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志愿军创造了奇迹 ,有些中国人竟然现在还不相信
我的文章《毛泽东毅然与美开战,战略考量跨越百年》受到了个别读者的质疑,今天的文章,是对这些质疑的回答。
该读者问:我看到你昨天的文章中,说抗美援朝战争,敌人的伤亡数字是我方的两倍,这是胡扯。关于双方伤亡人数请读杜平《我在志愿军总部》一书,杜平是志愿军政治部主任,他的数字应该是可信的。
吴鹏飞答:杜将军个人著作的数字,不能采信。我文章中的数字,来自战后各国官方,应该比较准确。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志愿军死伤多于联合国军?主要还是上甘岭等著名阻击战,我方伤亡惨重,给大家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其实就是上甘岭战役,最终统计敌人死伤2万多人,我方死伤1万多人,也是敌多我少。因此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算总账,敌人死伤两倍于我,没错。
冻死的志愿军战士
由于共产党从井冈山起家,就是小本买卖。所以毛泽东对胜负的定义,是以最小伤亡歼灭敌人最多有生力量,一城一地和坛坛罐罐不在毛泽东的胜负计算之内。毛泽东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从红军时期打仗就不做亏本买卖。红军打仗,敌我伤亡1比1就算败仗,因为这样玩法,共产党玩不起。胜负评价标准,不是地,而是人,这是毛泽东的战争哲学。
在朝鲜战场,除非因为政治原因不得已而为之,志愿者总体上都是打的运动战。也就是通过运动扯开敌人,穿插迂回,围点打援。前四次战役我军伤亡总数都远远少于敌人。第五战役因为头脑发热,连连胜利快速推进到汉城,因为后勤跟不上,部队要停下来等待粮食,只能全线后撤。狡猾的美军大规模反击,幸亏彭总下命令15军、63军死死阻击,方化险为夷。
但此战我方伤亡83000,敌人伤亡85000,在毛泽东、彭德怀和当时志愿军的心目中,这已经是难以接受的极大的失利了。红军、解放军、志愿军指挥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胜负观,除非局部必须为整体牺牲,否则绝对不做亏本买卖。所以蒋介石的队伍死300万人杀鬼子75万,毛泽东的队伍通过游击战,只死伤50万人就杀鬼子52万,很多人难以置信。
至于志愿军加朝鲜人民军,死伤只有南朝鲜军和联合国军的一半,很多人以为是开玩笑。其实没开玩笑。毛泽东和志愿军就是创造了奇迹,什么叫奇迹?就是有的人创造出来了,有些人还不相信的事迹。有人不相信黄继光堵了枪眼,不相信邱少云没有明显的移动等等,在一个享乐主义的时代,它的重要时代特征,就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有过英雄。这很悲哀。
冻死的志愿军战士
该读者问:你说是毛泽东做出了对美开战的决定,这不符合历史。其实,坚决主张出兵朝鲜的是彭德怀。此点由当时中央政治局秘书室主任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一书有记述。
吴鹏飞答:你的说法暗含贬低毛泽东决策的意思。你是本末倒置。毛泽东想打这一仗,但应和者少。林彪、粟裕用不成,故召彭德怀进京,毛泽东与他谈话后,彭德怀思考一夜后,觉得应该支持主席。后来的决策会议上,彭德怀支持出兵并愿意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当时主政西北,不在军中、不在中枢,他主战不假,但和毛泽东作为最高统帅的主战不可同日而语。
冻死的志愿军战士
该读者问:你的文章,对史实了解很不到位。比如苏联空军支持抗美援朝,已经是解密三十年的事,你在上文中,却写成“没有空援”。
吴鹏飞答: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斯大林希望中国出兵,又不愿与美直接对抗,原说空中支援,促使中国决定出兵。等中国决定出兵,又变了卦,毛泽东气愤地告诉在莫斯科的周恩来,他们不出空军,我们照样出兵。这是历史。所以志愿军初期入朝作战,是没有空中支援的,只能夜晚行军、夜晚作战。甚至连金牙、眼镜都要取下来,以免反光招惹敌机,这你知道吗?
据说得知我军入朝消息,斯大林十分震惊,久久沉默不语。我认为与美对战,难在开端,难在下最初的决心。其后中美交战,苏联完全袖手难以在东方阵营称大,从道义上应该伸出援手。故以志愿军名义投入空战,属马后炮性质。相当于足球赛我们以2比0领先,他又上来帮助踢进了一个球。相对于朝战最关键的初战而言,他们后来的空军支援意义远在其次。
该读者问:如果苏联不给空军支援,中国可以按兵不动,逼苏联让步。其实苏联不可能坐视不管,否则无法取信东方阵营。所以当初不该过早入朝,牺牲过大。
吴鹏飞答:这是书呆子的见识。既然已经决定开战,就要兵贵神速。如果延迟时间,待北朝鲜覆灭,美军完全站稳脚跟后布置防御,再想入朝作战比登天还难。这就是毛泽东在苏联变卦的情况下毅然入朝的主要原因。我们说毛泽东伟大,就伟大在这些地方。当机立断,力敌千钧。
该读者问:此外,苏联提供了60个整装师的全部装备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这和你文中所述没有外援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
吴鹏飞答:苏联的装备不是白给的,不能称真正意义上的外援,战争中,苏联给过一些老旧装备,但这并不能改变中美武器的代差。苏联确实给予了飞机、汽车、枪炮等物质,但很多是半价销售。后来赫鲁晓夫在我们困难时期还逼我国还债,这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最后,我想说,历史错综复杂,切忌看啥信啥,不要以为自己所见即是真理。我的观点都是自己的感悟,确实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你们有些人振振有词,但很多是拾人牙慧。一叶障目,往往不见泰山。论历史,是需要悟性的,是要有分析头脑的,动不动拿某某回忆录压人是好笑的。我们很多书呆子和公知母知,特别喜欢以己之心度伟人之腹,不知闹了多少笑话。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偏见领先,成见为纲——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看沈志华的学风
2017-10-30郭松民:从鲁迅的“国民”到毛泽东的“人民” ——纪念鲁迅逝世81周年
2017-10-20•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