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坚持问题导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也是面向改革发展实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思想先导、学理支撑、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的现实要求。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突出特质
纵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历史及其理论品格,这一高度关切人类发展命运、社会历史进程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是以人与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考察和研究对象的,体现出问题导向、实践指向的突出特质。
以问题为导向科学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贫苦大众受到残酷压迫与剥削的现实、无产阶级革命亟需科学理论指导的迫切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身参与革命斗争的经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宣称自己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其根本目的与意义,不仅构建了一个科学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更在于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唤起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自觉,从而“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创立与发展的历史表明,这种深耕现实、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既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也为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以问题为导向的批判性与革命性,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界定人的本质及其社会属性、把握人类社会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进程等基本问题出发,通过对现象与本质、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考察,揭示了人类思维、自然界、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一般规律,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正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矛盾运动等系列复杂问题的科学分析,并将之应用于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自身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批判性与革命性,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自身担负的历史任务,进而能动地变革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时代发展,万物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必须依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方法论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高度关注实践、关切时代问题,更应当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这些问题给予科学有力的回应。无论是具体工作,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着眼现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到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遵循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价值实现等各方面,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着其研究理路和方法指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统一历史过程。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过程中,始终秉承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强烈问题意识,实事求是地依照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条件和历史任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深深植根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而这一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则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武装与指引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逐步打破经院式、书斋式的樊篱,把目光转向生动的社会现实,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面临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在全面认识和剖析中国问题的基础上,寻求科学解决中国问题的合适途径。这种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社会现实生活的探索与研究,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从代表和实现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来构建理论并彰显其实践指导价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根本上是沿着这一理路和价值取向而展开的,适应我国改革与建设进程,以深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为主线,全面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充分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而贯穿于这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要打牢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在当代推进中国特色进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实践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在富起来的同时进一步强起来。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理论成果的产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发展。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直面我国改革与建设实践,研究实际问题、解决新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既科学严谨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可能条件。马克思主义将规律逻辑与问题逻辑、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机统一起来,揭示了人类思维、物质世界和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的科学性早已被历史与实践所证明,连海尔布隆等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南。但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承认自身只是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它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既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广大研究者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
时代变化和历史任务转换造就了新的发展环境,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拓展提供了更多问题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基本原理具有永恒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当今时代已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所处的时代,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格局深刻变革,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科技发展既带来信息便利也造成了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生活的碎片化,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担负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就必须直面世情、国情变化带来的这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既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加强支撑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冷门学科发展提出了迫切任务,更为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拓宽研究领域,使之成为创新突破点,提供了更多问题场域和发展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来源。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需要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建设事业蓬勃前进的特色发展道路。历史证明,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同样,脱离中国实际、中国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会缺乏生机活力和实践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也还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思想文化领域的杂音噪音不断蔓延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也为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领域、学术观点、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实践资源。
社会生活变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实现空间。随着我国改革与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个人理想、现实需求、相处方式等各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环境等宜居宜业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更趋多元,对于有更多个人价值实现平台与机会的愿望更加强烈,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与道德提升更为关切。所有这些,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直面社会现实深入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也为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作用提供了新的价值实现空间。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大基地)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