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的建设 > 阅读信息
李勰:“和生活打成一片”——艾思奇是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
点击:  作者:李勰    来源:《党的文献》  发布时间:2017-07-29 11:28:42

  

把握正确的意识,找寻正确的生活道路,这正是我们所以要学哲学的目的。”【《艾思奇全书》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艾思奇的这句话,道出了他的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道出了他的哲学能够团结凝聚广大民众投身革命运动的根本原因。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大众话语为形式、以革命实践为主体,艾思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了人们的头脑,实现了理论教育的入脑入心。这为当前我们解决思想理论教育学而不化、学而不信、学而不行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1.jpg

 

一、以人民为中心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各种思潮的比较甄别中,艾思奇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自此以后终其一生不曾改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的核心内容,也是艾思奇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一直遵循的基本观点。

 

上海是艾思奇开启哲学大众化的起点。在写作《大众哲学》时,他广泛深入到上海的工人、学生和青年中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话语特点和认知方式,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实实在在地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盛气凌人、空喊革命口号、脱离群众生活,这才造就了轰动海内外的《大众哲学》。艾思奇称自己的《大众哲学》为“一块干烧的大饼”,希望它能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艾思奇全书》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页。】正是由于来自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大众哲学》才发挥出强劲的威力。由于国民党的查禁,《大众哲学》在国统区只能秘密传播和阅读。即便如此,《大众哲学》仍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令国民党为之恐慌,以至于他们无奈感叹:“就那么一本书,弄得些青年神魂颠倒,搞得我们坐卧不安,毫无办法!”【谢本书:《战士学者艾思奇》,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一位外国学者曾分析《大众哲学》成功的原因,指出主要是其准确把握了中国民众的情感心理,提出了复杂而又能在情感上满足的中国人的身份”。【〔美〕泰瑞·博登赫恩:《艾思奇和重新建构1935年前后的中国身份》,《大众哲学家——纪念艾思奇诞辰百年论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67页。】除《大众哲学》外,艾思奇相继撰写的《思想方法论》《哲学与生活》《新哲学论集》《如何研究哲学》等一系列通俗读物,依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都获得了良好反响。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讲授社会发展史课程,就是从历史观这个基本问题讲起的,从而让劳动创造人类历史的观点在听众心中扎了根。以人民为中心,是艾思奇哲学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根本原因。

 

1.webp (12).jpg

 

二、以时代问题为导向

 

有学者指出:哲学要把握时代脉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是在当时抓住了这一点,所以才有如此众多的读者”【《一个哲学家的道路:回忆艾思奇同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1页。】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风雨如磐的时期,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急迫地摆到了每个中国人面前。艾思奇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现状,改变我们的屈辱的被压迫民族的地位”。【《艾思奇全书》第1卷,第677678页。】《大众哲学》积极回应时代问题,强劲奏响了抵御日寇侵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强音,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踏上革命道路。大批知识青年,在《大众哲学》的感召下,毅然从国统区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蒋介石曾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防线!”【转引自谢本书:《〈大众哲学〉的历史定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针对抗战结束后人们对中国命运的迷茫,艾思奇发表《一往无前》一文,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美好家园”的主张,旗帜鲜明地提出应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针对革命队伍中经验主义有所抬头的情况,艾思奇撰写《反对经验主义》,深入剖析了经验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危害,提出了防止经验主义的办法。

 

以时代问题为导向的鲜明特质,让艾思奇哲学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延安时期,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就组织哲学学习小组,专门请艾思奇讲课,虚心向他请教。改革开放后,陈云还让身边工作人员买来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书,分别送给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的同志,希望大家都来学哲学。以时代问题为导向,让艾思奇和艾思奇哲学历久长青,成为我们“永远的同时代人”。

 

1.webp (10).jpg

 

三、以大众话语为形式

 

大众的话语、通俗的笔法是艾思奇哲学最鲜明的特色。艾思奇这么解释“通俗化”: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词句进行阐释,这在打破哲学神秘、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是有极大意义的。【参见艾思奇:《大众哲学》(重改本),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5页。】如何实现通俗化?艾思奇指出,“通俗的文章却要求我们写得具体、轻松,要和生活打成一片”。【《艾思奇全书》第1卷,第602页。】

 

艾思奇认为,推动理论大众化,除了要软化文体,更重要的是软化理论,把理论运用到大众的生活实践中。软化文体和理论,“必须了解中国的社会构造及经济关系”。【《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艾思奇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文化在中国是非常庞杂而又极不平衡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基础上,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非常庞杂而又不平衡的缘故。”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于大众,艾思奇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群众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读者和听众产生共鸣,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他在《大众哲学》中讲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时,用“无风不起浪”的通俗事例,来说明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用“追论雷峰塔的倒塌”来说明质与量相互转化的规律;用“岳飞是怎样死的”来说明对立统一的规律。他还使用“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牛角尖旅行记”“笑里藏刀”等形象生动的标题和内容,来阐述深刻的哲学道理。

 

当然,艾思奇也强调,理论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不能被扭曲。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目的是将哲学的基本范畴变得简单、具体,使之与生活现实呈现出清晰的联系,通俗化不容许有半点理论上的误差,也不能依赖抽象,而要清楚、具体地联系实际生活。他既反对脱离实际的空理论,也反对消融在实际问题讨论中的哲学形态。

 

1.webp (11).jpg

 

四、以革命实践为主体

 

如果说艾思奇在到达延安之前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大众化、通俗化,那么到达延安之后,通过亲身参与革命实践及与毛泽东等人的接触,他的哲学研究上升为中国化、现实化,更加自觉地把中国革命的现状、问题和经验作为自己理论创作的坚实基础和不竭源泉,致力于发展一种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在1940年《论中国的特殊性》一文中,艾思奇从“应用”和“创造”的角度深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用”的角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客观地研究中国社会关系,来指导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具体任务和战略策略的制定;“创造”的角度,就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的国家特殊条件下创造马克思主义的事业。【参见冷溶:《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局面》,《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

 

艾思奇的哲学研究方向实现了从大众化、通俗化到中国化、现实化的飞跃,这与毛泽东的指导也是分不开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与艾思奇经常促膝长谈,在毛泽东的指引下,艾思奇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使自己的哲学和理论活动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参见马汉儒:《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另一方面,艾思奇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努力,也对党的理论建设和党员干部教育,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最终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实事求是一直是艾思奇坚持的原则,也是他的哲学中的重要基因。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这为后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论述提供了启迪和帮助。在延安整风前期准备中,艾思奇撰写了《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就是辩证法——研究哲学的基本知识》《怎样研究辩证唯物论》,对当时人们学习研究中碰到的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回答,分析了辩证法唯物论与人们具体工作以及实践的关系,有力指导了当时的学习竞赛,推动延安干部的哲学学习向更高层次发展。延安整风开展以后,艾思奇撰写《不要误解“实事求是”》等文章,对毛泽东的《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作品进行了解读和阐释。除了思想观点外,艾思奇将辩证唯物主义当作方法论来认识的视角,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深入研究思想方法问题,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参见石仲泉:《延安时期的艾思奇哲学与毛泽东哲学》,《理论视野》2008年第6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入脑入心,主要是将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本源,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让理论既有锐度,又有温度。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采取这种‘新哲学’,人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成为历史的合作者而不是奴隶。这种观念在感情上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美〕泰瑞·博登赫恩:《艾思奇和重新建构1935年前后的中国身份》,《大众哲学家——纪念艾思奇诞辰百年论集》,第370页。】这为我们当前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李勰,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来源:《党的文献》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