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这个人是否“存在”,“学者”“专家”们是有争论的, 那么,在这样的“争论”中,谁是跳得最高叫得最响的?据我在网络上查找到的信息,对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者,以及他的爱国事迹首先进行质疑并否认最力的就是那个叫做胡适的“民国大师”——人民共和国的死敌!相关文章有两个:《<历史>胡适认为屈原其人其事可能并不存在的文章》[1],《端午节纪念屈原,但屈原这个人真的存在吗? | 短史记》[2]。
看了其内容,我们就该知道,对屈原存在与否的“争论”里就有胡适的“贡献”。一些人对这么一个红色中国的死敌的“教诲”言听计从,这是什么意思?!
对照了一下,百度贴吧里的文章应该是胡适的原文,所以,现在就看看胡适这个“民国大师”对屈原存在与否的质疑是否合理。
这个胡适这样质疑屈原的存在
【一、屈原是谁
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问过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为什么我要疑心呢,因为:
第一,《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
(子)传末有云:“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司马迁何能知孝昭的谥法?一可疑。孝文之后为景帝,如何可说“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
胡适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出现了汉昭帝的谥号——孝昭帝,那么这是汉昭帝之后的事情了,这不可能;而且孝文帝(汉文帝)死后还有汉景帝,可是没有被提到,一下子就过渡到了孝武帝(汉武帝),所以,史记这本书不靠谱,所以,这个列传也不靠谱。
这样的质疑有道理么?没有!这样的质疑中举出的屈原传记里不合理的原文,一望便知,那是后人的文字窜入引起的混乱。
我们知道,在隋唐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印刷术的时候,书籍的流传都是靠传抄完成。在传抄的过程中,难免因各种各样的疏漏,抄写遗漏是可能的,抄写错误是可能的,或者把后来人的注解语句顺带抄入正文也不可免。以上胡适质疑的所谓“《史记》本来不很可靠”的证据就是传抄过程中不可免的错误。所以,汉武帝时候司马迁写下的《史记》也就有了汉昭帝死后的谥号,也有“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的语句。不但这样,还有“及孝文(汉文帝)崩,孝武皇帝(汉武帝)立”字样,这也是传抄漏记所致——把汉景帝漏掉了,而且按着《史记》的行文,司马迁应该称呼孝武皇帝(汉武帝)为“今上”,而非“孝武帝”,这同样是传抄失误所致。
这样的古书上的错误在中国的古书里“海了”,根本不能拿来做“《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的证据。这样的质疑,与其说是科学的、公正的质疑,倒不如说是鸡蛋里头挑骨头式的无赖!
接下来胡适又挑毛病了
【二、可疑。
(丑)《屈原传》叙事不明。先说:“王怒而疏屈平。”次说:“屈平 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 张仪不及。”又说:“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 行。’”又说:“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 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又 说:“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王怒而迁之。屈 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既“疏”了,既“不复在位”了,又“使 于齐”,又“谏”重大的事,一大可疑。前面并不曾说“放流”,出使于齐 的人,又能谏大事的人,自然不曾被“放流”,而下面忽说“虽放流”,忽 说“迁之”,二大可疑。“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二句,依《楚世家》,是 昭睢谏的话。“何不杀张仪”一段,《张仪传》无此语,亦无“怀王悔,追 张仪不及”等事,三大可疑。怀王拿来换张仪的地,此传说是“秦割汉中地”。 《张仪传》说是“秦欲得黔中地”,《楚世家》说是“秦分汉中之半”。究 竟是汉中是黔中呢?四大可疑。前称屈平,而后半忽称屈原,五大可疑。 】
胡适的话,大多是《屈原贾生列传》里的原话,不对照《史记》原文是不可能清楚他在说什么的。对古文不感兴趣的各位跳过算了。因为我还要用最简单的话说胡适在搞什么鬼——
胡适的第一个怀疑是,既然屈原被人进了谗言,丢了官位怎么可能再向楚怀王进言国家大事,做使臣出使外国?
《史记》原文里倒是明白写着“屈平 既疏,不复在位”;这里的“不复在位”,是指屈原本来做楚国的左徒,被人陷害丢了这个官位而已,并不等于他就离开了官场,更不等于他没资格出使外国。“左徒”这个官,清代考据大家钱大昕就考证,在当时的楚国是个位置很显赫的大官,屈原丢掉了这个大官,是不是就不可能做位次稍低的官职,是不是就等于成了彻底没权势的平头老百姓,这个是要坚实的证据的!胡适有么?文中的“疏”字,是“疏远”的意思,而非追逐出官场的意思。更何况,《屈原贾生列传》一开头就说屈原是“楚之同姓”,也是楚国的王族!丢了“左徒”这个大官未必就会被彻底逐出官场!所以说,胡适的质疑毫无道理。
胡适的第二个怀疑,倒是真说中了一点,历来对这一段文字的语序混乱,很多学者都是有意见的,儒清儒梁玉绳就说“太史公信笔书之,失其次序耳。”但是,被陷害遭流放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仅凭这个能不能把屈原给“黑”没了?
胡适的第三个怀疑,“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这是昭睢在《楚世家》里说过的话,现在被挪移到屈原的传文里,分明是后来的什么人在拼凑出了这么一个“屈原传”。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这仅仅是昭睢才能说的出的话么?自战国中期秦国开始对东方六国展开旷日持久的攻势作战之后,为激励作战士气,用人头记功给战士做奖赏的依据。所以,每次胜战之后,对手国无不是尸山血海。秦国“虎狼之国”的恶名,很多人都知道。既然是“虎狼之国”尽人皆知,那么昭睢能在《楚世家》里说“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苏秦也可以在《苏秦列传》里说“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那么,屈原怎么就不能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照着胡适的逻辑,相似的话只能有一个人说出,那么,屈原、苏秦的列传不都是后来人拼凑的了?
岂有此理!
胡适怀疑的——屈原传里的“何不杀张仪”一段,不在《张仪传》记载,“怀王悔,追 张仪不及”等事也不在《张仪传》里写着,那么,《屈原传》就是后来人伪造的!
固然,胡适所述说的以上文字不在《张仪传》里有,但是,在《楚世家》里明明白白地写着的,《张仪列传》不写,在《楚世家》里为什么写着呢?按着胡适的逻辑,是不是《楚世家》也要被证伪了?难道《张仪列传》里不写的语句出现在《屈原传》里,就能怀疑屈原这个人不存在么?这样的质疑也太无赖了!
胡适接着怀疑:
【怀王拿来换张仪的地,此传说是“秦割汉中地”。 《张仪传》说是“秦欲得黔中地”,《楚世家》说是“秦分汉中之半”。究 竟是汉中是黔中呢?四大可疑。】
秦国要把攻占的楚国土地还给楚国,糊弄楚怀王。这块地方以及大小,在《张仪传》里、《楚世家》、《屈原传》各有不同。于是胡适怀疑这个事情,进而质疑《屈原传》是伪造。如果承认胡适的怀疑是对的,那么,《屈原贾生列传》里关于屈原有关的记载也就不可靠了,屈原本人也就跟着不靠谱了。那么,胡适的怀疑真的成立么?这个当然不成立!因为同一件事情,根据的原始材料的某些细节上的不同,就会有略微有差异的不同记录,但是不能因为这个细节上的不同就该否定主题记录的可信。在《史记》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史记·匈奴列传》里说蒙恬击匈奴用兵十万;但是在《蒙恬列传》里说蒙恬领兵三十万打匈奴。前后数字相差二十万,按着胡适的质疑逻辑,蒙恬抗击匈奴子虚乌有???
岂有此理!
在胡适的三个质疑中,有两个列传都提到了汉中,那么,被胡适质疑的地方应该是汉中!胡适,咬文嚼字抠字眼,一副无赖嘴脸!
至于胡适的第五个质疑,屈平、屈原同是一人,列传里前后部分用什么名字这个不成为问题!
胡适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屈原部分的五个质疑,有四个站不住脚,居然也要怀疑屈原其人?怎么这么厚的脸皮!
对屈原的质疑,这位胡适“胡大师”除了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文本进行无赖式的抹黑外,还另开路径,你看他说:
【第二,传说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汉以前。
(子)“屈原”明明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这种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发 生的,因为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我这个见解,虽然很空泛, 但我想很可以成立。 】
这样的质疑,纯属自说自话,自拉自唱。因为他根本没有半点证据证明屈原这个“理想的忠臣”为什么不会再汉代以前没有。
从若干史料的记载来看,“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是不太好找忠臣的。但是这是对那些游走于各国的游士来讲的,游士固然是高端的能人,可是,高端的能人未必就会被游士这个群体全部涵盖。所以,爱国也好,忠君也罢,这些人难在游士群体里找寻,并不代表在当时所有高端精英中就找不到!退一万步来讲,起码屈原不是游士,而是楚国的王族。从理论上说,楚国也有他一份儿。他乃是楚国的“主人翁”!这份儿“主人翁”精神就是他的爱国根本!固然,在当时君/国一体的观念中,他的爱国也和他的忠君有些夹缠不清,但是,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是无可置疑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面楚人对秦国的痛恨与复仇指向是充盈的,这里头就有爱国的情怀在。这样的爱国情怀就有被屈原自杀殉国的事迹激励产生!
如果胡适真看过《史记》的话,不会不知道赵国有平原君赵胜。邯郸之战,赵国被秦军围困,内无粮草给养,以至于到了“易子而食,折骨为炊”的境地。但是,这个主持邯郸防务的招生投降了么?最后不也坚持到了大反攻的时候?这份坚韧,没有爱国心是不可能的!固然,这是的爱国与忠君是有些家产不清,但是,爱国的因素是铁定有的!
这样的史实,有着一颗“美国心”的胡适不可能承认!往好了说,他对屈原的质疑,不过是看惯了游士们“朝秦暮楚”的表演做的下意识地判断;往实在处说,他还不一定是什么居心!把爱国的屈原架空了,这个胡适想干什么?!而当下一些人据此否定屈原,有什么用心?!仅仅是因为学者们的“争论”?然而,这样的“争论”早已有之,为什么早先不予理睬坚持用屈原这个爱国者的事迹进行爱国教育,现在为什么要顾及学者的“争论”?!既然是争论,有人质疑,更有人认可,为什么一有人质疑,就要动手术“阉割”?!为什么不顾及认可一方的意见,使屈原在历史上的位置更加稳固?!
再看胡适对屈原的“胡说”
【(丑)传说的屈原是根据于一种“儒教化”的《楚辞》解释的。但我们 知道这种“儒教化”的古书解是汉人的拿手戏,只有那笨陋的汉朝学究能干 这件笨事! 依我看来,屈原是一种复合物,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与黄帝、周 公同类,与希腊的荷马同类。怎样叫做“箭垛式”的人物呢?古代有许多东 西是一班无名的小百姓发明的,但后人感恩图报,或是为便利起见,往往把 许多发明都记到一两个有名的人物的功德簿上去。最古的,都说是黄帝发明 的。中古的,都说是周公发明的。怪不得周公要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了! 那一小部分的南方文学,也就归到屈原、宋玉(宋玉也是一个假名)几个人 身上去。(佛教的无数“佛说”的经也是这样的,不过印度人是有意造假的, 与这些例略有不同)譬如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可以收到无数箭,故我叫 他们做“箭垛”。 】
胡适所谓的“儒教化”的《楚辞》是指《楚辞》中的醇厚儒风。而他所说的“传说的屈原是根据于一种“儒教化”的《楚辞》解释的”,是指,因为有“儒教化”的《楚辞》,所以后来西汉人根据这个《楚辞》穿凿出一个屈原。而这样的“儒教化”的《楚辞》在秦汉之前更本没有,只有在西汉时候才有,所以,屈原这个人物只能西汉儒生们根据文学作品《楚辞》穿凿出的。
但不知他认为的秦汉之前不会有“儒教化”的屈原这样的人存在的根据何在?有么?可惜,这么惊世骇俗的发现在他的这一段质疑文字竟没有半点史料证据作证!真可谓“尽管大胆胡说八道,不必认真求证”!看来,胡说二字应该有新解了——不是五胡十六国时候胡人政权的朝令夕改,而是20世纪中国公知老祖宗胡适的胡言乱语!
“儒教化”的《楚辞》当然是“儒教化”的知识分子创作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全面“儒教化”固然始于汉武帝尊儒之后。但是,在那之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儒教化”已经在悄无声息地在进行着了。在西汉之前,山东半岛上就有一伙子“邹鲁缙绅先生”很成气候了。而且,早在孔子死后不久,儒门就“儒分为八”了,而且,曾参、子思、孟子、子夏、荀子等等大儒纷出,儒家早是当时“显学”。创作出儒风醇厚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难事;而且,这样的知识分子儒家化的趋势在楚国也颇成气候。这个“颇成气候”是由一件偶然事件促成的——东周王室王子朝之乱。这场内乱的结果是王子朝席卷周王室的典籍逃亡楚国。楚国的文化水准也就因为东周的这些王室典籍到来有跃升式的提高,而且也向中原儒家文化靠拢。而儒家的文化内核还就是周文化中的“周礼”。
有了这个王子朝带来的周王室的典籍打“前站”,楚国后来接纳儒家文化也就水到渠成——孔子的嫡传——荀子不就被楚国令尹黄歇邀请入楚做兰陵令么?楚国知识分子被“儒教化”呢也是阪上走丸!哪怕没有王子朝之乱带泪的周王室典籍的影响,楚国也是除了了不得的儒家大学问家!据史学泰斗郭沫若的考证,《周易》的经部就是由战国初年的楚国人馯臂子弓作成的(《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可见楚国人对儒家文化的贡献之大,也可见楚国儒家文化氛围之浓厚!
当然,出屈原那样的“儒教化”的知识分子不奇怪,屈原那奇瑰壮丽的楚辞中有醇厚的儒风理所当然!先有儒教化,再写下儒教化的《楚辞》,顺理成章!这,绝对和后来的汉朝没半点关系!不过呢,也就是这醇厚的儒风在屈原楚辞里的彰显,“很多”的学者都把屈原这个人象胡适一样认为是一个虚空穿凿的“箭垛”,而把屈原诗歌的作者说成是西汉的谁谁谁,再根据里面的儒风,穿凿附会。这些学者们呐,根本对王子朝作乱之后携带所有周王室典籍出逃楚国对楚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没当回事!不知这些人的书怎么看的!所谓专家,所谓学者,呵呵。
除了胡适的胡说之外,还有个文章好似盖棺定论一般地把屈原不存在的学者的高论纠合在一处,反复演说:屈原不存在么!这样的勾当似乎把许多大棒捆成一束,弄出个“法西斯笞棒”,非要要彻底把屈原这个爱国者的身后名打残不可。这个文章的名目是:《端午节纪念屈原,但屈原这个人真的存在吗? | 短史记》
链接在开头也有注释,各位自己去看。在这个文章里,不光有胡适的胡说,还拉进经学家井研廖平来助阵。
廖平具体怎么证伪屈原其人只看上述文章的简略介绍,是看不出什么的,我当然不敢乱讲话。不过呢,这位廖平大师在疑古证伪这一方面做学问属于那种欠稳当的,比如他曾做《辟刘篇》发宏论指斥西汉末年古文经学大师刘歆伪造古文儒经。
呵呵,孔子的学问虽大,也不过“述而不作”,可是在廖平的文章里,刘歆居然能“遍伪群经”,这个能耐简直称得上是通天教主了!倒不知他的根据何在。这个学问也做得实在恶心!而他的这个《辟刘篇》被康有为抄袭,并大加发挥写进了自己的《新学伪经考》暴得大名。但是在1930年钱穆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把康有为的这个大作打的四脚朝天。而民国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毫不客气评价康有为:“语近妖妄”!
直接来讲,这两个学者的考证与评价是打了康有为的脸,但是作为康有为抄袭的源头,这位廖平大师不也被间接地抽了脸了么?!有这一段不光彩的学问历史,所以呢,廖平大师对屈原的质疑,我们切莫当真!
这篇“短史记”文章还介绍:《楚辞》的发明权是淮南王刘安,因为自杀,所以被刘向、刘歆父子把著作权判给了“屈原”。可是,史籍上记载的刘安虽有学问,但他的学问是归于黄老家一派的,《淮南子》就是证据。固然,他写过《离骚传》,可是,写评传与创作文学作品可以划等号么?《楚辞》里的醇厚儒风,他写的出么?
“短史记”里尤为可笑的是这样一个质疑:
【而现存的百家著作,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的等先秦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的名字。】
孟子在《孟子》中辟杨墨不及老、庄,这是不是说,老子生在孟子之后?庄子也生在孟子之后?上述的质疑不过就是这个意思么!
老子比孔子的年辈还高,这是无疑问的;庄子生活时代与孟子相当,这也是公认的。那么,《孟子》不提老、庄,为什么不该怀疑《孟子》是秦汉时候有人伪造的书呢?没有人敢质疑《孟子》其书,所以,孟子辟杨墨不及老庄成了学问公案。然而,依着这个“短史记”介绍的逻辑,《孟子》其书,就应该是秦汉时候后出的伪书!可是呢,“短史记”拿这个逻辑来套路屈原其人其事,这样的套路,也太不厚道!
现在的所谓先秦典籍,几乎都是秦始皇焚书之后的断简残编,记载屈原的书烧了也未可知,秦汉人看不到的先秦古籍多了去了,怎么就断定先秦古籍里就没有屈原的名字?
再者《吕氏春秋》不提屈原的名字是有讲究的。因为《吕氏春秋》对楚国的政治黑暗是多有批评的,象屈原这样的政治黑暗中的一个闪光点,难逃《吕氏春秋》的刻意贬损遮蔽。在《吕氏春秋·察今》里,一连讲了三个寓言故事对楚国进行贬损:楚人涉江;刻舟求剑;弃婴于江。其中最后一个故事就直接讽刺楚国任人唯亲——老子会搞政治,儿子必然精通此道!但是,作为任人唯亲的一个闪光点,屈原这个楚国王族成员恰恰是爱国忠君的楷模,这就让《吕氏春秋·察今》的一个立论点站不住脚了,那么,隐没屈原的名字不可以么?
《战国策》没有屈原的名字很好理解。《战国策》是“纵横家言”,屈原虽然主张“合纵抗秦”,但他不是奔走各国的纵横家,这本书不写他的名字很应该。再者,屈原被人陷害,早早的失去了参与核心政务的资格,所以并没有和张仪面对面的交锋,张仪的诡谲阴谋并没有被屈原所阻挠,所以,《战国策》里没有屈原的名字也很正常!
用什么先秦典籍不载屈原名字就可以否认屈原的存在,我还真想不通这里有什么道理。那帮所谓的学者,知道秦始皇“焚书”的恶劣后果么?说千道万,“去古未远”的司马迁,总比廖平、胡适之流,以及跟风的所谓学者们知道的多!
至于说其他学者还有什么质疑屈原的怪论,在网络世界也再找不到别的具体而微的信息了。然而具体而微的,对屈原的质疑,还就只有胡适的胡说八道。那么,所谓的“学者有争论”倒不如说胡适在否定!
而且,就算是有人肯定屈原其人实有,但是也要加些污蔑性的定语:
【虽然“天质忠良”,但也只是一个“富有娘们儿气息的文人”。《离骚》中很多诗句,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像是“男女情人相责”;“与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则是“眷恋旧情,依依不舍”,指屈原和楚怀王有一种“超乎寻常君臣的关系”——屈原其实是怀王的男宠,他们是恋人关系】
写这些话的,是疑古派扛旗人顾颉刚的徒弟孙次舟。如果照着孙先生所讲,屈原和楚怀王有什么“畸恋”,那么,为什么这一段“畸恋”的感情没有让楚怀王听屈原的话做出正确的、对楚国有利的抉择?而楚怀王一次次地被张仪欺瞒,被屈原的政敌蛊惑,是否这些人都和楚怀王有更深的更浓的更厚的“断背情”???
瞅瞅,干干净净的说史,愣是被孙先生讲出了龌蹉事,这个学问做的…………唉…………这一个对屈原的无端可笑的猜疑不能不说是这个学派里的一个污点!
在网络上能找到的对屈原不存在的猜疑,总的来讲,只有胡适的胡说最为具体,那么一些人据此跟着起哄,乃是听从了胡适“大师”的“哼哼教诲”也不好说!换句话说,把屈原这个爱国丰碑推倒,极可能乃是听了一个美国的“香蕉人”教育;把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否定掉,很大程度上说是被一个根本不爱中国的“中美国人”所教诲!
注释:
[1]https://tieba.kunlunce.net/p/1681046696?red_tag=3379546793
[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531/14/9863648_658723961.shtml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