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机器将取代人工翻译?学英语还有用吗?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云创大数据  发布时间:2015-12-15 09:37:48

机器翻译,又称为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对于机器翻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法国科学家G.B.阿尔楚尼提出了用机器来进行翻译的想法。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为这一想法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前提。

 

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

 

随后,信息论的先驱、美国科学家Warren Weaver1947年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进行语言自动翻译的想法,并于两年后发表了《翻译备忘录》,正式提出机器翻译的思想。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在IBM公司协同下,用IBM-701计算机首次完成了英俄机器翻译试验,向公众和科学界展示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从而拉开了机器翻译研究的序幕。

在之后十年的时间内,机器翻译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美国、前苏联及一些欧洲国家均对机器翻译研究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机器翻译一度出现热潮。然而,正当一切有序推进之时,尚在萌芽中的机器翻译研究却遭受当头一棒。1966年,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名为《语言与机器》的报告,该报告全面否定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并宣称在近期或可以预见的未来,开发出实用的机器翻译系统是没有指望的。受此报告影响,各类机器翻译项目锐减,机器翻译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的萧条。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语言学的发展,机器翻译开始复苏并日渐繁荣。业界研发出了多种翻译系统,例如WeinderEURPOTRAATAUM-METEO等。其中于1976年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与加拿大联邦政府翻译局联合开发的TAUM-METEO系统,是机器翻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机器翻译由复苏走向繁荣。

1993年,IBMBrownDella Pietra等人提出了基于词对齐的翻译模型,现代统计机器翻译方法由此诞生。此后,爱丁堡大学的Koehn又提出短语翻译模型,使机器翻译效果显著提升,同时借助同时期Franz Och提出的对数线性模型及其权重训练方法,短语翻译模型在工业界开始得到广泛采用。2005年,David Chang进一步提出了层次短语模型,基于语法树的翻译模型方面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1年开始,伴随着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口语自动翻译研究成为当今信息处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新一代智能语音翻译产品也层出不穷。虽然就目前而言,机译的译文质量要达到人译的水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有待于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翻译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正如云创大数据自主研发的即时翻译软件——同声译,即使行走在异国他乡,即时的中英互译都可帮你随时问路、还价,使沟通真正做到零距离,走到哪儿都是母语环境。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