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这么说合不合适:领会好昨天(12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就更能明白当天的《新闻联播》的头条。
《新闻联播》头条,是政知君和同事们等了三天的重磅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而当天的《人民日报》,有两篇紧挨着的重要文章值得一读,一篇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发表在6版的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文章,另一篇是财政部部长肖捷发表在7版的《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文。
年度之外
读者大概要发问了,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你所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年度例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今年经济工作,部署来年具体安排。而要弄明白明年大事怎么办,就需要读懂两大背景:一是过去五年,治国理政究竟如何布局?二是未来五年,中央又要怎样谋划。
黄坤明文章里重点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这部500多页的著作汇集了最高领导人过去五年的各方面重要论述;肖捷的文章已收录在10月出版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当天发表,“赶巧了”。
当然,政知君说的不只是这两篇文章,而是文章背后的大背景,大背景里蕴含的深意。
事实上,今年的年度例会,其意义远在年度之上。
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多总结回顾的是过去一年的工作。然而今天仍旧不是。
之所以说“仍旧”。是因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五年的3点宝贵经验:新常态、供给侧、稳中求进。今年的会议,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过去五年。更重要的是,提出在五年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如果读不懂过去五年,那就甭提未来五年怎么干。
当然,年度例会重点是安排来年怎么办。政知君注意到,今年这次会不仅仅提的是明年,它首先点出了今后3年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今后3年,也正是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时刻。
所有的问题都有故事
明年重点任务,中央提出了8条。当然,三大攻坚战也在这8条之中。
中央在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时就提到,过去5年,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中央屡屡提到的“问题导向”什么含义?
政知君的理解是:每个重要举措的词语背后,都能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例如,8项任务中提到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的东家相当关注都市新闻和社会话题,择校热、“儿童早期教育服务”这些表述,不由得让人想起社交媒体热议的“学区房”、保姆虐童、幼儿园装摄像头……
再例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专门一项议题位列8项任务之列。中央表态: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联系到此前央视《新闻联播》曾用1/6时间通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问题、处理一批领导干部,以及之后甘肃花大力气整治环境、恢复生态,才能发觉这样的论述究竟有多大分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诚哉斯言,扫清人民美好生活路上的障碍,执政党责无旁贷。
悄然变化
当然,年度例会特地提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能让人想起两年前的股市波动、公安部入驻证监会、国家队“救市”、徐翔案、险资高歌猛进、某些企业海外扩张……
又或许有人要问,这些问题不都解决了吗?
是的,这些短期的问题部分得到治理,但是如果不长远谋划,从制度上来巩固,你怎么知道未来的某一天,另外一个“灰犀牛”或者“黑天鹅”又在哪里冒出来?
于是,中央明确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首次出现的三个“良性循环”引起了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的注意。
因为在今年7月,时隔五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是一个循环——“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五个月过去,“一个”变成了“三个”。
这个变化,足见中央的把握非常准确。的确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存在明显“脱实向虚”的问题,大量资金没有投向实体经济;一线城市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资产泡沫,最近几年居民的杠杆率大幅上升至接近40%;金融监管部门步调未尽一致,还存在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问题。这些风险,的确到了需要花力气消除的时候了。
政知君注意到,还有一个论述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提到三个“转变”: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这样的表述似曾相似。
其实,早在2014年,习近平在视察河南(就是首次提出“新常态”的那次!)时,曾经提到,“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三年过去了,“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被“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悄然代替。联系到前不久,习近平赴徐州重工勉励中国制造业、为实体经济鼓劲,这个变化的确意味深长。
中产的烦恼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心头一个疑团获解。
这个疑团就是:我们究竟是不是中产阶层?
中央得出的判断是,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其实在两年前,某外国投行一份报告就提出,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达1.09亿名,超越美国9200万名的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最多的国家。
关于中等收入的认定,有两种方式,一是绝对标准模式。早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将年收入6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人群定位为中等收入人群。二是相对标准模式。收入中位数的50%或75%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限,收入中位数的1.5倍或2倍为上限。
不论标准如何界定,发展“橄榄球型”社会是中央努力的方向。
习近平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就提出“不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
如今,既然我们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那么我们就有了世界上最大的“中产烦恼”。诸如前面提到的“择校热”、婴幼儿照护、性别歧视、身份歧视、养老险统筹、网上信息诈骗……
更让人关心的,是住房问题。
本文开头提到肖捷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因为提到了“房产税”,一度引起网上热议。不过在5000多字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里,并没有出现这三个字。
政知君注意到,在十九大、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的基础上,有了更为细化的安排:
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可以预期,酝酿多时的长效机制有望明年破冰,而房产税是否作为“长效机制”中的一项安排,值得观察。
既然提到长效机制,“限购”、“限价”这样的行政手段、短期干预,会否被市场化调节机制取代,是一个太多人关心的重要议题。
校对 | 项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