  至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精神,更应采取科学态度。批判的战斗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特性之一,可视为经济理论领域的清道夫,等于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开出“负面清单”,使我们免于走进迷途陷阱,有什么不好?有些专门制造、散布荒谬言论的人对“批判”最反感,就是害怕揭穿他们的谎言,害怕真理的力量。批判不是乱扣帽子,而是以理服人,用真理反驳谬论,是“破”与“立”相结合,指出正确的道路。所以,科学的批判是有用的。


  另一种是“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只是几本伟大的经典论著(如《资本论》《帝国主义论》等),而是一个发展着的科学体系。从170多年的历史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体有四个发展阶段(或者说四次飞跃)。


  第一阶段,是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从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飞跃。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代表著作是《资本论》等宏伟巨著。历史证明,《资本论》仍然是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矛盾的锐利武器,它的原理和科学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在2008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资本论》又成为西方国家一些政界人士和学者的必读书。


  第二阶段,是从科学理论向革命实践的飞跃,主要是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写了《帝国主义论》,并领导了十月革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称“列宁主义”。对于苏联的历史,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第一,苏联的伟大成就不可抹杀,它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实现工业化、能同西方资本主义抗衡的强大国家,打败了法西斯的侵略,也为今天俄罗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经济技术力量。第二,苏联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可以更清醒地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飞跃,产生了毛泽东经济思想。包括了三个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作了科学的分析,提出民主革命的经济纲领,并具体指导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写过许多经济论著,比较集中的是《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等,对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改造、城市工作及城乡互动、工农业发展、财政改革等作了多方面论述,对于我国从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起了指导作用,奠定了历史基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仍有借鉴意义。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阐述经济学意义上的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并未采用剥夺资本主义经济方案,而是和平过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一种独创(部分借鉴了苏联新经济政策)。虽然时间短促些,形式单调些,方法粗糙些,但基本上是成功的,经济发展是迅速而稳定的。三是探索社会建设道路的理论。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20多年,经济建设虽然主要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基本建成了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了对外国经济特别是西方的依赖。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也有不少创新,如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综合平衡、统筹兼顾方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协调发展,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等观点。主要论著有:《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谈话》等。


  第四阶段,是中国向改革开放的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经济学说,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大体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经济制度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科学发展论、新常态与新发展理念论、新时代世界经济论,等等。


  上述历史过程表明,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阶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今后还会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永远不会过时。


  还有一种是“俗浅论”。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俗、不深奥,理论性不强。这完全是无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的:“有的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好学的。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博大精深,而语言并不追求玄虚晦涩。邓小平讲得好:“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明白学”,是武装群众的,其道理则是反映客观规律的,表述深入浅出,内容科学而语言朴实。而有些经济理论故弄玄虚,不仅语言刻意晦涩,而且故意把简单道理复杂化,连篇累牍地列了一串又一串数学公式,让人看不懂(其实有的模型就是错误的),最后寥寥数语作个结论。这样的理论其实就是唬人,甚至害人害己。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提倡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定要遵循这个原则。


  三、以“自身硬”促阵地硬


  打铁还要自身硬。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阵地建设也是如此。必须先从“自身硬”做起,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增强阵地意识的自觉和定力,支撑阵地的壮大。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注重三个转变。


  1.转变学风,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原著,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论著。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现在流行一种浮躁和迷信西方的学气:不认真读书、不学习党的文件,有的连时事也不关心,却喜欢听小道消息,尤其是过分陶醉于网络上的声音。现在有些教师、研究人员经常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三道四,实际上并未认真读原著,更未深入领会要义,对西方经济学却很痴迷,但也未真正读懂。现在,我们必须下硬功夫扫除这种风气,认真读一读代表性的原著,除马、恩、列之外,要读一读毛泽东、陈云、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有关论著,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学好“看家本领”。同时,要认真学习中央的有关文件,那是中央的集体创作,渗透着重要的理论养分。还要面向实际,弥补从“校门到校门”的先天不足,善于回答现实问题。理论工作者应以此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和免疫力,这样才能有底气进行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宣传。有了这样的“看家本领”,才能自身硬起来,从而构筑坚强的阵地。


  2.转变文风,学会以中国的风格和大众化的语言表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并能解众人之惑。写文章、发议论,是让人明白,不是叫人越听越糊涂,更不是以晦涩的语言和迷人的模型炫耀自己。研究、传授经济学要管用,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问题,而不是吓唬人、标榜自己,或者掩盖自己的肤浅无能。例如有的高校规定经济学硕士、博士论文一定要有数学模型,为了毕业许多学生不惜花钱请别人造模型,造者未必真,用者更不懂,教师未必看,以其昏昏使人愰愰(而无法昭昭),这哪里是做学问?还有些杂志连篇累牍登数学公式,这不是解决经济问题,而是玩数学游戏。奇怪的是,这类迷宫式的刊物却推崇备至、被奉为标榜,结果是害人害己。现在连欧美许多国家的教师、学生都起来反对这类玄虚无用的假学问,因为连2008年金融危机都测不出来,而在我国却有人仍然奉为金科玉律,美其名曰“同国际接轨”,实际是同资产阶级经济学话语权接轨。实在是咄咄怪事!现在是应该彻底清算、扫除这种歪风的时候了。


  3.转变“偏科”现象,促进多学科交叉集成。现在自然科学中有一种很好的趋势,就是多种学科交叉集成,形成集成创新。而经济学中这门视阈广阔的学科却大量存在“偏科”现象:“言必称希腊”,除了“希腊”全然不懂,对“科学”外的东西闭目塞听。一是对经济学的许多部门经济学不大懂,二是对上层建筑和社会动向不关心,三是对科学技术排斥在外,使得视野思路越来越窄,怎么指导实际经济生活?社会经济体犹如人这个有机体一样,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因素普遍联系,研究某一门学科除了精通主业之外,还应了解整体和相关知识。比如,科技创新同经济运用关联越来越紧密,而许多经济学家则将它排斥在外。这不符合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潮流。100年前列宁就说过:“经济学家要永远向前看、向技术进步这方面看,否则他马上就会落后。”(《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而科技创新与垄断则是国际经济领域斗争的前沿。美国“联合新闻”网称:“数百年来科技一直是西方征服地球的钥匙。但如今,中国的科技进步意味着这种状况即将改变。”对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漠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应当克服此类“偏科”现象,尤其是要关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引进科技创新元素创新经济科学。这是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增强战斗力的重要路径。


  (作者单位: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