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像
风雨吹春归,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看,报春的燕子飞来了。今天,我们来谈谈被著名作家和报人、京城名家李辉称为最后一位满腹经纶、才情纵横又漫溢着传统文人隽永韵味的“风流名士”黄裳的书房“来燕榭”吧。
黄裳(1919一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旧史、宛宛、赵令仪等。原籍山东益都,生于河北井陉。抗战初考入上海大学电机系,1943年被征调至滇、桂、黔及印度等地任美军译员。抗战胜利后,任《文汇报》驻重庆和南京特派员。后调回上海《文汇报》编辑副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文汇报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有《旧戏新谈》、《锦帆集》、《黄裳论戏剧杂文》、《榆下说书》、《花步集》、《珠还集》、《晚春的行旅》、《惊弦集》、《负暄集》,校《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译《莫洛博七岛》、《平凡的故事》等。大多是谈文论艺、说戏品剧之文,不愧为“风流名士”。
黄裳给本书作者的信札
关于“来燕榭”的来历,黄裳自云:“旧日游嘉兴,见一景题此名,颇爱之,遂取以名住处。”见春燕绕屋,百花齐放,引起作者诗情画意,“遂取以名住处。”来燕榭既是书斋,也是卧室。黄裳平时起居、读书、写作均在此处。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应河北《杂文界》杂志主编杜文远先生之约,采写沪上杂文大家。杜文远先生说,上海是杂文界的重镇,占有全国杂坛的半壁江山,嘱我多向全国介绍上海滩上的杂文大家。受其鼓励,我在三年时间内,连续写了20多位杂文家。记得我采访的第一位是林放,第二位便是黄裳。因为黄裳虽以散文著称,但他的杂文也同样精彩。那是1988年春天,我走进了他坐落于闹市区的家,其在小巷深处,屋后有几株枝叶繁茂的老榆树,时有鸟雀飞临,显得闹中有静,似真有“来燕”之感。他将我让进他的书房“来燕榭”,邮上请指正。。 我环顾室内几只宽大的书橱中排满了书籍,橱顶上也堆起了高高的书山,就像牵牛花一样,向上延伸着。引人注目的是南窗下那张呈腰形的书桌,这就是黄先生挥毫泼墨的地方了。黄先生身材不高,说话和善,回答我的问题,并不是我期望的那样滔滔不绝,而是言词简洁,如同打开一瓶陈年佳酿,味虽清淡,但一经细细品尝,方知醇美异常……
黄裳给本书作者的签名本
黄裳藏书甚富,多明清版本,由此还引起了康生的觊觎之心。他曾在《老年与书》中谈及自己藏书的体会:“过去逛书店。无论是新书店、旧书坊,都能时常遇到一些引入人胜的品种。……凡是过去不曾见过的,或久求不获的,人手后都会有一种带有极大刺激性的新鲜感,而这正是书店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他的文章论书论文,文字朴实无华,态度含蕴从容。有人说,黄裳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将哲思、史眼、诗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写散文,因而他的文章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文人的情感吟唱,更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怎样做到这点?奥秘很多,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看画时爱读题跋,游园时留心匾对。面对湖山,也总是时时记着一些赶也赶不开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美丽河山,不只是对自然面貌的客观描述,其中也包含了对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歌唱的人民的热情的赞颂。”我展开黄裳题赠我的《负暄录》,细细品之,果然有一种暖风扑面、春燕归来之感。
当年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长文《高高的白榆树》,后被收入学苑出版社推出的《杂文百家专访》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原载《茌平文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