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总把话点得很透,并进一步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
“那玩意儿太艰涩,可别给我讲!”这样的窘状,曾研修过马列专业的公道君(ID:bjrbplb)深有体会。若是声辩两句,没准还会遭致不少白眼。
的确,这某种程度上就是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大致可以总结为: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宣传力度不可谓不大,密度不可谓不频,为何效果不那么好?忝列为笔杆子序列,公道君(ID:bjrbplb)也曾困惑不已。
问题症结,恐怕就在于这两个字——“懂”和“信”。
首先是“关键少数”不懂不信。有的领导干部身为党员,却丢了看家本领,懒得学习马列经典,甚至还以批评马克思主义为“时尚”;有的则压根丢了理想信念,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信都不信,认同何来,又靠什么引导全社会来信仰?
这样的偏误同样体现在高校课堂上,很多时候“马克思主义”只简单等同几个必修的学分。看着学生们提不起劲,一些授课教师也懒得较劲,干脆传播稗官野史,混完四十五分钟了事,结果往往是哄堂大笑之后什么也留不下。
其次是传播方式无助“懂”“信”。现在的理论宣传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教条到教条。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严谨的套话多”,听得人“一百字也嫌长,一分钟也嫌久”。
一个没有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鲁迅当年弃医从文,说过这么一段话:
“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今天的情景与那时大不一样了,中国再不是当年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我们可以到全球各地买买买,我们的艺术、文化早已走出了国门,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是,物质丰富并不代表精神富足,思想开放不等于没有主导,价值多元不等于不要核心。利益越分化,众声越喧哗,凝聚共识越是紧要。
学者郑永年曾撰文指出,当前中国有效知识的供给不足。一些政策概念,因为没有有效的知识支撑,政策执行的结果走向了预期的反面。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非常犀利: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就是这样。没有人会质疑这两个政策概念的意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和谐社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在所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知识供给不足。
正应了习总书记说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不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当年,它是革命战争的制胜指南;后来,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来源;再后来,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直至现在,我们仍在探索如何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深化认识、总结经验,以期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应该说,正是源于这些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我们才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这场座谈会,透露出中央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思考,可视为党发出的号角。“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各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你们大展抱负、实现理想的时机来了。
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相关发言摘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汝信
成绩令人欣喜,应予以充分肯定。但喜中有忧,一是成果虽多,但真正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作品较少;二是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一些思想混乱的现象;三是存在学风不正的问题。根本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和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关键在于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抱什么态度,归根到底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谁服务的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
根据西方主流的转型和发展理论来进行转型和发展的国家不成功,而少数成功国家的转型和发展道路却违背了西方主流的理论,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不同、条件不一样。来自我国的理论创新不仅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也将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低收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钟君
马克思主义不断“被过时”,恰恰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青年学人要立志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努力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研究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做忠实的信仰者,就要信“马”信“共”,使从事的马克思主义专业成为神圣事业。做笃定的研究者,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做到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做创新的传播者,就要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肩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重任。做执着的践行者,就要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当作看家本领,保持定力,砥砺前行。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
中国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发展,震撼了世界。要把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话语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包括以建构中国话语为己任的新型智库,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树立信心。第二,明确目标。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是中国话语建设成功的关键。中国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从来没有面临过如此好的历史机遇。时代呼唤中国学人的原创性贡献,也呼唤中国产生具有原创力的学者大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
法学界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照搬西方法学理论话语的倾向。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学界应当增强理论自信,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解决当下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法学界有责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对这些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在大学生头脑里进行思想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既要心中有“真经”,又要教学有“高招”,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看家本领”。其中,内容为王,更具有根本性。只有自己把“真经”读透了,理解深了,教学才可能游刃有余、出神入化,才能让学生感到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者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坚定信仰,练好内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文
“80后”学者是中国第一代无需背负“落后国家”心理包袱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业的起步期就可以平视世界同辈。新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仍然要虚心学习、研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基于别国经验的学术成果,也不能接受西方意识形态下居高临下的学理说教,更不能数典忘祖。关键还是要扎根实践,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为目标,在生活中寻求真正的研究选题,让研究工作回归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中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李勰:“和生活打成一片”——艾思奇是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
2017-07-29汪亭友:厘清"民粹主义"的不同涵义,警惕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旗号!
2017-03-24•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