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现在一年过去了,这个战略的实施情况如何呢?
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主要用力于三个方向:一是舆论平台,二是电子商务,三是互联网金融。
舆论平台上的“互联网+”,这几年十分热闹,但各种观点泥沙俱下,对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价值观的混乱状况与此不无关系。电子商务虽然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购物的便利,且因中间环节的简化而降低了售价,但这种方式的泛化代价很大:一是猛烈冲击实体店,导致大量失业;二是税收流失;三是假货泛滥;四是极少数人借此暴富,加剧贫富分化。
至于互联网金融,情况更加杂乱。e租宝、泛亚等所谓互联网金融创新,实为大规模网络金融诈骗。谁在监管?谁能监管?怎么监管?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环顾全球,在“互联网+”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是德国,二是美国。
德国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推动、大企业参与的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其本质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实现“智能工厂”, 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即运用互联技术与高度集成化,使工厂各个生产模块智能化,从而将传统工厂变为具备自律分散系统的智能工厂。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是由GE公司在2012年率先提出的。美国的五家行业龙头企业——GE、英特尔、思科、AT&T、IBM等,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涵盖五大行业,除了制造业之外,还有电力、能源、交通、医疗四大行业,支撑这个体系的是工业互联网标准、系统安全体系、超级计算终端、人类意识与机器融合等九项关键技术。
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两者之异在于:前者偏重于生产制造的“硬”环节,后者则偏重于产业服务的“软”环节;前者强调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后者则强调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而两者之同在于,都以工业的改造提升为核心;都体现了由政府支持、大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密切配合;都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集成作为战略基础;都致力于打造智能化产业体系,促进效率提高。
我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兼取两者之长,坚定地将“互联网+”聚焦于制造业(而不是舆论、电商与金融),一方面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一方面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进而促进全社会多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总之,只有让“互联网+”走对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作者是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兼兰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