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历经多年的“反恐作战”和“反叛乱作战”之后才逐渐发现,以“搜索和消灭”为主的作战方式是传统战争模式,其战争重心针对的是“敌人”。
在新战争形态中,战争重心在于“民众”,作战方式除了“硬杀伤”之外,更加强调文化的“软征服”,在于摧毁对方的意识形态,粉碎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基础,进而达成影响和改变目标国家民众认知的目的。
经历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磨炼,美军在同基地组织、塔利班组织交锋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文化”交锋的味道。尤其在同非国家行为体进行的非常规战争中,美军发现,了解敌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作战动机、战术意图以及传播手段,比单纯应用无人机、高精度制导武器等有效得多。
2004年10月,美军退役少将斯凯尔斯在美国海军学院首次提出了“文化中心战”的概念。随着美军全球反恐的深入,美军官兵需置身于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中, “文化中心战”越来越被一线官兵所接受和认可。
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军官兵就曾表示,“在进攻巴格达的战斗中,知道敌军坦克的位置不太困难,但是让我们头疼的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手持AK-47或火箭筒的武装分子;我们有很强的战场感知能力,但却缺乏‘文化’感知” 。
美军高层也逐渐意识到,非常规战争的重心在于民众而非敌人,作战的关键不在于对叛乱分子的搜查与消灭,而在于如何将叛乱分子同普通民众进行有效区隔,以及同当地民众建立互惠与信任的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民众所处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美军发现,熟悉伊斯兰教义、懂得当地语言的战士往往能够更快地适应伊拉克或阿富汗战场环境,更好地理解叛乱分子的动机、意图和作战方式,并且能够同当地民众进行有效沟通,获取有价值的情报或线索。
正是看到了文化具有保罗·莱文森所言之“软利器”的功效,美军开始加大对官兵在文化上的培训力度,开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文化作战以及舆论作战中的功效,为实现“软征服”寻找新的路径。
1、提升美军的文化意识
前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曾经罗列了14项美军官兵在执行反叛乱行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中亦突出强调文化意识是“武力的倍增器”。
他指出,对于执行反叛乱作战的部队而言,进入一个毫不熟悉的地区,其中种族分布、部落形态、宗教结构、政党形态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等信息同美国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就能较好地协助民众建立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组织,进而更好地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从而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同。
如果不具备文化意识,则难以融入当地社群,难以同当地部落长老及民众建立广泛联系,进而难以将叛乱分子同民众进行有效区隔。如果一味采用军事手段对叛乱分子和民众进行攻击,无异于将无辜民众推向叛乱组织的怀抱。
非常规战争的重心在于民众而非敌人,作战的关键不在于对叛乱分子的搜查与消灭,而在于如何将叛乱分子同普通民众进行有效区隔,以及同当地民众建立互惠与信任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民众所处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
为了提升官兵的文化意识,消除文化交流的隔阂,美军一方面在反叛乱进程中通过随军牧师向官兵讲解当地文化和民俗,邀请专家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与解读;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文化培训力度,系统提升官兵文化意识,强化军事行动须尊重当地风俗民情的意识。
2006年2月,美军在亚利桑那州的华楚卡堡设立了“训练与教育文化中心”,旨在发展对中东及东南亚地区的文化研究,为美军提供文化方面的参考。譬如,该中心研发了可装入口袋的“文化智慧卡”,卡片以生动形象的内容介绍了伊拉克的历史、宗教、种族、文化、衣着、风俗禁忌以及简单的地方用语等,以帮助官兵了解和尊重当地民众的文化。
2、提高语言学习与沟通能力
对于身处一线的美军官兵而言,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参战的49万美军官兵中,只有2000人会阿拉伯语,这极大地影响了美军沟通的有效性。为此,美军从长远着手,积极参与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以期为战争行动培训和储备外语人才。
该计划由美国国家核心部门发起,致力于培养国家及军队急需的外语人才,涉及面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其中阿拉伯语、汉语、印地语以及波斯语是美军重点培训的语种。
在伊拉克战场的美军官兵曾表示,
“在进攻巴格达的战斗中,知道敌军坦克的位置不太困难,但是让我们头疼的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手持AK-47或火箭筒的武装分子;我们有很强的战场感知能力,但却缺乏‘文化’感知”。
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与作战中,美国国防部也多方面鼓励官兵学习外国语言、文化与宗教等课程和知识。掌握多门外语的官兵不仅在职务晋升时有优先权,还能得到一定津贴。美国各大联合作战司令部也愈加强调对战区所属国的文化与语言的学习。
譬如,美国太平洋司令部中懂得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中央司令部则鼓励军官多学习阿拉伯文化,懂得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的军官得到提拔的机会也会更多一些。
美国各级军校也非常重视外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授,并致力于为未来战争培养新型作战人才。美军希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语言的束缚,为在全球有效推行其价值观、顺利实施反恐与反叛乱作战打下良好基础。
3、引入人类学知识支撑传播与作战
人类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传统研究对象是非西方国家的部落社会。其认识论的核心信条之一便是“文化相对主义”,简单说就是协助人类学者了解研究对象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行为的认知工具。
人类学和战争的渊源不浅:英国在殖民时期就将人类学作为深入了解被殖民地区的工具;早在1908年,人类学家就开始协助训练派驻苏丹的行政文官。
2007年初,美国国防部启动“人类领域系统”计划,并成立由社会科学家及人类学家所组成的“人类领域小组”,以帮助美军指挥官在军事决策过程中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注意事项。
该计划启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纠正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因为缺乏文化认知而导致的行为失当或决策失误,帮助美军赢得当地人心。“人类领域小组”视任务需要,每组由5~9名专业人员组成,通常配属到美军陆战队团级单位、陆军旅级战斗队以及师级、军团级、联合特遣部队等单位的指挥部。
至2011年,美军共成立了41个“人类领域小组”,其主要任务是提供作战部队所在区域内和文化架构相关的知识,以供主官下达作战决心以及任务评估时参考。其运作方式包括广泛搜集作战地区媒体报道,深入集市、社区、部落之中与民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除了获取当地人文信息外,美军还利用“人类领域系统”计划绘制“人文地图”。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通过搜集阿富汗和伊拉克本土人文信息,将数据录入绘制软件中,通过计算机合成得出与地理环境相匹配的“人文地图”,帮助提高美军对战场环境的感知度,以及促进美军对人文环境的了解与把握,增强作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在舆论战场上谋求主动
美军引入“文化中心战”,不仅带来了新的作战理念,更是引入了新的作战方式:文化作为“软利器” 被越来越多地嵌入美军的作战行动中,并日益转变为真正的作战实践方式。
意识形态对抗。针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组织极端意识形态,美军开始有针对性地剖析其意识形态中的弱点,并加以利用,以增强意识形态斗争的有效性。
2010年,美军陆军第173空降旅战斗队在认真分析塔利班的核心意识形态之后,确认其为一种极端压制性的意识形态,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并摧毁与西方的联系。
该旅认为,军事打击很难完全消除其意识形态根源,需要借助“文化中心战”策略与其对抗。而且,世界上多数穆斯林信徒的信仰都是温和的,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而非绝对的排他。
因此,该旅决定用伊斯兰的意识形态去约束伊斯兰民众,并同塔利班组织进行抗衡。为此,他们发起了一次名为“温和伊斯兰之声”的信息作战,旨在用“温和”的伊斯兰教义去影响广大的伊斯兰信徒,培养“温和”伊斯兰教义的舆论领袖,并加大其人际传播与影响的力度。
譬如,美军利用穆斯林对朝圣的诉求,组织不同领域有影响力的阿富汗人赴麦加进行朝觐。参加完朝觐的信徒返回后,被鼓励同家人、同事、朋友分享其朝觐经历与信仰体验,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在开展“文化中心战”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例如,美军军事信息支援作战及特种作战部队协助阿富汗国民突击队成立了“阿富汗信息传播作战小组”,对小组成员开展为期四周的训练课程,课程内容包含阅读、写作以及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将信息传递给阿富汗民众,建立民众对信息传播小组的信赖感,传递真实消息以及反制敌人的宣传攻势。
为加大传播攻势,美军还资助“阿富汗信息传播作战小组”在阿南部同民间机构合作,成立“希望电台”,美军也亲自参加电台内容的制作与传播。例如,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士托德·鲍尔斯每天透过电台向阿富汗西部法拉省戈莱斯坦地区定时播放宗教类音乐,以及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阿富汗政府发布的“官方”信息。
萨瓦电台(RadioSawa),成立于2002年3月23日,是美国国会全额拨款的一家国际广播电台,以“向阿拉伯世界受众传播美国价值观,改善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形象,赢得阿拉伯国家民心”为宗旨,使用阿拉伯语面向阿拉伯世界全天24 小时播出节目。该电台以美国本土的华盛顿演播室和在阿联酋迪拜等地的多个演播室交替直播方式播出。自电台开通后,节目收听率节节攀升,在埃及、约旦、卡塔尔、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尤其受欢迎,目前萨瓦电台的影响力已取代有半个世纪历史的美国之音。
该电台覆盖戈莱斯坦地区107座村庄的大约4万名居民,其中大部分手摇发电收音机都是美军免费发送的。此外,在“国防支援公共外交”方面,美军也积极支援国务院在阿富汗开设的各类媒体,如“萨瓦电台”、《你好》杂志等,积极辅助推进国务院倡导的“价值观共享计划”,力求在舆论战场上谋求主动。
在文化的长效机制方面。“文化中心战”除了谋求短期的信息作战效果外,还着眼于文化长效影响机制作用的发挥。比如,在阿富汗,美国恢复了曾中断25年的“富布莱特计划”,使得阿富汗青年有机会赴美国学习和研究。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还积极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学习合作伙伴计划”,加大教育交流的力度。
因为,“教育可以教导人们宽容,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对不同信仰的尊重,在任何消除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全球战略中都是一个关键因素”。同新闻宣传与信息作战相比,文化交流方式的意识形态色彩相对较淡,产生的效果往往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从长远来看,更加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与价值取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