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北京一家媒体报道“西安市长安区农大村耗资60万元建张灵甫将军陵园”,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不同反应。另据媒体报道,“张灵甫将军陵园”已被改成“东大村公墓”,写有“张灵甫将军故居”的大石头也已搬走。
也许从村委会而言,把村里公墓标为“张灵甫将军陵墓”确实是想利用张灵甫的“名”,以带来经济上的积极影响。但是,特别选中国民党政权的国庆日“双十节”举行盛大开园典礼,其政治含义十分清楚。
从社会反响看,许多文章还是把这件事与政治挂钩。有些文章甚至提出“抗日英雄被共产党打死”这样的观点。
张灵甫,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并不起眼的小人物,突然成了中国社会舞台上的焦点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所做所为,包括他的死亡都出现了不同的解读。
张灵甫的从军经历可分为四个阶段,北伐时期、剿共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北伐时期(1926-1928)张灵甫担任国民革命第一军步兵排长、连长。
剿共时期(1928-1937)张灵甫担任国民革命第一军连长、少校营长、中校团副、上校团长。四次参与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在六安、苏家埠、麻城、黄陂与红四军作战中被胡宗南夸“黄埔英才,革命猛将”。1936年因怀疑妻子出轨,杀妻吴海兰,被关入“模范监狱”。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张灵甫担任曾任蒋介石侍卫长任军长的74军属下,同时出身第一军的74军长51师师长王耀武手下305团团长。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芷江保卫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整编第74师(军的编制)中将师长,是戌守蒋介石政权首都南京的“御林军”。后被调至苏北前线,先后攻占了共产党控制的淮安、淮阴、宝应、莲水等重镇和十几座县城,直取临沂与蒙阴。在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美械装备张灵甫的74师因冒进和战术失误,被包围于孟良固地区。74师26000人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
张灵甫是蒋介厂嫡系中的嫡系。出身于蒋介石任校长的黄埔军校,又成长于蒋介石最得力的第一军,拱卫过京师,是受到蒋介石偏爱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于1924年成立,蒋介石任首任军长。1926年由何应钦接任军长,师长都是后来国民党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顾祝同、薛岳、胡宗南、卫立煌、蒋光鼐、钱大钧、刘峙等。后任军长分别是刘峙、顾祝同、陈继承、胡宗南、陶峙岳、周士冤、丁德隆、韩锡候、张卓、罗列、陈鞠旅,1949年在四川被歼。被称为蒋介石“八大金钢”中的何应钦,顾祝同、刘峙、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均出自第一军,只有张治中和陈诚例外。
张灵甫死后,蒋介石为其颁发第3号旌忠状,在南京玄武湖畔为其修建纪念碑。将山东蒙阴县改名为灵甫县,台湾高雄市凤山区有张灵甫路,陆军军官学校内有张灵甫纪念馆。其荣耀可见一斑。
张灵甫是位文化人出身的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有一定的文化造诣。既机智多才又孤芳自赏。个性耿直,脾气暴躁。治军严谨,作战勇敢。既有对蒋介石的忠诚,又眼高手低视才傲物。
张灵甫杀妻案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妻子红杏出墙被杀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事。复杂是这次事件被政治化,且惊动了许多国民党要员,而且成为评价张灵甫历史的重要环节。
张灵甫原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邢琼英,按时下说法没有感情。在中央军上校团长任上娶了广元铜匠辅掌柜之女中学生吴海兰,并生下一女,取名小芳。长年在外带兵打仗的张灵甫闻听被戴了“绿帽子”,回来兴师问罪的时候一气之下把吴海兰给毙了。吴家当然不肯,一纸诉状递到了法院。此事惊动了妇女委员会,女界直捅张学良老婆于风至和当时“皇后”蒋介石老婆宋美龄。当时正在进行新生活运动,团长杀妻有违社会道德和国民精神。蒋介厂立即交待押送南京按军法审判,而时任一军军长的胡宗南既是蒋介石的亲信又舍不得张灵甫这个爱将,一面把张灵甫送进了南京模范监狱,一面张络王耀武等高官作保。终于让张灵甫由死罪到戴罪立功,理由是抗战需要人才。
张灵甫1945年在上海金门大饭店与小25岁的17岁少女王玉龄结婚。
这件私事包括在民国时期也没有争议,然而在翻案风的今天,张灵甫的杀妻案成了政治事件。案件翻过来不是国民党当时法庭文件的解密,也不是当事人的回忆。而是半个多世纪以后,年届八十的张灵甫后妻王玉玲。她听张灵甫的部下刘光宇说︰“她偷拿了张灵甫的军事文件,又不肯讲,他只好毙了她”,而且据说吴海兰的兄长是中共地下党员。
刘宇光时任张灵甫为团长的305团三营营长,当时并没有跟随张灵甫回西安,他讲的话或者是听张灵甫本人说的或者是道听途说。此人后来最高军职是国民党100军中将副军长。
其实这种说法既不是事实又不符合逻辑。如果张灵甫真的是因为妻子偷文件被杀,面临着杀头的审判时为什么不说,这是他脱罪最好的理由,闹不好还能立功。为什么王玉龄早不说,非要等到大陆政治解决的时候说出来。吴家人真的是因为是共谍还敢一级一级地上告吗?况且一个从前线回到西安的团长能有什么机密文件,张灵甫回来探亲又怎么可能把机密文件带在身上。
张灵甫是“常胜将军”有点言过其实。张灵甫确实参加过一些战斗,表现也很一般。但是,这是那个年代军人最基本的经历。其实张灵甫无论是清剿红军、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无论是战略上还是具体战场上,他所经历的战争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包括张灵甫参加的对日作战的历次战役,结果几乎国民党军最后都败了。而且这些摆功几乎都是讲张灵甫如何勇敢作战,战果方面涉及较少,有的也是虚假的数定,经不起推敲。也许可以解释成一场战役的失败并不能抹煞战场上具体战斗中的胜利,只能说张灵甫在战场上尽到力了,并不能说是百战百胜。有人把张自忠、李宗仁、杜聿明、孙立人、薛岳、卫立煌、傅作义、戴安澜、王耀武、张灵甫称之为国民党军抗战中的十大名将,其中的张灵甫根本不够格。他在抗战中只是个中级军官,即使有功,比起李宗仁、薛岳、卫立煌等这些方面大员,作用和功劳是有限的。
导致张灵甫兵败被杀的孟良固战役,很多人把原因归结到蒋介石战略错误,李天霞见死不救,黄百韬救援不力。忽视了张灵甫骄兵冒进,战术错误。不能根据战场地理环境用兵布阵,错判了战场形势,企图中心开花立更大的功劳。
张灵甫死亡的不同说法。长期以来,国共两党对张灵甫的说法存在着原则分歧。中共方面包括担任指挥官的粟裕、陈毅、王必成、江渭清以及大批亲临战场的官兵及军史资料,一直认定张灵甫是兵败被六纵击毙。而蒋介石从张灵甫死亡起就认定他是“杀身成仁”,国民党史和部分参加孟良固战役的张灵甫部下及张灵甫后妻王玉龄也以自杀来定论。
张灵甫被击毙最有力的证据是1944年参加新四军时任陶勇纵队医生的盛政权(离休前任如皋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当时他奉陶勇之命给张灵甫验尸。张灵甫当时头部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无其他伤痕。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判断两枪眼均是200米以外远距离射击的致命贯通枪伤。枪眼口径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加拿大"冲锋枪口径。这种情况不符合国民党高级将领惯用手枪打太阳穴的做法,而当胸开枪难以连发两枪。
关于张灵甫被击毙最值得相信的是曾任华野参谋的金谷子所述“张灵甫在洞内举手投降后,冲进洞内的六纵那个穿插排的排长恨敌心切,端起冲锋枪将其击毙了”。因为这种说法有华野许多人作证。此排长因违反俘虏政策擅自击毙张灵甫被陈毅司令员当众批评,六纵队还遵照陈毅的指示将司姓排长关了禁闭。王必成(六纵司令)、江渭清(六纵政委)等一大批六纵干部都在各自的回忆文章中都有张灵甫被俘被杀的说法。而当场击毙的说法更多的是从掩盖违反俘虏政策的角度考虑。
张灵甫是一位早年卷入大革命洪流的热血书生,一个为实现国家统一讨伐军阀而奋力效命的黄埔骄子。一个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卖身剿共的马前卒,一个在抗日救亡中英勇战斗抵御外侮的抗日军人。一个为垂死没落的蒋介石集团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忠臣”,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勇且孤傲的铁血军人。
在中国开放的政治环境里,颠覆历史或者为曾经的反面人物树碑立传成为一种时髦。这种打着为历史和历史人物正名的旗号下 ,实际上是一种借尸还魂。既为政治翻案,又为经济搭台。
很多人只选取张灵甫一生中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来作为他一生的评价。忽视了他清剿红军的反动“功绩”,更忘记了张灵甫的74师占领临沂后,破坏了抗日民族英雄罗炳辉将军(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抗战时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因病去世埋于临沂城郊)的陵墓,挖出他的遗体用绳子倒挂于树上刀刺枪砸的毫无人性。其在占领临沂后,重用原汉奸伪沂州道皇协军司令、大汉奸王洪九(后逃到台湾)和原日军官佐加滕等之和松下一冠(孟良固战役被俘),大肆杀虏民众,推行“三光政策”。这种残无人道的行径为正直军人所不齿,更谈不上所谓的民族英雄。
拔高和褒扬张灵甫是政治上的反噬。否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艰苦的斗争,否定了华东军区部队流血牺牲取得的胜利。否定了山东包括临沂人民为战争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掩盖了张灵甫为维护旧统治集团充当先锋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抗战精神固然可贵,抗战功绩也不容抹煞。但一叶障目,百般美化或者是非颠倒却不可取。
在有些人的眼里,历史上的最大宦官赵高虽然乱国,却是为赵国服务,成了赵国的卧底。卖国贼秦桧虽然投降,但书法成一人,站起来是应该的。引清兵入关背叛明朝的吴三桂曾经抗过清朝,最后投降是适时务者。张灵甫作为抗战英雄被解放军击毙是历史错误。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历史上卖国分子都曾经做过好事,他们都有前期贡献或做过好事,是不是都该树碑立传?
历史观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中国数百年来所塑造的精神图腾是宏扬民族进取精神,鞭苔民族败类。无论是对历史的颠覆还是“毁毛颂蒋”,包括为张灵甫树碑立传,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表现。
真是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反革命。为张灵甫这种一生为蒋家王朝卖命的反革命典型人物树碑立传,既不讲政治也不讲原则。
中国历史上许多家规明文规定一些大奸大恶者死后不能入祖坟,张灵甫只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并非大奸大恶之人。张灵甫作为东大村人,死后葬入祖坟无可厚非。只是这种入陵只能从宗族观念上考虑,贴上政治标签则值得商榷。
我们没有因为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着一些对日本以及为类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因而停止对其中有战犯从而参拜的反对,因为历史是必须分清的,不能因为一些人做过一点有益的贡献就穿凿附合,利用虚假的评价实现政治上的借尸还魂。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