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梁特首,黄主任,佟特派员,各位嘉宾,同仁:
感谢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和一众协办机构,与我会来共同举办这场关乎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论坛。感谢抽出宝贵时间前来出席的特首,中联办、特派员公署领导,各界嘉宾和同仁。
每次来港,只要时间允许,我都喜欢乘叮当车从上环往筲箕湾缓缓走一趟,有时下车步行一段再上车,沿途欣赏七彩纷呈的风景,常常被感动,那是从一座座楼房、一间间商铺、一个个乘客和行人身上迸发出来的香港活力。其实,99.99%的内地同胞和我一样都赞赏、钦佩香港的活力,祈盼香港更加繁荣稳定,东方明珠大放光芒。两地同胞从来都是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风雨同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香港经济民生也处在新的发展和改善阶段。今天在这里举办论坛,邀请多位国家乃至国际上知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地关注、务实地研讨香港在国家此轮发展机遇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合时宜。
香港贡献国家的巨大成就
我们应当看到,国家进步,举世瞩目。尤其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我国仍能保持7%以上的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居首位达28%,实属不易。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第一,约占世界总额的1/3,是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
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年来,香港发展自己、贡献国家的巨大成就。2014 年内地占到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50.3%,香港整体货物出口总额的53.9%。截至2014 年底,内地在香港上市企业共有876 家,占上市公司总数一半,占香港股市全部集资额的74%。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全球最大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截至2014 年人民币存款达1.2 万亿,经香港银行处理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再升63%,达至6.3 万亿。去年内地访港旅客占全部访港旅客的77.7%,为香港带来数以千亿港元的经济收益。
香港服务业占GDP 的93%。也为内地生产制造业和广阔市场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使自己在全球经济衰退大潮中保持了约3%的增长和约3.2%的发达经济体最低失业率。
我们还应看到国家的发展新战略和香港因此面临的新机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两端连接着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国内国外反响热烈。另外,已经有57 个意向创始成员国积极加入了举世瞩目的亚投行。国家自贸区试点已由1 个快速增加到4个。国家的发展站到了又一个高起点上,展现出新的魄力与实力。
香港以完备的法律体系、自由发达的营商环境、背靠国家辐射全球的国际化网络着称于世。在「一国两制」的国策下,香港更优于任何国家地区搭上中国腾飞的顺风车,国家也因为拥有香港这个富有活力的精致经济体,获得优势独特的助力。这些优势,不仅仅因为香港比较「有钱」,同时还有许多比「有钱」更为宝贵的综合价值,香港是一座藏量丰厚的富矿。
中国当代历史,已经把「香港助力国家发展、国家支撑香港起飞」浓墨重彩地书写进去。我们有理由共同期待,这一历史将精彩延续。
一个月前,习近平主席在致第22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面对现实,香港从来不缺乏富有历史感的智者。近几年来,多位香港朋友说,是睁开眼睛看看过去,看看现在,再想想未来的时候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亚洲都在变革,香港仅仅纵向跟自己比取得进步,恐怕不能代表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香港经济民生进展「差强人意」
只要摊开地图,与上下左右的邻居们比一比,似乎不能不正视香港在经济民生方面的进展有些差强人意,不进则退,慢进就是落后。近3 年香港的GDP 增长率下降到2.4%。而同样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同样受到土地面积制约,周边环境显然不如香港的另一条亚洲小龙新加坡,2001年GDP 仅及香港一半,2003年人均超过香港,2010 年总量超过香港,近3 年人均已达到5.4 万美元,而香港依然停留在3.7 万美元。
澳门回归后,GDP 长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近3 年人均达8.4 万美元,排名世界第四。虽然最近博彩业收入和人均GDP 大幅度下降,但并没有改变澳门经济发展已经大幅抛离香港的现实。澳门成功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回归后敢于克服重重困难,依法进行了牵动全局的一系列改革。
现在,除了澳门和深圳的前海、蛇口,我国沿海附近从南到北的金门、冲绳、济州岛等地都开张了一批货品丰富、价廉物美、服务优良的商场,每天吸引着从陆路、海上、空中距离不到一两小时的成千上万中国游客去购物。而香港却录得了近6 年来旅游旺季7 月、8 月份的首次按年跌幅。当中,消费力较高的过夜旅客按年锐减了11.6%,过夜内地旅客更大减14.7%,零售业下跌2.8%。
香港曾连续10 年被评为全球最繁忙港口,但2005 年被新加坡取代,2007 年被上海超越,2013 年被深圳超越。
有报告指出,香港在全国经济总量的份额从回归初的16%下降到目前不足3%。2014 年全球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十大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已上升1 位与香港并列第五。2014 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曾连续12 年第一的香港首次被深圳超越。
目前香港贫困人口96 万,占总人口的14.3%,每3 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下,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发达地区。这些消息接连传来,令我心里总有酸酸的感叹。我想,一时的低迷算不了什么,究其原因后,香港必将奋起直追。
两个「化」的问题造成巨大内耗
原因当然有外因内因,内因是决定性的。内因中有继续保持的香港优势,那是能够奋起直追的信心和正能量所在;但还须找到深层次的负面原因。我以为,其中之一恐怕就是特区成立后,一些重要领域没有处理好香港在国家大格局中的定位和良性互动发展,出现了两个「化」的问题。
第一个「化」的问题,就是没有依法实施「去殖民化」,让一些本应放在历史博物馆里的东西跑出来招摇过市,有的还被奉为「金科玉律」;第二个「化」的问题,就是老殖民主义者在上世纪80 年代初炮制的「去中国化」,死灰复燃,气焰嚣张。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国化」,使得「一国」之下的「两制」都受到伤害,这种背离历史本质的怪现象造成了香港巨大的内耗,岁月蹉跎,引发里里外外许多问题。
需重拾狮子山下精神
诚然,香港过往发展凭藉的诸多优势今天还在,但优势不是优越感的同义词。简单重弹老调的那些优越感,是盲目的有害无益的催眠术。在我会多位专家学者的发声中可以听到,香港需要重拾当年的狮子山下精神,找回中环的匆匆脚步。回望内地,这踏实、灵活、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步伐,已经copy 到了深圳、北京中关村、国家自贸区,甚至西部的西安、贵阳等地,如果去十万大山中「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阳市看看,一定会为那里蓬蓬勃勃发展的大数据国际博览会、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交易所所震撼,那里仅是祖国万马奔腾大地上的一个例子而已。
现在内地许多城市乡村的餐馆连点菜买单、出门打的、房屋售购租赁中介、买汽车、农药农具和家用电器都在使用电子信息系统、「互联网+」,许多应用软件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组建公司开发的。与之相比,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会为香港过去十几年里失去领先资讯科技的宝贵机遇而扼腕痛惜。
回归18 年的历史不断证明,中央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如一,一定不会改变,因为「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下香港繁荣稳定的唯一正确之路。香港的法治和自由等核心价值一直是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成功支柱,一直得到中央和特区的坚决维护,不容丝毫受损。因此,在这一大前提下,为了香港未来的发展,该去的要坚决去掉,不该去的绝对不能去掉,该管的一定要依法依规管起来。
最近有一场关于本届特区政府是否应该抛弃过时思维,改以「适度有为」的姿态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努力改善民生的讨论。坦率地说,我赞成「适度有为」的观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当局,几乎无一不在必要时对经济领域进行适度的干预。
不同历史阶段,一个经济体的优势、定位和担负角色不会一成不变;但是民心要振奋、官心要振奋这一定不能变。相信以梁振英先生为首的管治团队能够把握机遇、凝聚共识,团结香港社会各界别、各政团齐心协力,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共同将香港的优势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国家发展,并从中大获裨益。以上这些话,是希望与大家同温一段历史,关注一些现象。这是一个热中于「一国两制」研究的老朋友的心里话,别当作官话,因为我离开政府部门已经多年。
共筑美丽中国梦
各位,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习主席在「9.3」大阅兵重要讲话中引用的《诗经》名句,我们应细细领会其中深刻的哲理和警示意义。今天举办论坛,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香港未来的发展。论坛的内容有国家发展战略与香港的发展机遇;有国家金融业发展与香港金融业优势;有中国走向世界与香港的法律资源;有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香港的社会治理;有创业新浪潮下的内地与香港。无论是香港或者内地的成功经验都应该相互借鉴、分享,为共筑美丽的中国梦添彩加力。我想,这也是大家的共同愿景。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延伸阅读:
陈佐洱:香港被超越 深层原因是“去中国化”
近日,中联办主任张晓明重审香港特首地位,引来泛民派缅怀港英时代的言论。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陈佐洱昨日在港出席论坛时表示,香港近年经济、民生发展差强人意,被新加坡、澳门及部分内地城市超越,深层次原因是未有依法“去殖民化”,老殖民主义者炮制的“去中国化”却死灰复燃、大行其道,导致“一国两制”受到伤害,造成社会巨大内耗。陈佐洱指出,“该去的要坚决去掉,不该去的绝对不能去掉”,希望特区政府把握机遇,令香港以独特方式参与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机遇期,并从中大获裨益。
综合香港媒体报道,昨天,全国港澳研究会、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在金钟港丽酒店主办“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行政长官梁振英、中联办副主任黄兰发、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佟晓玲,以及香港工商专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500余人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有来自两地的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创业企业家代表,如陈经纬、梁锦松、马时亨、刘兆佳、张燕生、巴曙松、许泽玮、吴杰庄、杨勇等,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香港机遇、国家金融业发展与香港金融业优势、中国走向世界与香港的法律资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香港的社会治理,以及创业新浪潮下的内地与香港等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张妙清,香港大学讲座教授王于渐,林李黎律师事务所主管合伙人林新强,“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立法会议员、汇贤智库理事会主席叶刘淑仪参与论坛主持。
陈佐洱:“去中国化”沉渣四起
梁振英昨日在论坛致辞中强调,香港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中皆能发挥作用,而且有能力不断发掘新优势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面对中国在新世代的转变,香港具备高度开放、外事能力、语文能力、民间的对外联系“四个特点”,可以在人民往来、专业行政、科研、航运、商品和服务、国际金融“六个方面”,在国家新发展策略中发挥作用,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商机。香港应该用好“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特区政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愿意推动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共同繁荣。
陈佐洱在昨日论坛致辞时指出,香港近年经济民生发展差强人意,究其深层次负面原因,是回归后一些重要领域没有处理好香港在国家大格局中的定位和良性互动发展,出现了两个“化”的问题。
陈佐洱指出,第一个“化”的问题,是没有依法实施“去殖民化”,“让一些本应放在历史博物馆里的东西跑出来招摇过市,有的还被奉为金科玉律”;第二个“化”的问题,则是老殖民主义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炮制的“去中国化”死灰复燃、气焰嚣张。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国化”,使得“一国”之下的“两制”都受到伤害,这种背离历史本质的怪现象造成香港巨大内耗、引发里里外外许多问题。
陈佐洱强调,“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下香港繁荣稳定的唯一正确之路,中央对港的基本方针政策一定不会改变,亦会坚决维护法治及自由等核心价值,不容丝毫受损。因此为香港未来发展,“该去的要坚决去掉,不该去的绝对不能去掉,该管的一定要依法依规管起来”。
陈佐洱又称,整个世界特别是亚洲都在变革,“不进则退,慢进就是落后”。近三年香港GDP增长率降至2.4%,人均生产总值停留在3.7万美元,而同样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受土地面积制约的新加坡已达5.4万美元,澳门经济发展亦已大幅抛离香港。沿海金门、冲绳、济州岛等地每天吸引成千上万中国游客购物,香港今年七、八月旅游旺季却录得近六年首次按年跌幅。而曾连续十年被评为“全球最繁忙港口”的香港,已接连被新加坡、上海、深圳超越,香港占全国经济总量份额亦从回归初期的16%降至不足3%。
陈佐洱说,这些消息接连传来,令他心里总有酸酸的感叹。他表示,一时的低迷算不了什么,究其原因后,香港必将奋起直追。
陈佐洱会后被问到“去殖民化”源自哪条法律,他指应在基本法总则与条文中寻找,而哪些法律条文与此相关属于专题问题,与论坛讨论议题不符,不应离题。至于为何致辞只提及“一国两制”,却未讲到“高度自治”及“港人治港”,他指“一国两制”已经涵盖后面两项,强调不可咬文嚼字,过度推测。
陈佐洱强调,香港过往发展凭借的诸多优势今天还在,但优势不是优越感的代名词。简单重弹老调的那些优越感,是盲目的有害无益的催眠术。香港需要重拾当年的狮子山下精神,找回中环的匆匆脚步。
陈佐洱也表示,赞成特区政府“适度有为”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因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当局,几乎无一不在必要时对经济领域进行适度干预。
香港历来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过去特区政府也一直秉承“积极不干预”的理念。但梁振英在参选行政长官的时候就提出“适度有为”的概念,其中一个原因是香港的竞争对手的政府在经济民生方面都十分积极。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梁振英再次强调,特区政府发展经济须放弃过时的“积极不干预”思维,“适度有为”地引导和配合企业。他还透露,政府考虑设立专门机构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
陈佐洱相信特区政府管治团队能够把握机遇、凝聚共识,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共同将香港优势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以独特方式参与国家发展,并从中大获裨益。
前特区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昨日在论坛演讲中指出,香港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中发展具备多重优势,如香港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中西文化荟萃及法制健全。而且,香港是世界上经济“5流”最融通的地区,这包括“人流”、“物流”、“服务流”、“资金流”及“信息流”。
他还强调,在“一带一路”之下,香港可以在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方面,帮助国家和沿线国家(地区)发展,并可为自身带来发展机会,推动香港经济提升和转型,加速香港的人心回归。
梁锦松认为,如果香港希望在2047年后继续繁荣稳定,继续维持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一定要以行动证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对国家有贡献,而不是对抗闹事。对此,他还提出了“一国两制2.0”的概念,即与国家有更紧密的配合,冀望争取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有关政策能惠及香港,另亦争取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出口行在港设立海外营运、融资总部等,让香港专业人才有更多机会加入有关机构和其他国有、民营企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发昨日表题为《香港社会治理与“一带一路”》的讲话,指出香港特区政府自回归以来,确实遇到相当大的管治困难,因过去须面对反对派的不断挑战及阻挠,预期管治困难仍会持续一段日子。他又警告,香港不能引入所谓的西方式民主,否则福利主义、民粹主义和泛政治化等现象必然泛滥,香港原本良好的行政管理体系也会走上崩坏之途。
香港需反思“殖民情结”
多名政界人士均对此表示认同,指香港近几年重现支持殖民统治的言论,对殖民仍相当缅怀及回忆,冲击中央政府权威和管治,的确令中央和内地民众担忧。他们均认为,港人应反思此类行为对香港发展及“一国两制”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并建议特区政府需要在国民教育及中国历史科等方面多加宣传,让港人更认识国家。
对于陈佐洱的发言,刘兆佳回应表示,香港近几年重燃支持殖民统治的言论,冲击中央政府权威和管治,的确令内地人担忧。他续说,很多人留意到回归后港人对国民身份认同未能透过教育及其他渠道改变过来,对殖民仍相当缅怀及回忆,不少人不承认是中国人,只承认是香港人,更有“中国人滚回中国”的言论,令内地人难以接受。
他指出,香港排斥中央不单影响两地关系,不利两地同胞感情沟通,更严重地影响日后“一国两制”发展前景,陈佐洱发表有关言论,是想港人反思此类行为对香港发展及“一国两制”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说,在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当中,仍然有“殖民”心态的只是很少数,认为并不影响“一国两制”的实行,而他所接触的市民亦无“恋英情意结”。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表示,大部分港人都拥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以及“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虽然近年有香港人拿出其他的旗帜,或发表有本土主义倾向的言论,但只是占非常少数,认为陈佐洱毋须过分担心。
谭志源又称,在政改否决后,特区政府希望集中精力在改善民生及发展经济,相信各方都不希望持续政治上较“虚”的争拗,强调最重要的是港人要认识基本法及国家的最新发展,内地及中央亦要对港人多些信任、尊重及包容,令落实“一国两制”等有关工作可更顺畅。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谭耀宗指出,陈佐洱的讲法是因为香港近来有人挥动的龙狮旗、“本土化”思想,以及对抗和国家融合的心态,并认为香港已回归中国,不应与国家分割。他认为,特区政府需要在国民教育及中国历史科等方面多加宣传。
行政会议成员、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指出,殖民制度对香港有长时间影响,并非能以法律去除,认为香港应秉承“一国两制”的好处,一方面保持过去良好传统,另一方面加强了解国家。她又说,自推出新高中学制以来,中学中文科失去文化内涵,中史、中国文学亦摒除必修科之外,令学生人文修养减低,对国家传统认识较少。
新民党副主席田北辰则指出,陈佐洱批评香港无“去殖民化”的言论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有人挥动港英时代龙狮旗,让人感觉民心未回归 ,并向往以前的时代 ;同时也指出抗拒与国家融合,这并非“一国”下的一个选择,将影响香港将来。他又指出,陈佐洱所说的应放在历史博物馆的“东西”是龙狮旗、“本土化”思想和抗拒与国家融合思想。
香港中小型律师行协会创会会长陈曼琪指出,特区“行政主导制度”及特首“双负责制”比港英殖民地时代港督全权代表英女王,集立法行政权力及驻港三军总司令职位权力于一身民主及进步。若有人主观坚称香港自殖民地时代已是三权分立,特区政府“行政主导制度”损害香港司法独立,是不认清事实、历史及法律,错误及盲目地留恋殖民地,我们必须就此去“殖民化”。
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说,不应用政治角度要求“去中国化”或“去殖民化”,反而应从教育入手,重新正视中国历史科,让学生了解国家和香港的定位。
(文章作者:陈佐洱 来源:明报)
��m�%��(�)�*香港发展及“一国两制”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并建议特区政府需要在国民教育及中国历史科等方面多加宣传,让港人更认识国家。
对于陈佐洱的发言,刘兆佳回应表示,香港近几年重燃支持殖民统治的言论,冲击中央政府权威和管治,的确令内地人担忧。他续说,很多人留意到回归后港人对国民身份认同未能透过教育及其他渠道改变过来,对殖民仍相当缅怀及回忆,不少人不承认是中国人,只承认是香港人,更有“中国人滚回中国”的言论,令内地人难以接受。
他指出,香港排斥中央不单影响两地关系,不利两地同胞感情沟通,更严重地影响日后“一国两制”发展前景,陈佐洱发表有关言论,是想港人反思此类行为对香港发展及“一国两制”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说,在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当中,仍然有“殖民”心态的只是很少数,认为并不影响“一国两制”的实行,而他所接触的市民亦无“恋英情意结”。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表示,大部分港人都拥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以及“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虽然近年有香港人拿出其他的旗帜,或发表有本土主义倾向的言论,但只是占非常少数,认为陈佐洱毋须过分担心。
谭志源又称,在政改否决后,特区政府希望集中精力在改善民生及发展经济,相信各方都不希望持续政治上较“虚”的争拗,强调最重要的是港人要认识基本法及国家的最新发展,内地及中央亦要对港人多些信任、尊重及包容,令落实“一国两制”等有关工作可更顺畅。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谭耀宗指出,陈佐洱的讲法是因为香港近来有人挥动的龙狮旗、“本土化”思想,以及对抗和国家融合的心态,并认为香港已回归中国,不应与国家分割。他认为,特区政府需要在国民教育及中国历史科等方面多加宣传。
行政会议成员、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指出,殖民制度对香港有长时间影响,并非能以法律去除,认为香港应秉承“一国两制”的好处,一方面保持过去良好传统,另一方面加强了解国家。她又说,自推出新高中学制以来,中学中文科失去文化内涵,中史、中国文学亦摒除必修科之外,令学生人文修养减低,对国家传统认识较少。
新民党副主席田北辰则指出,陈佐洱批评香港无“去殖民化”的言论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有人挥动港英时代龙狮旗,让人感觉民心未回归 ,并向往以前的时代 ;同时也指出抗拒与国家融合,这并非“一国”下的一个选择,将影响香港将来。他又指出,陈佐洱所说的应放在历史博物馆的“东西”是龙狮旗、“本土化”思想和抗拒与国家融合思想。
香港中小型律师行协会创会会长陈曼琪指出,特区“行政主导制度”及特首“双负责制”比港英殖民地时代港督全权代表英女王,集立法行政权力及驻港三军总司令职位权力于一身民主及进步。若有人主观坚称香港自殖民地时代已是三权分立,特区政府“行政主导制度”损害香港司法独立,是不认清事实、历史及法律,错误及盲目地留恋殖民地,我们必须就此去“殖民化”。
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说,不应用政治角度要求“去中国化”或“去殖民化”,反而应从教育入手,重新正视中国历史科,让学生了解国家和香港的定位。
(文章作者:陈佐洱 来源:明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