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方针政策 > 阅读信息
龙红山: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及未来
点击:  作者:尚前名    来源:瞭望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6-06-27 07:54:25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工程师龙红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着独立完整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过去五年,国防科技工业“上了三个台阶,实现了三个转变”,十三五”期间要乘势而上,推动由军工大国向军工强国迈进。

 

  五年亮点与六大主攻方面

 

  《瞭望》:国防科技工业“十二五”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有哪些亮点?

 

  龙红山:“十二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亮点纷呈,概括起来就是“上了三个台阶、实现三个转变”。

 

  武器装备迈上新台阶,军品结构向以高技术装备为主体转变。举三个例子:一是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海军;二是2012年11月下旬,歼15舰载机实现成功着舰;三是我国在境内成功地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预期目的。这都是我军装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如此短的时间,如此高密度的成果展现,充分展示了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支撑武器装备发展取得的新成效。

 

  国防科技迈上新台阶,研发模式向自主创新转变。作为国家科技力量的中坚,国防科技工业一直是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蛟龙号”深潜器下潜再次刷新世界载人作业深潜纪录、运20首次试飞圆满成功、嫦娥三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自动巡视勘察……上述一系列事件串起来,展现了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军工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发展途径向军民深度融合转变。“十二五”期间,核、航天、航空、船舶、电子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迅速,军民品产值比例基本稳定在3:7,高技术产业占民品比重逐年提升到50%以上。以“华龙一号”国内外首堆分别开工、采用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支线客机ARJ21交付运营、“海洋石油981”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智桥”SDN智能高密度万兆交换芯片CTC8096和FT-1500A系列CPU处理器发布等为标志,充分展示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力。

 

  《瞭望》:全国人民对我国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充满期待,能否对五年后的国防科技工业作一下展望?

 

  龙红山:“十三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要主攻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向支撑下一代装备的转变,切实履行强军首责。

 

  二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薄弱状况得到有效扭转,特别是原材料、元器件等的国产化、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民参军”的范围和领域向新兴和高技术领域扩展,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实现开放共享。

 

  四是核心能力再上新台阶,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高水平能力体系初步形成。

 

  五是改革调整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六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年均增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

 

  五年成绩是怎么来的?

 

  《瞭望》:提供先进管用的武器装备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立业之本,“十二五”期间是怎么做的?

 

  龙红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始终把强军作为首要责任,坚持需求牵引,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把装备需求物化为作战装备,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高度重视前沿技术探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国防基础技术和战略前沿技术研究,增强技术储备,突破关键支撑技术,满足武器装备升级换代需要。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原创性突破,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形成在役装备自主供给保障能力、下一代装备的研究探索能力。

 

  三是坚持强化基础,着力突破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同步加大科研攻关与建设力度,尽快扭转受制于人、制约发展的局面。

 

  四是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适应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式发展和体系化发展的要求,加强能力体系化顶层论证,坚持保型号与强基础的统筹建设,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五是坚持军民融合,立足国民经济基础,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武器装备建设,为国防科技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壮大国防军工实力。

 

  六是加强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及时解决科研生产急需,畅通“绿色通道”。通过全战线同志的艰苦努力,武器装备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研制周期明显缩短,质量和可靠性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了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瞭望》:近年来我国武器装备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得益于什么?

 

  龙红山: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近年来,我国武器装备供给保障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中央的正确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得益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攻关。武器装备的对抗性决定了创新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内在属性,科技创新最终是人的创造,正是以“氢弹之父”于敏、“独臂总师”祝榆生等为代表的几十万科技工作者,以及广大技能人才不懈创新、努力奋斗,用汗水和智慧浇开了国防科技“创新之花”。

 

  三是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全社会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持。一型重大装备的研制生产,往往涉及全国上百上千家研制及其配套单位、数个省市,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军工任务作为政治任务,给予政策上、资金上、人才上的大力支持和保障,确保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绿色通道”畅通。

 

  四是得益于国家工业基础提升、科技发展。现代武器装备的技术复杂性和成本进一步提高,需要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工业基础和高技术成果,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科技的整体实力的提升,才能集聚全社会各种创新要素,支撑和保障武器装备建设,提供先进精良且价格可承受的装备。

 

  五是得益于军工文化的深厚积淀。军工文化是伴随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国家利益至上”是军工人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激励着每一代军工人,为我国武器装备建设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

 

  打造新战略优势,发展先进武器装备

 

  《瞭望》:“十三五”要推动武器装备跨越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有什么重大举措?

 

  龙红山: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全面推进创新,以科技创新打造战略竞争新优势,发展先进武器装备。

 

  一是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自主创新作为武器装备发展的战略基点。

 

  在主攻方向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超前部署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前沿、颠覆性技术探索研究;大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攻克发展“瓶颈”制约;加快发展先进工业技术,加大先进设计、基础工艺、试验与测试等共性技术开发应用,推动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互联网,加快提升军工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军工技能大师。

 

  在创新机制上,着力推进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完善从基础研究、设计开发到成果转化等创新链条,组建国防关键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协同协作;加快打造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改革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力争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提高军工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有序竞争,精简优化军品市场准入机制,在投资、税收、监管等方面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充分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在更好支撑国防建设的同时,要发挥军工优势,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促进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推动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

 

  促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大试验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

 

  贯彻“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结合军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军工经济融入区域经济,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三是以国防科技工业强基工程为抓手,加快解决瓶颈问题。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瞄准发展瓶颈制约,通过实施一系列专项行动计划,不断夯实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切实提高自主可控水平。

 

  四是加快实施和论证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引领提升国防科技整体水平。

 

  继续推进探月工程、高分专项等原有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进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火星探测、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修系统、深海空间站、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等国家已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深化论证一批新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

 

  五是要加强和改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实施体系效能型建设模式。

 

  着眼工业和能力体系,着眼主攻方向以及瓶颈短板和弱项,突出建设重点,实现精准投入,提高投资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打破按行业领域和装备平台纵向配置资源的投资方式,引导专业化重组;立足国民经济,充分利用好全社会、全行业的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针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

 

  《瞭望》:“十二五”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龙红山:总体看来,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整体要滞后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改革,因此“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防科工局抢抓战略契机,迎难而上,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强化改革总体设计,研究论证了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根据统一部署,研究提出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军民融合、法治军工等领域改革建议。组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委员会,加强改革总体谋划。

 

  二是启动专项改革工作。经批准启动新一轮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制定军工科研院所转企配套政策,启动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实施航空发动机等专业化重组。

 

  三是积极探索和推进军工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80余家涉军企业重组上市军工事项审查。军工集团公司资产证券化率进一步提高,截至目前军工集团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已达106家。


  《瞭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龙红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二是开放不够、融合不深;三是制度欠缺、法治滞后。

 

  当前,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体制改革、行业监管等管理职能薄弱甚至缺失。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军工集团未能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活力不足;科研院所改革内生动力不够。

 

  国防知识产权转化机制不健全。

 

  受经济指标考核导向影响,军工行业自成体系、自我配套趋势明显。

 

  军工单位利用民口资源不够充分,重大设施、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向社会开放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国防科技工业法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规范顶层的行业法律法规缺失,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相关法律的军事工业大国、核大国和航天大国;规范主体行为、合同约束、调整改革事项等方面的法规制度不完善且层级较低、约束力不强,依法行政尚有差距,实现军工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重道远。

  《瞭望》:“十三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如何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龙红山:“十三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将针对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局考虑,整体设计,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着力在关键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果。

 

  一是健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强军为首要责任,以问题为导向,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基础稳固,创新高效、自主可控,开放竞争、军民融合,规范治理、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作为国家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

 

  二是优化军工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大力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打破行业封闭,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竞争,择优扶强。推进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除划分为公益类的院所继续保留事业身份以外,其余院所全部转制为企业。改革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制度,充分调动军工人才队伍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推动企业改革调整。结合试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修改完善社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军工股份制改造。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探索和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跨平台的专业化重组,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推进各行业领域转型升级。推动军工集团做强做优做大。适应竞争性装备采购要求,推动系统集成商、专业承包商、市场供应商体系建设。

 

  四是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深化核、航天等领域对外合作,减少出口审批限制,推动企业、优质产能和高端装备“走出去”。推动国内企业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开发,扩大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开创全球配置资源的新局面。

 

  五是加强法治军工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法律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原子能法》《航天法》和《军工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安保条例》《军工涉密业务服务管理条例》《军工科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立法,配套制定相关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明晰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加强涉军企事业单位监管,规范军工市场秩序。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制定负面清单,规范行政审批行为。

 

  (来源:瞭望公众号)

 

相关阅读:

 

  许达哲: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把健全国防工业体系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军事革命交错推进,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主要国家展开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实质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主导权的争夺,背后是发展理念之间的交锋,是体制机制之间的竞赛,是国防科技工业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博弈。实现如果国防科技工业不能够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将获得更大的将缺少重要支撑力,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将拥有更强的失去强大牵引力。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过去提军民结合,现在提军民融合,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我们要求更高、责任更重、难度更大。要实现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必须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只有市场体制不断完善、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才能实现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过渡。加快军民深度融合进程,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化大局意识,破除利益藩篱,打破自我封闭,处理好军民军政军地关系;强化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让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强化战略规划,做好顶层统筹,把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置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中;强化法治保障,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准确把握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最早提军民结合,就是针对军工领域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实现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艰巨的复兴伟业、急剧的军事变革,在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寓军于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由军民结合推进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要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需求,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抓好法治军工和人才队伍两大支撑,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着力实现武器装备发展从跟踪研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势资源开放融合转变,军工经济发展从增量扩能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变。在政治上,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国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在经济上,着力实现军民资源共享,努力实现国防建设的降本增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上,着力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制,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在军事上,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并以此为牵引,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要高度重视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

 

  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始终坚持问题牵引。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对国防科技工业而言,主要是顶层统筹不够,法治建设滞后;寓军于民不够,市场开放不足;资源共享不够,效益效率不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我们要着眼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长远和全局利益,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努力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一要以改革为动力,健全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完善中央领导、国家主导、军地协同、市场作用的体制机制;二要以法治为保障,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规范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三要以强军为首责,集聚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四要以开放增活力,打破军工行业封闭,建立完善“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科研生产体系,引导社会优势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装备维修领域;五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军民融合载体的作用,做好军民两大需求论证与衔接,实现民用高端装备和国防武器装备协调发展,降低国防建设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落实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举措

 

  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好落实,取得实效,必须从实际出发,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举措,实施军民融合专项行动,在国防科技工业这个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军地协调和需求对接。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规划、改革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军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规划、需求研究、装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作用,充分发挥涉军企业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保障服务、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市场主体作用。国防科技工业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配合军队加强作战需求论证和装备体系论证,着力把作战需求转化为装备需求,把装备需求物化为作战装备,通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推进武器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自主化发展。坚持依宪依法治理,在法治下完善体制机制,在改革中建设法治军工,健全法律标准规范,加强军品市场监管,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治理水平。

 

  推动军工开放,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加快实施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统筹军工发展,精干军工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合理界定并逐步减少许可管理范围,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规划涉军企业国防武器装备动员能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推动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改组改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投资建设。扩大军工企业外部协作,推进军品科研生产有序竞争,推动军工集团不断提高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围绕国防工业产业链部署国防科技创新链,把国防科技工业打造成国家创新高地。以实施强基工程为抓手,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体系。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制度,抓紧制定军工技术解密办法,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中心,推进国防科技信息共享,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制定国防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新建实验室和重大试验设施的军民统筹,避免重复建设,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平台,促进军民技术融合和军地创新合作,把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成军地装备人才的培养基地。

 

  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军工人才、技术优势和军工基础设施能力,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融合产业,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种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应急安全、反恐维稳、海警边防、城市安防、卫星应用等装备,推动军工为国家“大安全、大防务”服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社会多方积极性,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统筹谋划军民融合产业布局与定位。落实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围绕“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建设,优化军工能力布局。鼓励军工与地方加强战略合作,将自身优势与区域优势结合,通过联合开发、新建企业、专业重组、资本融合等方式,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带动地方就业和创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深化核、航天、军贸等领域的对外合作,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涉军企业、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实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重效益。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形势使然、历史必然。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重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龙红山: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及未来

    2016-06-27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