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研究中,学术界主要的看法是华夏民族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理由是民族意识特别强烈的“华”“夏”“华夏”“诸夏”“诸华”的称谓,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在《左传》等史书中频频出现。
人们用“华夏”“诸夏”“夏”“诸华”“华”等称谓来特意强调华夏族与其他族的区别以及华夏族的一体性时,不仅表明华夏民族已经形成,更主要的是表现出当时华夏民族所具有的民族意识上的自觉。在这种鲜明民族意识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华夏民族已属一个自觉民族;华夏民族间的强烈的文化一体性;以及当时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或部族交往中,也即在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来到中原时,所引起的华夏民族的人们对于本民族生存、发展、荣辱、安危等等方面的关切和维护。对于有这样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的华夏民族,笔者称之为“自觉民族”。
从民族发展史来看,在“自觉民族”之前,还有一个“自在民族”的阶段。民族形成的起始应该从“自在民族”阶段算起。所谓“自在民族”就是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存在,但民族意识还处于朦胧、潜在状态。夏、商时期的华夏民族就是这样的状态。到了西周时期,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礼仪制度、典章制度也更加完善,民族意识也开始显现,这才使得周人自称“我有夏”,以夏为正统。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名存实亡,礼仪征伐不出自天子,天下处于混乱状态,在本民族共居之地时常出现异族的人们,致使“华夷之辨”思想和危机意识凸显了出来,它进一步强调了华夏民族的一体性。当时作为自在民族的华夏民族,是既包括姒姓的夏后氏部族,也包括子姓的商部族、姬姓的周部族等王朝内的众多部族的民族共同体。它以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为基础,使分散的部族国家走向多元一统的民族国家。复合制国家机制促使以华夏文化为纽带、为血脉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夏、商、周三代复合制国家就是华夏民族的外壳和外在框架。
在秦汉至明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作为国家主体民族的汉民族是一个文化民族;处在形成过程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民族。秦汉时期的汉民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民族的基础上,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和部族而形成的,因而它已不是一个纯粹血缘的族共同体。秦汉以后,无论是因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还是因汉民族政权南移,都使得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融入汉民族之中,其中,一以贯之的汉民族特征就是汉文化(华夏文化)。从华夏民族,到汉民族,再到当前包括汉民族在内主要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文化民族。从这个意义来讲,文化始终是华夏民族、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血脉。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不能因为“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就认为中华民族是从近代才开始形成的。实际上,中国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在形成过程中。到了近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外敌的入侵,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中华民族”一词就是这种强烈的自觉意识的表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