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罗斯福总统曾说过,要不是中国奋力抗战,抵死不降,同时牵制数百万日军,日本可能在太平洋战争中席卷东南亚与澳洲后挥军西向,与德军在近东会师,改写世界历史。
历史本来不容假设。但是既然罗斯福总统先做了假设,那么我顺着他的思路也做个假设,应该不算太离谱。如果有人要兴师问罪,请从罗斯福开始。
罗斯福假设如果中国不抵抗,而是投降日本,那么德国与日本就会会师近东,世界历史将因此而不同于现在的面貌。罗斯福时代的近东,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或者伊朗。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说,苏联会被德日法西斯打败。罗斯福的话其实只说了一半,没说出来的是届时美国会怎么办?
其实罗斯福的意思已经在那里了:美国不会援助中国抗日。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抵抗,别人怎么帮得了你?9.18事变,蒋介石及其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不但在行动上放弃抵抗,在言论中的投降倾向也比比皆是,而且是公开的: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中央全会,蒋在会上说:“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因为蒋这样说,何应钦、汪精卫说得更厉害了,何应钦说:“日本有多少烟囱,日本人有多少工厂,我们如何能比,不抵抗还可支持几天。”这是冯玉祥在其所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六章《为“九一八”在南京会议的蒋介石》中记述的。如果说这只是在国民党的中央全会上的内部讲话,那么,1932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浙江奉化发表《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的演讲时,公开抛出了著名的“3日亡国论”:“以中国国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之内侵占吉、辽之范围,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则……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这印证了冯玉祥的记述。
1933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讲演“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他说:“我们有什么方法来抵抗敌人复兴民族呢?是否现在这时候竭全力来准备 国防,拼命的来制造飞机大炮,就可以和他来作战呢?各位将领一定也知道,不仅是我们现在临时添置武器,整顿国防,已来不及,不能和他抵抗,就是从现在起 ,大家同心一致专在这一方面再努力三十年还是不够。如此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来整顿国防?可以来和他真正作战?没有这个时候!没有这个可能!我们不要梦想! 现在我们整个国家的生命,民族的生命,可以说都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中,没有方法可以自由活动一点!”这段讲演有单行本,并收入委员长侍从室编《蒋委员长训词选辑》,见于该书第一册431至432页。
这算不算投降言论呢?任何人想要争辩之前,不妨先想一想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这就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本质上是西方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列强争夺霸权战争的延续。日本是学习效法西方最为成功的非西方国家,也由此对西方国家的霸权本性最为了解,生怕弹丸之地的日本会因为自身的弱小而沦为西方霸权国家的附庸。日本因此选择征服中国、扩充版图,以增强自己与西方争霸的实力。与其受人支配,不如支配他人。这是西方的逻辑,也是其时的普世逻辑。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日本没有错。日本至今依然认为其发动战争有抵御西方殖民霸权的因素,使其的战争反省显得毫无诚意。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只有在一个比西方更高的价值体系中才会有说服力。这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不展开叙述。但可以给出一个实例:所有中国共产党关押的日本战俘经过学习改造,都认罪服判。释放回日本后,绝大部分都成为反战人士。而被美国公审判刑的战犯,不服的大有人在。
甲午战败,李鸿章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与伊藤博文有如下两句对话:
伊藤博文: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
李鸿章:维时闻贵大臣谈论及此,不胜钦佩;且深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众,变 革诸政应由渐而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而已。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日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 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这是一个深谙西方霸权逻辑而拼力通过变法以图自强的国家,对一个已经落后仍对变法缺乏急迫感的国家的迷惑不解。
总之,日本为了争夺霸权,也是为了自救,是一定要侵略、征服中国的。日本内部也许有对华全面开战派或者稳重派,但只是策略与时间上的不同。为日本自身的命运计,日本一定会踏上征服中国之路的。明乎于此,则对日本会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不会抱任何幻想。毛泽东早就预言:中日之间,二十年内必有一战。既然日本总是要侵略中国的,不抵抗就是投降,对这一点还有什么疑问吗?
蒋介石本来是要投降的。西安事变迫使他应允抗日,否则他不是性命难保,就是断送政治生涯,二者必居其一。西安事变后回到南京,如果再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等待他的将是范围更广的兵变,一如袁世凯称帝后的局面。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他骨子里就是个对抗战没有信心的投降派,对他日后抗战上的反反复复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再来看毛泽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毛泽东也认识到中国的国力与日本国力的巨大差别,所以并不认为中国能单独战胜日本。他把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列为抗日战争能够胜利的第二个条件。在《论持久战》的最后一节,他更是明确地阐明,国际力量将在抗战的第三阶段帮助中国收复失地:
“(三八)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然而单只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这个阶段,战争已不是战略防御,而将变为战略反攻了,在现象上,并将表现为战略进攻;已不是战略内线,而将逐渐地变为战略外线。直至打到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
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写明了抗战胜利就是要打到鸭绿江边。毛泽东又专门为此写了一个问答:“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
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5月。而这一对话其实发生在1936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
再看蒋介石。到了1939年11月18日,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第六次会议讲演《中国抗战与国际形势》中说:“所谓抗战到底,究竟是怎么讲呢?我在五中全会说明抗战到底,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是根据以中国为基准的说法。”这段话,载在委员长侍从室编《蒋委员长训词选辑》第五册第16页。就是说,蒋介石心目中的抗战胜利,是不包括收复东三省的。他根本就不相信能够打败日本,收复全部失土。
谁抗战更坚定,谁对抗战胜利更有信心,还有疑问吗?
抗战的实际进程又如何呢?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文提到了苏联。中国抗战之初,苏联即大力援华。苏联的意图很明显,希望中国能够顶住日本,减少苏联在东部的压力,使得他可以全力抵抗德国。诺门坎之战后,与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便把东线的兵力调往西线。等到摆平了德国,便一手撕毁了条约,扫平了80多万日本关东军,帮中国收复了东三省。代价是蒋介石同意外蒙独立。毛泽东写明白了的:“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国军豫湘桂大战的失败导致美苏拿中国的利益作交易,正好印证了毛要立足于自身力量的先见之明。
美国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当蒋介石采取不抵抗的政策时,美国作壁上观,继续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说是要遵守与日本的商贸条约。等到七七事变,国军开始抵抗,美国开始暗中间接帮助中国。中国当时实行币制改革,白银退出流通领域,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大量过剩的白银以换取外汇,购买军火。美国政府分六批共购买了31200万盎司的中国白银,总价为13800万美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购买价高于市场价。美国没有在这项买卖上发战争财。
1938年台儿庄大捷之后,美国开始谴责日本轰炸中国平民的行为,并“劝阻向那些用飞机来轰炸平民的地区出售美国飞机。”同年7月,美国国务院军品管制司司长格林向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出劝告信,表示“美国政府强烈反对向任何从事那种轰炸的世界上任何地区的国家出售飞机或航空设备。因此,国务院将极不乐意签发任何授权直接或间接地向那些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百姓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飞机炸弹的许可证。”尽管有条约,美国开始了被称之为对日本的“道义禁运”。
1939年,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美国开始了明确的对日制裁,废除1911年签订的日美商约。条约从来束缚不了视条约为手段、而不是目的的人。这是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前,也就是在欧洲爆发二次大战之前发生的。美国并没有借机会发战争财。
欧洲战火一开,美国一年之内连给中国几笔贷款,这些贷款应该最后等同于赠款,说明美国并没有火中取栗,发战争财。怎么解释美国的这一连串行为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当中国起而抵抗时,美国愿意帮助了,而且是鼎力相助。人必先自救,而后人助之。美国是希望中国起而抵抗的。但如果中国没有抵抗的意志,美国是不会帮的,因为帮不了。
但是,这只解释了美国行为的一部分?即便中国不抵抗,他为什么要向日本卖军火呢?仅仅是发战争财吗?可是他并没有发中国的财?难道他宰人还挑客户?要想理解美国在日本侵占中国一开始的做法,就需要先了解二次大战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同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是西方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这两次世界大战又是此前五百年西方列强争霸的延续。其逻辑就是每一家列强都想支配其他国家,也就是没有哪一家愿意受其他国家支配。挑起战事的德国想要一步到位,夺取世界霸权。在希特勒的眼中,美国以其世界第一的工业生产能力成为第一号对手,苏联以其广袤的土地和历史上对欧洲的多次干涉成为第二号对手。欧洲是当时世界的工业和科技中心,谁掌控欧洲,差不多谁就获得了世界霸权。希特勒的战略是统合欧洲,将美国拒于欧洲之外,甚至欧亚大陆之外。根据地缘政治理论,任何与欧亚大陆隔绝的国家终将被边缘化。而这一战略的短板在于苏联。历史上,沙俄就不甘心被置于欧洲之外,几次出兵参与欧洲战争,改写了欧洲历史。现在的苏联也不会听任他整合欧洲而被边缘化。所以,打垮了苏联,就消除了对他的世界霸权唯一的致命威胁:没有苏联在东线的策应,美英根本不可能在西线登陆欧洲。这就是为什么英法军敦刻尔克撤退后,他在没有搞定英国的情势下,毅然挥师东进,闪击苏联的缘故。为了打垮苏联,希特勒与日本结盟,想要对苏联形成夹击。
苏联在二战中则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战。如果希特勒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一定会联合美英进攻击德国,这是为了三家自身的命运,超越意识形态。或者说,自身的独立和不被边缘化是最高的意识形态。
日本由于明了自己在列强中不在最强之列,所以采用了分几步走的战略:先征服中国,把中国的广袤地域和众多人口变为它的战争资源,然后进占东南亚,直至近东。按照罗斯福的假设,日本搞定了中国,便会向苏联开战。正是由于没有搞定中国,日本才没有腾出手进攻苏联。这一个判断应该大致正确。实际过程更可能的是,日本一开始并不会真心攻打苏联。因为他对德国建立一个白人霸权国家也是有防范的。苏联的存在正好可以用来平衡德国的霸权。但是,当德苏战场呈现胶着状态时,日本就会全力以赴,从东线进攻苏联,造成合围,击败苏联。之所以没有出现这个结局,正如罗斯福所说,因为中国在抵抗,日本腾不出手来。
也许有网友会举出诺门坎之战说明日本不敢进攻苏联。此论差矣。历史上,日本几次三番攻击朝鲜,都被中国击退。但是过不多久又卷土重来。日本是个非常顽强的对手。诺门坎之败对他并没有伤筋动骨。当德苏战场陷入胶着,为了避免德国战败、累及自身命运的结果,日本必会顽强出击,给予苏联以致命一击。从罗斯福的话中可知,美国对此无能为力。这一切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中国没有投降,还在抵抗,因而拖住了几百万日本军队。
现在该说到美国了。日本开始侵占中国,美国为什么严守中立呢?罗斯福的话道出了其中的蹊跷:要不是中国奋力抗战,抵死不降……原来,美国认为中国有可能投降。依据罗斯福的话,可以作此推理,如果中国投降,德日将灭掉苏联,会师近东。美国对此无能为力。罗斯福没有继续往下说届时美国将如何应对。那么我来说出他没有说出来的话。德国和日本因所占据的广阔地域和统治下的庞大人口,使美国的力量将相形见绌。但由于两家的霸权性质,两国必然还会继续争霸。由于德国占据的是欧洲,德国必定强于日本,会迫使日本承认他全球霸主的地位。而日本将不会屈服而抵抗。留给美国的就将是扮演毛泽东在冷战中的角色:成为平衡德日两霸的第三极。由于日本是弱势的一方,美国将会支持日本与德国抗衡,而当日本在美国支持下变成进攻一方时,美国将转而支持德国,以保持大三角的权力平衡,避免出现一方独霸的局面。这就很好解释了美国为何在日本开始侵占中国时严守中立了。美国做了两手准备,不想在大局未定时与日本闹翻,以免破坏日后可能的合作。但对美国来说,这是最坏的结局,因为这使美国沦为三极中最弱小的一极。而最好的结局则是中国起而抵抗,保住苏联,尽管他极其憎恶苏联。这样美国就能在西线登陆欧洲,建立美国霸权。所以,当中国真正起而抵抗,美国就开始发力援助,没有条约可以约束他。欧洲战端一开,美国对日本更是全面禁运,步步紧逼,使得日本认识到与美国终将一战,于是破釜沉舟,先发制人,向珍珠港投下了第一枚炸弹。其结果是美国提前加入了二战,使中国提前结束相持阶段而进入反攻阶段。八路军因日本减少在中国的军队而开始乘虚反攻。蒋介石因没有准备而遭遇败绩。
美苏德日都知道自己的命运所系,并为此全力以赴。只有蒋总统不在状况之中。在被部下幸运地逼上抗日领袖的座位之后,在决定世界命运关键时刻的1939年,他居然仍幻想着与日本单独媾和,只想恢复七七抗战前的半壁江山。蒋介石自始至终没有真正意识到中国的战局对于全世界的重要性。所以,他也没有真正的抗战激情。更没有意识到如此巨大的牺牲应该换取什么样的胜利果实。他居然认为恳求苏联出兵东北是可以用外蒙换取的一笔交易。意外吗?
蒋介石不过是个被别人用枪顶着心不甘、情不愿地坐上了抗战领袖之位的。他只看到眼前力量不如人的格局,却看不到在更大的格局里力量间可能的相互转换。他对未来没有憧憬,认为即便给中国三十年时间,中国也抵抗不了日本(见前引蒋介石语)。他心目中抗战到底的胜利就是恢复七七抗战前的半壁江山。充其量他就是个偏安一隅的赵构。赞他领导国军英勇抗战就好比赞扬赵构领导岳飞抗战一样荒唐。
他念念不忘并自信擅长的是打内战,内心深处把这置于抗战之上。他只看到四万万愚昧贫穷的民众,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剿灭要领导这些愚民造反夺权的共产党,却看不到蕴藏于他们之中的巨大创造力,结果比日本人输得更快。这就是中国人民配有的领袖?这是中国人应该为他自豪的领袖?
然而,就是在这片蒋介石眼里处处不如人的土地上,在蒋介石做梦都不敢想象的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里,毛泽东领导中国完成了一次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角色大转换:把一个百年来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国家变成美苏两霸之外的独立第三极,成为塑造全球新格局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成就这一番大业之初,历史异常吊诡地给出了同样的考题。
二次大战后,面对拥有原子弹的美国,斯大林曾经惶恐地在苏联周边建立一连串卫星国,打造一条安全带。在欧洲有东欧国家,在东方,除了外蒙,他还在新疆、内蒙甚至东北培植亲苏分裂分子。等待蒋介石的是更多的分裂叛乱。
1949年1月,三大战役后,斯大林派米高扬到西柏坡会见毛泽东。就在这次会谈中,苏联承认新疆、内蒙等为新中国的领土,这是用外交语言变相保证终止支持两省内由苏联支持的武装分裂组织,以此换取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后来外交一边倒的内幕:无论美国给多少贷款都换不来领土完整。毛泽东还要求归还外蒙,遭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的否决。斯大林只愿放手没有吃进嘴的,不愿意吐出已经吃下的。
我曾看到一个资料,在新疆的武装分裂分子几个头目,向中共交出武器后,被送上飞机飞往北京。飞机在途中失事坠毁,无一生还。我至今没有资料证实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还是哪一方故意杀人灭口。
在斯大林眼中,这是他给予中国的一大礼物,他要求回报。此前社会主义阵营处于守势,既然中国这么大一个块头加入了,力量应该发生转换,社会主义阵营应该采取攻势了。这就是朝鲜战争的背景。斯大林当然不会让毛泽东否决这一行动。三八线一声枪响,美国准确地收到了信号,立刻向台湾海峡派出军舰,把矛头对准中国,表示出遏制社会主义进攻的决心。这是中美间一场难以避免的冲突。说难以避免,是因为中国可以退让。但是美国将因此而步步紧逼,直到摧垮中共政权。这才是阻止社会主义阵营进攻态势的根本之举。如果中国退让,斯大林将视中国为不可靠的伙伴,把已经给与中国的礼物收回,中国将遭苏美两强的撕裂。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出兵迎战。当斯大林看到中共领导人寄厚望于苏联空军时,对中国的抵抗意志发生了怀疑,收回了早前出动空军的承诺。又是毛泽东坚持出兵。在志愿军两次战役取得胜利,显示出敢打敢赢的意志时,斯大林重新派出了空军以,提供了大量各种先进武器。再次说明人必先自救,而后人助之。
这个例子也说明即使到了50年代,中共高层比蒋介石高明的也不过毛泽东一人而已。毛泽东其实没有接班人。
历史是公正的。对于欺世盗名、名不符实之辈,历史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汰换掉。
历史循循善诱,让蒋介石活到那一天,让他亲眼看一看别人是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度里书写出波澜壮阔的史诗的。
如果罗斯福能够活到1972年,他会不会扪心自问:如果中国当年真地投降了日本,由他来领导德日之外的第三极,他能否做到毛泽东做到的,唤醒广大的不发达国家的人民,援助他们获得独立解放,团结起来,打破德日两霸主宰全球的意志?1972年,罗斯福的继承人对北京的访问是一次外交破例的访问,因为没有外交礼节上对等的回访。这是对世界历史上一位巨人的破例之举,是一次对毛泽东个人的致敬之旅。尼克松在公开场合吟诵毛泽东被译成英文的诗句,基辛格告诉毛泽东他在哈弗教书时,指定学生读毛泽东的几本书。美国是个骄傲的国家,美国文化是个讲究体面的文化,他没有谄媚一个敌对国家领袖的癖好。
(来源:“老卡的空间”博文,昆仑策研究院编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