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何新:关于女娲神话的真相
点击:  作者:何新    来源:何新博客  发布时间:2016-01-02 10:05:25

 

       1万年前华夏先民的远古地质变迁记忆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许慎《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

在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女娲是补天救世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化生万物的大地之母,人类之母,创世神、始母神和婚姻神。在汉代的神话中,女娲与伏羲是兄妹与夫妻,具有连体人首龙身以及近似鳄鱼、蜥蜴的形象。伏羲是太阳神,女娲是月亮神。女娲还是远古萨满教中一位法力无边的女巫。

 

 

关于女娲的神话中,最重要的是三个故事:

一是开天辟地,斩巨鳖以其龟壳为天(穹庐),以其四足支撑天地,建立支撑天地的四极(天柱)。

二是造世界和造人。女娲一日之中发生七十化变,创造了阴阳、星辰、山岳和动植物,最后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

三是补天。由于水火之神大战(或说水神共工对女娲挑战),导致天崩地裂,洪水滔天,而后天塌地陷。于是女娲熔炼五色彩石以补苍天。补到西北方石头不够用,留下天门在西北,于是天空倾斜,以北极为中心旋转。留下缺口在大地东南,于是江河水向东流。

女娲故事见于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和秦汉以来的《淮南子》、《史记》、《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等史料。

2 古地质学认为:地质时代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20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纪冰期一次亚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因此又称为冰后期。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由130米上升到60米位置,到距今6000年,海平面接近现今位置,其后仅有轻微的变化。全新世时,人类已进入现代人阶段。

也就是说,距今1——2万年的更新世末期,也是中国古陆经历剧烈地理变化的时期。在距今12千年以上的晚更新世时期,还属于地质结构上的低海面时期,海面要比今日海平面低130多米,以致黄海、东海北部大陆架出露,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列岛土地相连。哺乳动物和人类可以从陆地自由迁移到今日沿海的岛屿上去。

进入距今6——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初期,气候普遍转暖,中、高纬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大片陆地被海水淹没——这也就是史前大洪水传说的由来。

事实上,古地质学表明在更新世晚期以及全新世初期,中国大陆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洪水进退——海水浸润与后退。

值得注意的是,更新世以及全新世早期,也是中国大陆多火山活跃的时期。女娲炼石补天,实际就是火山喷发的神话意象。女娲火炼的五色石,就是流淌的火山熔岩的岩浆。

至于女娲以抟黄土作人的传说,则反映了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时代,华夏先民烧制黄土制作陶器时代的开始。

中国南方不少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华夏先人的早期陶器,年代都早在更新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是近年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为目前世界考古发现的最早陶器。据碳十四年代准确测定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距今约18——2万年。

3  女娲炼石的采石之山,据说就是横亘中原的太行山。太行山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皇母山,又名女娲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祷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说: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

 

 

古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5000——10000年以前的全新世早期,海进现象确实曾经浸泡过太行山周边:

对古海岸遗迹的科学研究,已表明距今7400年时,华北海岸线还位于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一线的太行山麓。此时的古人如果登上太行山向东俯瞰,应当是凭海临风、汪洋无边的景象。而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还在黄河刚刚东出三门峡的南太行与伏牛山之间。而随着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向东推进,文明的繁衍也向东扩展,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南安阳,出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遗址。距今约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曹孟德击败袁绍,扫平北方时,华北平原的天津至现今黄河三角洲的大片地区还在海中。

太行山东麓有名的井陉雪花山玄武岩(N2—Q1)、汤阴黑山头玄武岩(Q1—Q2)等及河北平原内部黄骅附近的小山和无棣附近的大山为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的产物。华北平原底部并发现有4层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夹层,说明在太行山的抬升和华北平原的下沉过程中,曾伴随有多次岩浆喷出活动。
因此,太行山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本身,还在于自两百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正是由于太行山的强烈抬升,才有了太行山以东盆地的不断沉陷,太行山东缘大断裂造成的这种地形上的一正一负,才使得西边不断地削山移土,东边不断地填海成陆。(引自范晓太行山文,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05 

【附录】有关传说资料

《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等典籍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其它古籍记载有差别。《论衡·谈天篇》、《史记·补三皇本纪》记为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用头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路史·太昊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劳),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r>《列子·汤问》: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黄帝》:庖牺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

《风俗通义·卷一》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礼记正义·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孔颖达疏引《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潜夫论》: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水经注》: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诗含神雾》: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娲,刘季兴也。

《抱朴子·释滞》 :女娲地出。

《春秋繁露》:雨不霁,祭女娲。

《路史·发挥一》罗苹注引《尹子·盘古篇》:共工触不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世遂有(女娲)炼石成霞,地势北高南下之说。;引《风俗通》: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归藏·启筮》: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上引:“……和合万国。

屈原《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曰: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何新:关于女娲神话的真相

    2016-01-02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