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张继春:美国网络安全的眼睛
点击:  作者:张继春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03-31 10:05:43

 

1.webp (1).jpg 

 

  【核心摘要】美国一直居于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发展领军地位,奥妙在于技术、关键在于人才?经过历史与现实的考察,我们深切地感到这与美国政府的网络定位、网络视野有着最直接的关联,看到了美国网络安全的眼睛,就能够把握住美国网络安全的历史、当代与未来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自创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体系后,美国在这一领域中不仅始终起着龙头老大的引领与推进作用,时至今日仍具备强有力的控网权、制网权,有能力威慑它国和地区的网络安全、网络边疆和网络主权。

 

  为什么美国在这一界格能够始终称雄?原因固然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方面综合集成的,但有一点是极为要害的,就是美国政府既加紧发展信息技术又同时确保网络的绝对安全可靠。

 

  安全与视野有着直接的关联。中国古代讲的“鼠目寸光”、“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的眼光是难有安全忧患、安全焦虑的。美国全力睁大着网络眼睛,到底盯在了网络安全的哪些部位?历史考察中我们认为美国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始终有三只眼睛在瞄着世界动态、趋向与竞争。

 

  其一,盯着“霸”

 

  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理想、战略文化和外交传统中一延续着强烈的危机感和与之相伴的称霸欲。在网络空间美国也把这一基因移植到了极致,竭力维护绝对的网络安全定夺权、网络管理老板权、网络发展规划权,寄望永久坐在世界互联网警察长、大法官的交椅上,独霸世界、掌控全球。

 

  美国把眼睛盯在网络霸权上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在1946年和1947年相继颁布了《原子能法》和《国家安全法》两部法律,正式授权政府可以对特定类型的信息进行管控,由此电子空间的信息流动被美国提上了政府层面来筹划,以确保美国核心利益安全。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的冷战结束,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 格局,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极大国。即使是在这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美国仍然没有放弃对网络称霸的追求,反而更加快了网络称霸的战略筹划与实施。1993年克林顿总统上任及随后的布什、奥巴马都把重要网络信息安全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并对重点信息网络实行全域安全管控。由此学界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三任总统采取的是“递进式”网络安全战略,一届胜过一届、高过一届。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经济衰退,二战后形成的一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旧有规则将会被逐渐淘汰,美国持续维护世界霸权的主要战略资本,即:以美元为主干的国际金融体系、以世贸组织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和以北约军事集团为主导的军事体系,有时候不那么灵了,使得美国再难凭借这三大体系颐指气使,随心所欲,张狂天下。

 

  为了维持世界霸权和不受挑战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依靠网络空间的绝对优势把战略重点放在国际层面加紧谋篇布局出台新战略,加强同盟、设置有关国际互联网自由与安全的全球议题,掌握全球互联网发展与安全标准及规制的主导权,遏制弱者、削弱强者、勾连合者,战略企图是以网络空间的优势地位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

 

  其二,盯着“武”

 

  美国自1776年建国后经历过欧洲殖民地统治,也亲历了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称霸与衰落,在二战前后始终与前苏联斗得不可开交。美国一路走来形成的固有国际政治思维是凡强必霸、想霸就武,要靠强大的军事实力、绝对致胜的战争行动来达到霸权企图。在网络世界中美国也引入了这一国际思维定式,是第一个提出将网络空间作为战场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建立网军和网络司令部的国家,还是第一个推行网络实战的国家。

 

  如果说在“9·11”事件之前,美国网络安全战略还是基于防卫型的,之后则逐步转向以“先发制人”为基点的“动武型”战略。从海湾战争对伊拉克的网络攻击到推翻利比亚政权的网络发威,从“阿拉伯之春”再到斯诺登爆料的“棱镜计划”事件在全球发酵,都彰显着美国达成战略目的的网络空间武装力与战斗力。这一似乎没有硝烟的网络空间早已经成为美国锁定的新型作战平台、打击目标和攻击武器。

 

  在这样的战斗、战争背景下,美国推出了服务于反恐作战的一系列网络政策,如国土安全部的组建、设置总统国家网络安全顾问、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等等。同时非常重视美军网络战进攻能力的建设,大力开发计算机网络战武器,成立网络部队,研发、利用新网络攻击技术。2002年,小布什签署国家安全第16号总统令,要求美国国防部牵头,组织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等政府部门制定网络战战略。2005年3月美国防部公布的《国防战略报告》,明确将网络空间与陆、海、空和太空定义为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国维持决定性作战优势的第五大空间。

 

  2009年2月,奥巴马宣布将网络安全作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之一,同年6月成立网络战司令部。2011年,美国国防部提出了《网络空间行动战略》,该战略对网络攻击的性质及如何应对进行了明确解释,将网络攻击按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类,将一些严重网络攻击行动视为战争行为,美国要以传统的军事打击,包括使用导弹和其他高技术武器对敌对方进行袭击。2011年3月,美国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首次勾画了提升美军网络战能力的五大战略支柱。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希望通过网络空间武力威慑,谋求其在网络空间的优势地位,从而为其全球领导地位提供支撑。

 

  其三,盯着“强”

 

  网络空间安全与现实世界安全有一根本性区别,前者的核心是技术,技术不强不会有安全保障的。只靠人力、物力和财力是维护不了网络安全的。

 

  美国政治家对这一点非常明白,几届政府都立足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针对网络信息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发展进行强力管理、干预与主导。上世纪90年代,美国推出了一系列催化信息革命和互联网发展的政纲,推动开放互联网的商业应用;把包括网络在内的基础设施列为“关键基础设施”,颁布命令加以保护,先后颁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纲领》、《信息高速公路规划》、《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等法案,提出了“数字地球”概念等。

 

  奥巴马上任后更是明确表态,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依赖于网络空间安全。他将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定位为“举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安全挑战之一”,并宣布“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将被视为国家战略资产。保护这一基础设施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美国政府将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为“国家战略资产”,就是冀望从基础方面确保网络空间的强势地位。

 

  美国在形成和保持信息技术绝对强势的路程中有三点必须高度关注:一是联合作战。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作为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源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相互携手、协同创新,竭力扶持重点企业、产业科研与生产,共同提升网络空间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二是人才为本。美国把信息技术领域创新人才的交互流动和吸纳,作为政府的重要行为进行主导,让专精尖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在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间自由流动。此外,美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利用资金和环境优势,采取人才“掐尖”战略,广泛吸纳国外IT的高端精英。三是严密控制。指定专门的专业技术公司和承包商为美国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服务,绝对不得对外,从而确保了美国核心网络技术的安全性和独有性;限制和阻挠国外企业并购具有核心和敏感安全技术的美国企业,华为、以色列并购美国IT产业的流产就是鲜明的例证;严格管控一些核心的安全技术厂商对外进行技术转移,特别是不能够向中国出售关键、核心技术,并不惜破例给予企业利益补偿。

 

  纵观美国历史与当代网络安全的政府行为、聚焦视点,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美国网络安全的眼睛紧紧盯着的是“霸”、“武”、“强”,这三只眼睛是美国网络安全的根本推力,也将继续盯着国际、盯着前沿,把网络世界掌握在自己掌心之中。

 

  (作者是中关村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此为原创,转载请注明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