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文明古国中,公认对世界文明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文明和古中国文明,前者代表西方,后者代表东方。让当代如此混乱不堪的世界走向清明,让地球获得安宁和欢乐,需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需要东西方文化互补,而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要做到这一点,中国人民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全球担当,这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达成此项任务的第一步,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态度。
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真实含义就是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深刻和广博是两个不同方向,需要深入分析讨论才能理解。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经历5千余年文明史,在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土面积内活动,在极其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内繁衍生息数百代,所形成的文化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中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是自然和社会复杂性、多元性的必然反映。此外,中华文明还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实实在在地“百家争鸣”时代。尔后汉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看是一统,其实质不过是各种不同观点都打同一旗号“儒”而已。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的文明统一。其在政治上的反映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首要的是如何对待诸子百家?是融合百家,还是独尊一家,采取文化霸权主义?
中国人历来承认:“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痛恨、鄙夷文化霸权主义。所以,只要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立场上,就必须承认需要兼容百家。对于董仲舒之流,中国人历来没有好感,即使在儒家内部,评价也不高。儒人们都是言必称孔、孟,或者后来的朱、陆、王,没有人太把董某人当回事。
但是,中国学者虽然承认“兼听则明”,在实际的理论讨论中,总会“众人皆醉我独醒”,认为只有自己这一派正确,别人的理论都是谬说。这就像中国武术,门派之争非常突出。这看来很矛盾的现象,其实是统一的:没有对手的低矮,怎显得我的高大?所以,对手即使胡说八道,也要认真听听,以便“战而胜之”,以论战的胜利为快乐。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与以上态度完全不同。他所采取的办法是:看各家各派都有什么长处,拿来为我所用,自己组织一套理论系统。他这样的兼容百家,就不是简单地把各家各派的观点罗列在一起;更不是杂乱无章地组合;而是通过自己深入研究,经过深加工、精处理,取精华去糟粕,让别人的观点成为自己理论的组成部分。甚至天衣无缝,混然天成。这是主张“更尊孙子”的第一个理由——他是兼容百家的模范。
历来的研究者,往往只把《孙子兵法》当成兵法来对待,没有看成是精确的政治理论、治理国家的基本纲领。更有甚者,把它只看成“阴谋诡计大全”,就彻底偏离了孙子思想的宝贵精神。
二
孙子,名孙武,是中国著名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祖辈。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大约与孔子同一时代。但孙武的祖先并不姓孙,而是陈国公子完,逃亡到齐国,改姓田名完。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因战功被赐姓孙。孙武是田书的后代,因战乱逃亡至吴国。后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重用,领兵打仗屡立奇功。他和他的祖先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研究兵法而有所收获,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打仗的体会形成《孙子兵法》。但因此就把他看成“好战”,则大错特错。孙子和孔子同时代,孔子曾经向老子学道,可见老子比孔子稍年长,三个人同时代,思想交流,相互了解是必然的。史称《孙子兵法》有后人加工之痕迹。果然如此,则“百家”之见解融入其中更不足为奇。
按流行的《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第一”是总纲,这总纲中就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大量内容,但不仔细分析,未必能体会得到,所以说混然天成,丝毫不留痕迹。
孙子说的“五事”内容极丰富,这是治国的纲领。“一曰道”中之“道”,显然与道家有缘。但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即“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的存在为依据,它不是人为的东西。用今天的话讲,是自然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说法完全符合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人是大地的儿子,大地是天体之一,天体运行有规律,这些规律(道)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也不是神为的。孙子在整个十三篇中吸纳了道家的主要思想,但他比老子更进一步,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他对于道作如下解释:“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老百姓与国王意志相同,达到不怕危险,不避生死的程度。上下一心者必胜。道就是民心,民心决定论是唯物史观的要害,失去民心就失去一切,必败无疑。这就是孙子的五事之首。这也是历史一再证明的客观规律。
对照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可见孙子与道家关系极密切,印证了李约瑟和鲁迅的观点: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道、天、地、将、法五事的排列秩序源于道家的上述判断。这里把“人”换成了“将”,这一点不同反映了孙武思想的创造性,“将”是指军队的各级指挥员,斯大林的“干部决定一切”与孙子一脉相通。但如果强调人的作用而到达忽视其前面的道、天、地的决定作用,就违背了孙子的教导。这就是不讲客观条件的“干部决定一切”,属历史唯心主义。孙子把道摆在首位:无道之战,不管天、地如何有利,将领如何英勇善战,这个仗都不能打。“天”,按原文解释是指气象条件,其实还应该包括大势在内,即大的政治形势究竟如何。这样才能比地形地势重要,摆在“地”的前面。孙武经历多次大战,他当然知道地形地势比天气重要的道理。十三篇中有两篇专讲地形(地形第十和九地第十一),份量比天气重得多。大势的有利与不利,不是决定打不打,而是决定作战方法。例如,苏区红军的作战是正义的,可以打,但打法跟以往任何正规战法都不同。道则是决定打不打的问题,违背道之战无论如何都不能打。所以道统帅五事。孙子并不排斥法家,而是把法摆在最后落实的地位上——当落实前四事的战略部署以后,成功的责任才会落在法制上面。兵法如此,社会治理更是如此。法制要干部来贯彻执行,干部不好法制就成了空话。然而好的干部必须通晓民心、天时、地利,所以最终由民心决定。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地利、人和”均脱胎于孙子,他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他对孙子的理解;没有注意“天时”主要是指天下大势,以为真的是指气象条件,才会得出“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孟子是孙子之后的“大师”级人物,他尚且如此,看来真懂孙子并不容易。
道家更重要的思想是互补观念,道是古代百家中掌握辩证法最好的一家。老子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道德经》39章)君王必以民为本,地位高的人以处于下层的人民为基础。这里讲的是君民互补、官民互补,孙子则要求上下同心。道家双鱼图案,是互补原理的形象化描述,竟绘入了韩国国旗图案,可见互补原理影响之广。孙子用兵作战中的奇正互补;对待有利与不利地形,孙子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后人改为“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一样,这些都是辩证的思考。按条件哲学,互补才是辩证法的核心,讲互补就是讲辩证法。当然,中国讲互补讲得最好的,当数更早些时齐国的相国晏婴,他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形象生动,“只有各种佐料火候等相互交融,才有味道。”(肖、李主编《中国哲学史》第59页)孙子吸收了晏子的观点。
道家另一个重要观念是“无为而治”。对于为与不为的辩证法,道家有所偏离,强调“无为”(安徽芜湖竟有县名如此,可见影响之深远)而轻视“为”的作用。孙子摒弃了道家的这一观念,在“军争第七”中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是对指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化被动为主动。这说明:孙子对于其他“家”的学说,决不照抄照搬,而是经深入思考决定取舍。道家的无为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政府少管事,实现村民自治。这对于政务简单的古代很有可能;对于行政高度复杂化的现代社会相当困难;对于需要全军统一号令的部队则根本不可能,所以孙子摒弃“无为”。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取舍,这是对待其它理论(包括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孙子是最没有教条主义的学者,他从来不引用什么人说来加强自己的论述。
三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二是整体观。整体观在孙子兵法中反映突出。天下一家的思想几乎是中国很多学派的共同主张。中国没有经历过西方那种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时期,杨朱是道家之一派,主张个人主义,自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与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相对立。他并不成什么气候,被孟子等狠狠批判一通。而孙子的整体观又有自己的特色,他强调“势”的作用。他在“兵势第五”中专门讲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样看势,就是所造成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客观态势。所谓整体,不是简单地把大家聚在一起,而是必须发挥整体一致的作用。传统文化讲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就是源于孙子关于势的思想。西方个人主义的正面作用是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不压制人才,支持个人奋斗;其负面作用,则是全民族不能拧成一股绳,分裂成一盘散沙。近代中国的分裂松散,明显是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侵害。孙子坚持全军一致,纪律严明,遵守号令。中外战争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在军队提倡个人主义,就是走死路。
孙子所处时代,周天子已经有名无实,列强都想争霸,进一步统一中国。孔子想恢复周的权威自然是逆潮流而动,处处碰壁。孙子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而是取儒家之“仁”。孙子对将的要求有五条:智、信、仁、勇、严,把孔子的仁摆在对军队干部提出要求的第三项。对于军事干部的这五项要求,其排列秩序也很有讲究,不能颠倒、混乱。孙子把智摆在对将领要求的第一位。后人常说:“将贵智、兵贵勇”;严格地说,这种理解不对,孙子决没有士兵不需要智慧,只需要勇敢的思想。战争实践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小兵或下级军官,聪明同样是第一位的;在战争中容易上当受骗,不打败仗才叫怪呢!
智摆在仁之上,是不是就“不仁”呢?恰恰相反,只有聪明的仁才是真仁。糊涂蛋讲“仁”,不是东郭先生之仁,就是怀蛇农夫之仁,一定倒大霉。什么叫傻?不智之信是傻的主要形式。人家说什么你都信,违背兵不厌诈的信条。不讲信的仁就是说了不算,口惠而实不致,假仁假义。所以信要摆在仁之前。在智、信、仁的前提下,才能讲勇敢和对部下的严格要求。勇首先是对干部自己说的,自己打仗怕死,就没有资格对下属和士兵严格要求。不智之勇是匹夫之勇,有害无益。不信之勇是骗人把戏,假的。不仁之勇涉嫌残暴,不可提倡。所以提倡勇以前三者为前提,当然就有资格对下属严格要求。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知道:对于军事干部的五项要求秩序不是乱摆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后人的愚兵政策,欺骗下属和士兵的种种做法,都是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与孙子并不相干。曹操为了让士兵为自己卖命,谎称“前面有梅林”,虽然一时可以摆脱困境,最终会失去下属和士兵的信任。救急措施可以做,事后必须向下属和士兵道歉,说明不得已的苦衷,请求原谅。
对比儒家对“仁、义、礼、智、信”五项要求的摆布顺序,我们就清楚地看到孔子、孙子的差别在哪里。孔子把“智”摆在那么后的地位,你不能说孔子“愚民”,虽然他宣传“唯上智下愚不移”。但不智之仁是什么?前面已经讲过,所以中国历史上会有那么多迂腐的知识分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与儒家的仁字当头,不分是非有很大关系。说说好听,用仁骗人,也是常事,因为信摆在最后。虽然也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但作用不大。孔子经常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有许多不讲是非,不问真假的荒唐之举。宋襄公之仁,就是对儒家“仁”字当头不问是非的有力讽刺。
智包括知识和智慧两个方面,知识多了不一定懂得运用;运用知识的手段高明,才显得人有智慧。马谡知识丰富,却缺乏智慧,充满教条主义,所以打败仗。中国人如果不能克服其思想方法的盲目性,不能排除“官多大理多大”的官本位封建思想,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不会用。中国人需要反对教条主义,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四
说孙子反战,主张和平,是从战略高度考虑,不是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以战求和,民心至上,是和与战的辩证法。单纯的和平主义,达不到目的。在谋攻篇中,他总结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讲了攻城之害后又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认为,能够通过政治谋略解决国与国的争端最好;如果不行,也通过外交斡旋解决;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用兵。古人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即总结了孙子的观点。所以孙子会打仗决不等于好战。这一点,也可以认为孙子与后世的墨子“非攻”观点相通。但墨子晚于孙子,所以《孙子兵法》中缺少墨家痕迹。至于墨子的“兼相爱”,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关,与孙子无关。如果墨子与孙子同时代或较早,则定会强化孙子的反战思想。后来有人骂墨子“无父”,则属于“恶毒攻击”之类。
更尊孙子的第二个理由,是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系统论。即他的观点符合系统理论的要求。所谓“五事”,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五大条件群;五事之下,又举出具体条件。前面说过,“将”分五条。地,更有专门论述两篇,分析得非常细致;其他三事也一样。这是一个递阶系统,归纳取得战争胜利所需要的条件群。所以第三个理由就是:孙子兵法是条件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孙子把“道”理解为民心决定论,直接预先说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要害。与马克思主义高度一致,更是我们“尊孙”的理由。
以上四条理由,就足以说明:《孙子兵法》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政治纲领。其创始性和先进性高度统一,让我们感叹祖先的智慧和远见。
五
《孙子兵法》作为政治纲领的现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长期研究。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法家,个个都是出色的政治家,是总理之才。如姜子牙、伊尹、管仲,后来的诸葛亮、刘伯温等等。因为军事是政治斗争的极端形式,是特殊性;政治斗争是不流血的战争,是普遍性,二者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而军队的管理最为严格,向兵法学习管理,是当代管理内容的重点之一。
“道”就是上下同心。这是政治清明的第一要义,我们做到了吗?老百姓想什么,领导是不是知道?知道了,是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知道了,做到了,老百姓自然会遵守和实践党和政府的号召。现在这里出现差距了,老百姓担心的是贫富差距过大,许多“老板”级的人物胡作非为,明星吸毒、嗜赌,公众人物胡说八道,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宣传工作怎么回事?这些明星不是通过你们所掌握的媒体成名和自我扩张的吗?有钱就敢播是不是?出版工作、影视节目也向钱看。书号费高得离谱,加上出版基金运作不科学,许多好书出不了。网友形容那些胡编乱造电视剧是“好演员让导演给糟塌了”。自己一切向钱看,老百姓对领导工作提出点儿爱护性的批评意见,宣传者就“说三道四”。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到底是什么?作为“心”的工作,千万马虎不得,不能“唯书唯上唯钱不唯实”啊!政策制定更是关“心”的大事,一定要上下齐心,才能政策落实。不要光看GDP好不好?把生态文明列入考核标准,可是首都雾霾怎么还这么严重呵!陈一文指出了中国最大的危险是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但其根源是在政治方面,在于决策中的GDP挂帅。政治工作“违道”,对不起老祖宗孙武。GDP挂帅还造成看病难、读书贵、中国足球腐败等一系列问题。
用孙子对“将”的五大要求看我们的干部政策,其存在问题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总结起来,《孙子兵法》虽然是古代政治纲领,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依然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江西社科院;【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