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这个关乎国家安全的脊梁,中国真的这么弱?
点击:  作者:铁流    来源:瞭望智库   发布时间:2016-03-25 12:13:40

 

         37日,美国政府声称,中兴通讯及其三家关联公司因向伊朗转出口美国管制货物,违反美国相关出口禁令,将这四家公司列入美国出口限制名单。

32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声明说,将向中兴通讯及其子公司中兴康讯发放临时许可,暂时解除对这两家公司的对美出口限制措施。

一时间,中兴成了舆论焦点,各种解读漫天纷飞。

中兴受影响是因为核心技术自己都没有吗?为什么中国芯片不能向高铁一样通过模仿而学会呢?中国为芯片做了很多努力,为什么大部分芯片还是靠进口?中国芯片整体水平真的那么不堪吗?

 

 

为什么说制造业才是国家真正的脊梁,必须提到更高的战略位置?

从美国制裁引发的这次的事件看来,制造业的发展不容忽视。

首先,制造业对国防和军事意义重大,无论是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还是维护中国在东海、南海的利益,都需要以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而靠服务业是不可能把美国人赶出西太平洋的。

其次,制造业对社会经济意义重大,是真正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这些年来,世界经济动荡,中国却犹如定海神针,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根本原因就在于制造业。德国能够成为欧洲经济的心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非常重视制造业。

现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更多是为了解决就业,并非所谓的“服务业是高于制造业的先进生产力”。其实,除少数诸如金融、会计、法律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业,让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从工厂中离职,去从事端盘子、送快递等服务业不是“产业升级”,而是“产业降级”——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发展服务业只能会使国家步“欧洲四猪”(即欧元区的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四个南欧国家,合称pigs)的后尘。

再次,制造业对科学技术进步意义重大。“产—学—研”是一个整体,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持,没有实践去检验技术,反馈存在的问题,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技术进步就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

从实践上看,重制造业的国家则在走上坡路,比如中国。去工业化,发展服务业的国家纷纷在走下坡路,比如英国——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沦为二流角色。

即便是曾经制造业无比强大的美国,也在金融业钱生钱的金融游戏下,越玩越虚弱——在低端制造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后,造血能力日益匮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权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制造业在支撑。一旦失去这两项绝技,美国军事力量全球回缩将不可避免。

美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建立国际新秩序,其根源就在于强大的制造业——下饺子一样造航母,制造海量的坦克和飞机。而今走下坡路,正是因为去工业化和金融业等服务业无限制的从实体经济抽血。

所以,中国不能忽视制造业。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就发展服务业而言,只有当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生产力进步的服务业,才是真正值得倡导的,那些“产业降级”,或是从实体经济抽血的服务业,必须予以摒弃。

 

 

中国芯片整体的水平真的那么不堪吗?

虽然大家在市场上买到的是一块小小的芯片,但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流程也非常复杂——要经过制取工业硅、制取电子硅、制取晶圆、光刻、蚀刻、离子注入、金属沉积、金属层、互连、晶圆测试与切割、核心封装、等级测试等步骤,在生产和封测中需要光刻机、刻蚀机、减薄机、划片机、装片机、引线键合机、倒装机等制造设备的辅助。

因此,若要分析中国芯片和国外芯片的差距,就不能局限于IC设计,而要从IC设计、半导体制造设备、晶圆制造、芯片代工、封装测试等方面说明,并且还要考虑软件因素(现在自主芯片的瓶颈不是性能,而是软件生态)。

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太大,笔者仅仅简略地介绍下最近取得的局部成绩。

IC设计方面(侧重于最为人熟知的CPU,“DSPFPGAGPURFPLLADC/DAC”等就不介绍了),龙芯不仅设计出了和IntelNehalem相当的微结构,还实现摆脱政府输血,自负盈亏;申威设计出了双精浮点性能堪比Intel第二代至强PHIIntel最好的众核芯片)的众核芯片。

芯片代工生产和封装测试方面的进步更是可圈可点。中芯国际和华力微已经掌握28nm制程芯片生产能力,前者的国际市场份额在全球排名第五;长电科技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并击败日月光半导体斩获苹果SIP封装订单。

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虽然半导体制造设备市场份额大半被美国应材、ASML等国外公司垄断,在前道光刻机上也受制于人,但在封测设备和刻蚀设备方面,中国企业已经向该领域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1.中电科建成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后封装示范线,减薄机、划片机、装片机、引线键合机、倒装机等集成电路后封装关键设备也相继实现尺寸从6英寸、8英寸到12英寸,机型从半自动到全自动,封装工艺从传统封装、晶圆级封装到三维封装的市场覆盖。并为客户顺利完成了批量化减薄、划切、挑粒任务,全部100%良率出货。

2.中微半导体已掌握能用于15nm28nm及以下的芯片刻蚀加工刻蚀机的生产技术,产品远销韩、台、新,其中对韩出口占中微半导体营收三成。北方微电子的28nm刻蚀机被中芯国际批量采购。

由于工业基础相对于美国单薄,虽然很多精密设备的核心零部件或关键技术已取得技术突破或正在攻关研发中,但离产业化依旧有一定距离。

不过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虽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IC设计、半导体制造设备、芯片代工方面和美国依旧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存在。

因为日本、欧洲虽有ARM、富士通、ASML、尼康、东京电子等大厂,但受制于美国的全球产业分工,单一国家产业体系极度不完整;韩国和台湾地区是美国钦定的芯片代工、封测工厂,同样存在瘸腿问题,虽然在芯片代工、封测方面风生水起,但是在半导体设备和IC设计方面基本依赖欧美日,甚至一些设备还从中国大陆购买。

所以,国人在正视差距的同时,也不必妄自菲薄。特别是这些年,国内企业的进步非常快,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果谋定发展策略,找准发展方向,逐步缩小和美国的差距是必然的。

中国别的都仿造成功了,为什么芯片这么难?

传统的机械领域具有可分割性,很多行业可采用逐年提高国产化比例的做法,实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比如战机——在国产航空发动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歼-10和歼-11可以先用AL31F(俄罗斯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等涡扇10(国产航空发动机)成熟后再换装,实现全面国产化。

相比于传统机械领域,信息技术领域则完全不然,它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特点,机械那套做法对它来说不具备可行性。

一方面,软件和硬件高度绑定,无论是采用“先硬件自主再软件自主”,还是“先软件自主后硬件自主”,都行不通。

举例来说,采用自主指令集和自主CPU的申威,根本跑不了Windows和安卓,必须自主开发配套的软件,所以申威开发了神威睿思操作系统等软件。针对x86ARM开发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也不可能在龙芯、申威上完美运行,除非进行移植或二进制翻译。

但问题是,移植和二进制翻译会大幅增加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还有可能损失CPU的性能。正因为软硬件这种高度一体性的特点,业内才形成了多个技术联盟,比如WintelARM+安卓。

另一方面,指令集犹如专利壁垒,这就迫使国内IC设计单位必须另辟蹊径。

指令集就是一个编码集合,它是通过用一些代码表达读、写等操作,来命令计算机做各种运算的一套命令标准(就好比你既可以用“+”、“-”、“*”、“/”来定义加、减、乘、除和也可以用 “-”、“+”、“/”、“*”来定义加、减、乘、除,既可以用大写汉字来“壹”来表示1,也可以用“一”来表示1,可以说指令集就是一套标准。单纯的指令集本身价值非常有限,重新定义的难度也有限,真正有价值的是围绕指令集构建的软件生态、指令集的实现方法和自由扩展指令集的权力)。

如果想不受制于人,就必须采用自主指令集,或者掌握指令集的永久授权和自主扩展权,同时设计自主微结构和CPU

这当中不存在可以分步走、逐步实现国产化的可能性。所以,某些人称国内ARM阵营的IC设计公司购买ARM技术是为了走自主路线,“先购买ARM IP核授权,再购买ARM指令集授权自主设计微结构,最后研发自主指令集,最终实现全国产”,这种辩护是难以成立的。

正是因为软硬件高度一体化和密不透风的专利壁垒,导致芯片不可能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发展道路。若要设计真正自主可控的中国芯,就必须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必须软件和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从一开始就要开发自成一体的自主指令集(或拥有永久授权和指令集自主扩展权)、微结构、编译器、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硬件,以能满足党政军基本使用为起点,最终形成能与WintelARM+安卓相抗衡的自主技术体系。当然,这种发展方式研发时间长、投资大、风险高。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热衷于扶持马甲芯片公司和购买ARM技术的ARM阵营IC设计公司。这样虽然能很快做出成绩,但在技术上、利润上、产业发展上还是受制于人。

中国为芯片做的努力也不少,为什么还是感觉没有明显突破?

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我国每年进口芯片耗费超过2000亿美元,超过石油位列第一大进口商品;全球77%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作为核心元器件的手机芯片国产化率不到3%;目前全国存量金融IC卡已突破10亿张,但95%以上使用国外芯片。

中国自1999年以来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一直在做努力,虽然出了很多成绩,但也走过很多弯路。比如,“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市场换技术”的理念对自主技术发展较为不利。

进入20世纪后,国家开始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和发展自主技术。然而,集成电路在产业发展上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依然不够(诚然,那个时代摸着石头过河,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笔者现在仅仅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评价)。

有限的科研资源被分散,甚至陷入内耗和重复建设中,特别是在软件生态和产业联盟构建方面非常乏力,使得IC设计单位即使设计出了性能不错的芯片,却也只能找外商代工生产;即便生产出了芯片,也苦于没人做软件、主板、整机等配套,最终的结果就是很难卖出去。

近年来,随着自主技术的进步和自主技术产业联盟的初具雏形,曾在核心技术方面千方百计垄断和封锁中国的海外公司,现在忽然表现出帮中国“引进先进技术”的“热情”。实际上,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中国停止自主创新的步伐,走入依赖外国的误区。

什么是瓦森纳协议?它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瓦森纳协定》又称瓦森纳安排机制,全称为《关于常规武器和两用物品及技术出口控制的瓦森纳安排》。是西方维持其技术领先地位,限制后发国家(中国)技术更新的工具。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出口管制,使得中国半导体设备制造业同国际先进水平始终保持代差,进而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

具体来说,上海微电子早在数年前就掌握了90nm光刻机制造技术(上文已经提到,光刻机是芯片生产必须的辅助设备),但是在光源等光刻机的核心部件方面因为需要进口而被卡脖子,以至于无法实现技术更新,长期停滞于90nm水平(近年来光源技术已突破,比如成都光机所的汞灯,以及潜力巨大的固态深紫外光源,40/65nm光刻机也正在研发中)。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西方的技术封锁,也使中国必须研发自主技术,使中国具有齐全的半导体产业链。相对于韩国和台湾在半导体设备上完全受制于人,中国大陆因拥有齐全产业链,拥有产业自主发展和产业自主升级的潜力。

引入民营资本,就可以攻克芯片难题了?

网络上有一篇热文声称,“中国想要发展芯片最好的方式还是吸引民间资本,通过国家补贴民间资本来鼓励芯片产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从来就没有对私人资本做IC有过限制。没人限制柳传志不能设计CPU,没人限制马云不能做GPU,没人限制王健林不能开晶圆厂。

其次,资本逐利,像集成电路这种技术门槛高、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项目,私人资本根本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相对而言,玩互联网金融、开银行、搞场外配置、金融衍生品交易、房地产开发等等更具吸引力。

即便在美国,哪怕是风投对这方面也往往是绕着走。举例来说,京微雅格FPGATile架构也是靠吃透买来的美国企业专利才发展起来的。据刘明博士回忆,本土FPGA的研发“像漫漫长夜,当时不知能否熬到现在。”由于专利限制,一开始几乎寸步难行,只好另辟蹊径。

所幸一些FPGA厂商的部分专利到期了,京微雅格还从一家宣告破产的初创公司手里买下了他们的逻辑专利,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制。虽然因为该公司不具备威胁xilinx和阿尔特拉的实力,所以才通过了美国政府的审核;但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美国风投绕道而行。

很多评论家开口闭口“引入民营资本”,仿佛任何领域只要引入私人资本就能一片坦途,这种观点是近乎幼稚且可笑了。

从实践上看,在技术进步和后发产业赶超方面,私人资本不会比国有资本做的更好,中国目前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大多数正是国企。

既然私人资本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想依靠私人资本破局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至于具体的扶持方式,目前大基金的模式(即改变过去政府直接送经费的扶持方式,采用资金换股权,并用少量政府资金撬动庞大社会资金)就非常不错,效果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扶持的过程中要注意扶持对象,要扶持真正的自主技术,要扶持真正的实干型企业。

中兴被美国制裁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制裁决议被全面执行的话,中兴会遭到重大打击。微软、高通、德州仪器、IntelOclaro、博通、NXPSkywork等公司都是中兴的美国供应商,比如Oclaro为其提供光器件,博通为其提供网络设备芯片,高通为其提供手机芯片。

部分关键产品是美国独家所有,这就意味着对中兴的冲击是巨大的,直接影响正常经营。并且,美国限令一下,中兴受制于人的不仅仅是硬件(芯片),还包括开发、测试工具、数据库、操作系统等一系列软件。当然,不只是中兴,很多中国科技公司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国外供应商。

然而中兴并非在劫难逃。中兴“采购美国供应商电子元件后产品出口给伊朗”的商业行为给美国人以口实(虽然貌似对伊朗没有履约),实际上美国醉翁之意不在酒,该制裁的政治意义更浓——中兴遭受制裁,显然是美国政治挂帅的典范。

中兴和伊朗的商业贸易是2012年左右的事情,数年时间调查未果而消匿于公众视线。如今恰逢美国大选,旧事重提,这符合美国每逢换届大选就敲打一下中国的惯例。

制裁一出,中兴通讯紧急停牌,中外媒体舆论哗然,制裁效果已经达到。

中美就此进行了磋商,321日,《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引用美国商务部某高级官员发言报道称,美国政府计划临时解除对中兴的贸易制裁,缓解中美两国因此事加剧的紧张态势。

总之,该制裁有可能不会被严格执行,而且对中兴的影响也不会像某些分析说的“会导致中兴瓦解”那么严重。

影响这么大是因为中兴技术太弱?

中兴在2015年国际专利申请量榜单中排名第三,其通信方面的技术底蕴雄厚,是实打实的技术企业。自2010年到2015年初,中兴通讯研发投入超400亿元,已拥有超过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1.7万件已授权专利,其中涉及4G标准的LTE基本专利超过800余件,全球占比13%

可见,中兴并非没有核心技术。中兴遭人诟病主要在于其IC(集成电路英文integrated circuit的缩写)设计是短板。

由于中兴是一家通信公司而非IC设计公司,长于通信技术,短于IC设计——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中兴作为通信公司,IC设计能力弱,就如同作为IC设计巨头的IntelAMD在通信技术方面技术底子相对单薄。比如,Intel是靠收购英飞凌才打开通信的缺口,折腾了多年英飞凌基带才勉强堪用,但在系统端和通信标准方面更是毫无话语权。这其实是正常现象。

因此,用“中兴IC设计实力弱,需要采购美国电子器件”的情况来证明中兴是不具备核心技术的“组装厂”,并不合适。在正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美国的差距的同时,绝不可妄自菲薄。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