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周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和美好的目标
点击:  作者:周戟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2-08 11:16:20

 

 1.webp (3).jpg

 

  在此人类社会正处于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升级的“产前阵痛期”,中国的习近平主席发出了伟大的划时代的号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是和谐哲学;经济基础是知识经济;文化基础是中国的整体文化与西方的个体文化的互补融合;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的微观放活的相互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是建成智能社会。

 

  值此风诡云谲的21世纪,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升级的“产前阵痛期”。经济危机、地球环境危机、国际恐怖主义像三块乌云笼罩着整个地球村。如何共克时艰,迎接未来的智能时代?在此关键时刻,中国的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的划时代的号召。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本宏伟的“大书”,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要具备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意识形态的基础,还需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等。

 

  一、理论基础——和谐哲学

 

  和谐哲学是正在创建中的系统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和描绘系统的和谐状态及其发展。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定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为此想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理论基础就需要用和谐哲学来指导。

 

  学科的创建需要有基本概念的突破。创建和谐哲学需要突破的基本概念是信息概念。

 

  1.信息概念的突破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所构成。显然,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而信息则不守恒。信息可以无中生有地产生,可以无限地扩散、延续,可以畸变、失真,也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类社会之所以高于动物界,是由于人类有智慧,而智慧的本质就是信息的输入(感受)、储存(记忆)、分析、运作、输出。人类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图表、图形等各种社会信息。而所谓的知识、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管理经验、文艺创作等都是用社会信息来表达的。现代人们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管理经验、文艺创作等都称之为“知识产品”。可见所谓的知识产品,其本质就是不守恒的信息。

 

  当人们的智慧不断的提高,当知识产品越来越在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地位,我们说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由于信息在本质上就是不守恒的,因此以信息为本源的知识产品就可以共有共享。人们共有共享知识产品,就不必为争夺不可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而斗争。这就是为什么说进入了信息社会后,人类就具备了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条件。

 

  2.和谐哲学的基本规律

 

  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就要从宇宙大爆炸说起了。150亿年前,我们的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伊始宇宙间只有单一的一种东西,我们暂且称它为“宇宙之砖”。以后经过了150亿年的演化,发展成现在的高度统一,又是无限复杂的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这又是为什么?

 

  从宇宙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三条基本规律,它们是功能不守恒律、组合性爆炸律、层次递进律。

 

  (1)功能不守恒律

 

  这是形成我们的宇宙的最顶层的设计。它要求当宇宙之砖凝聚成物质时,产生新的功能(性能),这才有了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直到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功能不守恒律在起作用,那么我们的宇宙始终只能是混沌一片的宇宙之砖。所谓功能不守恒,通俗的说法就是1加1不等于2。

 

  (2)组合性爆炸律

 

  组合性爆炸律是说,当物质在凝聚过程中,由二个以上的基本子系统,就可以构成数量巨大的新系统。如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就可以组成92种原子;92种原子又能组成数量巨大的各种分子。正由于组合性爆炸规律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宇宙才会变得无限复杂。

 

  (3)层次递进律

 

  宇宙在演化过程中,从单一的宇宙之砖演化成无限复杂的大千世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按层次递进律逐步推进的。如宇宙之砖→原子→分子→细胞→动植物→人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以上三条基本规律是宇宙演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也就是和谐哲学的基本规律。

 

  3.社会系统的功效

 

  我们研究理论的目的,在于要解决现实问题。当前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社会系统的功效。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是一个高功效的社会。

 

  我们从和谐哲学的三条基本规律出发,研究了功能、结构、机制、联系、输入集、输出集、互补、个体、整体等一系列概念,以及结合这一百多年来社会发展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想要提高社会系统的功效,必须是微观放活与宏观调控相结合。而且需要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都要贯彻和实施微观放活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整个社会才具有高功效。

 

  二、经济基础——知识经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从本质上看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

 

  1.知识经济的本征特性

 

  知识经济是指知识产品(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管理经验、文艺创作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由于知识产品都是用社会信息来表达的,因此知识产品本质上就是信息。

 

  工农业产品都是物质产品,由于物质守恒,所以物质产品只能分享,不能共有共享。而知识产品本质上是信息,信息不守恒,可以无限扩散,因此知识产品可以共有共享。在工业时代,由于社会的分配不公,人们为争夺不可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使斗争不可避免;而进入信息时代后,当人们共有共享知识产品时,就能构成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生产力基础决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当社会生产力基础发生质变飞跃(从生产物质产品到生产信息产品)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相应的必然也会发生质变飞跃。

 

  在经济领域中,从工业时代发展到信息时代,由于生产力基础发生了质变,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危机等现象,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为此想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克服经济危机也就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

 

  2.经济全球化

 

  (1)工业时代的经济全球化

 

  工业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掠夺,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然后侵占殖民地的市场,高价倾销其商品。正因为物质产品的不可共有共享性,所以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是侵略和被侵略、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帝国主义欲侵占殖民地必须诉之武力,以镇压殖民地国家的反抗。当世界殖民地分割殆尽后,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殖民地不断爆发战争,直至世界大战。

 

  (2)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

 

  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则完全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它不是国家行为而是企业行为。它是由跨国公司发起的。作为跨国公司,之所以有能力发动经济全球化浪潮,因为他们不是靠武力的掠夺,他们靠的是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使掌握它的国家都可快速地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这样就出现了“多羸”的局面,即跨国公司得利;跨国公司的所属国(母国)得利;以及跨国公司的投资国(东道国)都能得利。为什么都能得利?归根结蒂在于知识产品是可以共有共享的。

 

  (3)中国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模式——一带一路

 

  世界经济从2008年开始,爆发了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低迷,债务高企,至使全球贸易形势严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阻。

这时,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经济全球化模式不同于西方国家提出的经济全球化的模式。西方国家的经济全球化模式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以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达到经济全球化的目的。当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时,经济全球化必然受阻。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模式是本着先帮助沿线国家打好基础,再发展贸易的思路设计的。打好基础包括“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国在扶贫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所谓“一带一路”就有着先修路的含义;然后是以帮助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推动他们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一带一路的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不仅对沿线的发达国家有利,而且更为受惠的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这样对缩小南北差距能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3.克服经济危机

 

  不同时代经济危机的性质是不同的,那么克服经济危机的理论当然也是不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时代的前期),克服经济危机的理论是萨伊定律,主张通过市场调节机制,以克服经济危机。

 

  克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其核心是“国家干预”。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缓解经济危机。

 

  但当前信息时代的金融危机,已完全不同于轻工业之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危机;也不同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发展和调整;而是由于新兴产业群的产业化大发展所引起的。这时依靠一个国家的“国家干预”也已力不从心,需要全球的合作了。

 

  由于知识生产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新兴产业的开发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以及知识产品的可共有共享性。所以为了克服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群的加速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知识产品的“可共有共享性”。因此我们提出,克服信息时代金融危机的核心理论是“全球共享理论”。共享全人类共同的知识产品。

 

  全球共享理论以促进知识产品的交换为核心,因为知识产品只有交换后,才能共有共享。为了促进知识产品的交换,以形成知识产品的市场机制,第一步要做到的是重要专利的国有化,由国家掌控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专利项目——国控专利;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做到国与国之间的专利互换。

 

  全球共享知识产品,除了对已取得成果的“专利”,采用国控专利互换的办法,共享知识产品外,对于尚未突破的关键技术,更可以采取协同攻关的办法。凡参加协同攻关的国家,当然都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全人类共享知识产品,可以说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力量。

 

  三、文化基础——互补融合

 

  社会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而精神文化的本质是观念的共识。中西方文化的观念的共识是有差异的,这差异的形成,要从源头说起。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渊源

 

  二千多年前,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建设精神文化时,西方文化关切自然哲学,而中华文化重视人文哲学。自然哲学与人文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因此,中西方文化在起步时就有“南辕北辙”的差异。这就像两条大河,在雪山顶上发源后,一条向西流,另一条则向东流,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逐渐地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国的整体文化(重视社会整体的功效)与西方的个体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化)。

 

  (1)君权与神权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侧重点不同,在形成制度文化时,中西方就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在封建社会,中华文化中各朝各代的帝王都掌握着实权(君权),他们的权威来自于孔孟之道的人文哲学。

 

  西方的君主由于缺乏系统的、有权威的人文哲学的理论为指导,他们选择了利用宗教的权威凝聚人心、统治人民,造成西方的制度文化是神权统治。在西方的神权统治中,观念的共识是宗教教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义是用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来统治人民的。

 

  宗教教义是僵化的、不能修改的。当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时,《圣经》的教义缓解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但宗教反对科学、压抑人性、压制自由,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文艺复兴造就西方的个体文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工业文明的萌芽。在工业文明的发展中,需要有商品、货币、劳动力流动的自由。这时,宗教的压抑人性、压制自由就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于是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为西方自下而上的工业革命和个体文化奠定了基础。

 

  这时,哥白尼发表了“日心说”。日心说动摇了神的宝座。宗教迫害科学家,是神权的垂死挣扎。宣传日心说的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上。

 

  (3)中国自上而下的工业革命构成整体文化

 

  这里,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对“日心说”无动于衷?原来,在古代中国,神权在制度文化中并未起绝对权威的作用。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观念形态,主要不是靠宗教,而是靠儒家文化。

 

  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是自下而上的,而中国的工业革命,是自上而下的。晚清的洋务运动是自上而下开展的;中国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四个现代化和其后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自上而下的,是在党中央的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总之,西方僵化而脆弱的神权统治,导致了文艺复兴和自下而上的工业革命;而中国弹性而稳固的君权统治,发展为自上而下的工业革命。这就是当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2.中西方文化的互补

 

  南辕北辙的中西方文化,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以重工业为支柱的工业时代的后期,以及信息时代时,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它们便开始互补和融合,两条“大河”有了汇合的趋势。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不同的工业革命的途径所产生的结果,表现在当前文化上最主要的差异,就是个体文化和整体文化的区别。个体文化强调“自由化”,也就是“微观放活”,重视个体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整体文化重视“集体化”,也就是强化“宏观调控”,以增强整体的功效。个体文化和整体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是由中西方各自的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各有其优缺点,集体化和自由化,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活,是互补的,两者不能偏废。当前中国的整体文化与西方的个体文化正处在互补、融合的过程中。

 

  四、政治基础——相互学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相互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学习了资本主义的微观放活。

 

  1.资本主义学习宏观调控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相互学习,是由资本主义世界首先起动的。

 

  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长处,克服自身发展的困难,曾聚集在美国费城召开过一次震撼全球的“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并发表《资本家宣言》。宣言提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卞洪登《资本运营方略》,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资本主义世界能成为“发达国家”、“福利国家”,是由于他们自觉地向社会主义学习,首先完成了微观放活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社会机制。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之所以没有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武装斗争,因为是走了一条和平改良的道路。他们之所以能走和平改良的道路,正是由于已经有了社会主义阵营作样板的条件下,他们学习了社会主义的缘故。资本主义学习社会主义后,建成了福利国家,他们自称为“新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学习微观放活

 

  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理论从文化和经济的层面上看,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整体化)的同时,吸收了西方个体文化(自由化)的优势。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强化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微观放活,提出并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完成了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活的相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迅速地发展为世界第二位的工业大国,导致国际上开始研究“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里所谓的“新资本主义”,是野蛮资本主义吸取了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后形成的新模式;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由僵化的社会主义,学习了资本主义的微观放活后,建成的新模式。这两种新模式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学习后产生的能和谐相处的社会模式。这也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基础。

 

  五、美好目标——智能社会

 

  当前正在掀起的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发展方向就是要构建智能社会。当新一代信息产业、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群大发展后,智能社会将会出现四大特征: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民众从事知识生产、建成美丽地球、实现和谐世界。

 

  1.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有自然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当新兴产业群大发展后,就会有免费的用不完的自然资源、免费的各种高新技术和免费的劳动力供应。

 

  大自然一直免费供应着各种自然资源,包括能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有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如太阳能、海水等)之分,而且潜在资源是大量的、用不完的。虽然现实资源是有限的,但新兴产业可以使潜在资源转化成现实资源,如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等。那么我们就会有免费的、用不完的自然资源。

 

  科学技术其本质是信息,由于信息可以无限扩散,因此高新技术本质上是可以共有共享的。当高新技术过了专利保护期后,人们就可以免费地共有共享各种高新技术。

 

  机器人是不领工资的劳动力,只是购买机器人需要一次性投资。当机器人产业大发展,机器人大降价,这时,人类就有了大量的不领工资的劳动力了。

 

  当我们有了免费的用不完的自然资源、免费的高新技术、免费的机器人劳动力时,社会物质产品必然就会极大丰富。

 

  2.民众从事知识生产

 

  机器人来了,可以使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但是机器人抢夺了我们的“饭碗”,我们又能干什么呢?

 

  要知道机器人当前只能取代体力劳动者的工作。人们从事体力劳动,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人的强项不是体能体力,而是智慧。青年们争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想考大学,就是都愿意当脑力劳动者。为此,机器人来了,他们把人们从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上解放了出来,正是人类从以体力劳动为主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被机器人解放的人力劳动力都从事脑力劳动,有这么多的脑力劳动的工作岗位吗?当然有!脑力劳动的知识生产的工作岗位是无限的。因为科学技术是发散的,在知识生产的领域中,越是深入研究,需要研究的课题就越多。在学科发展中;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开发中;在建设美丽地球的大工程中;在解开诸多宇宙之谜、自然之谜、生命起源之谜、外星人之谜等无限的待解之谜中;在文化艺术的创作领域中;以及在提高民生的领域中,都有着无数的知识生产的工作岗位。因此,在知识生产的领域中,人们永远不会失业。

 

  当前社会失业率飙升、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正是人类社会劳动力将从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前奏和契机。现在迫切需要创造的社会机制就是如何使失业者进入知识生产领域。

 

  3.建成美丽地球

 

  建设美丽地球需要消除环境污染、绿化沙漠、保护生态平衡、地球资源的无限化、缓解自然灾害、兴建新型城市、开发海洋和迈向太空等。当新兴产业群发展到鼎盛时期,以上这些任务估计大都可以完成。只是对于缓解自然灾害方面,也许对于控制风灾和地震灾害还无能为力。至于迈向太空,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建设美丽地球的范畴,因为人类想要大规模地进入太空,还有待于太空电梯的研发成功以及需要研制出大量的智能太空机器人,为人类进入太空鸣路开道,当开路先锋。

 

  4.实现和谐世界

 

  在21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基础——新兴产业的大发展,人类将建成一个和谐的命运共同体。它将是实现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天人和谐的理想社会——智能社会。

 

  (1)经济和谐

 

  当新兴产业大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机器人产业的大发展后,将把人力劳动力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时,民众大都会从事知识生产。在知识生产领域,人们共有共享知识产品,就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了。

 

  全球经济通过一带一路可发展到多带多路,将从经济全球化向全球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这样便可实现全球的经济和谐。

 

  (2)政治和谐

 

  由于西方国家正在学习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而中国则通过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学习资本主义的“微观放活”。这样东西方实质上都在走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活相结合的道路。虽然由于各自的基础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冠以不同的称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资本主义等),但“条条道路通罗马”,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设理想社会。为此,东西方国家,通过相互学习便能达成政治和谐。

 

  (3)文化和谐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东方是以宏观调控为主的整体文化;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后,建立的是以自由化为基础的个体文化。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需要个体文化与整体文化相结合,才有高功效。这时,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反而构成了相互学习和互补的条件。当前东西方文化正在互补融合的过程之中,这就是全球向文化和谐发展的有利条件。

 

  文化的高层次是理想信仰。当前全球正处于从物质信仰(金钱拜物教)向理想信仰发展的起步阶段。东西方的社会精英们都已经发现了物质信仰的弊端和不可行,但想要人类社会建立共同的理想信仰,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有长期的宣传和教育的过程。

 

  (4)天人和谐

 

  天人和谐是通过“人定胜天”来达成的。因为大自然虽然是无限的,但人类的智慧也是无限的,而且人类智慧的无限优于大自然的无限。这是由于人类的智慧有目的和目标,人们一刻也不忘要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而大自然却没有目的,它并没有消灭人类的意图。

 

  “人定胜天”是通过人类用智慧发现自然规律和发明高新技术,然后用各种新兴产业来达成控制自然的目的。人们用科学技术为工具,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是控制地球,然后再向太阳系和更广阔的宇宙空间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和谐哲学初探》周戟,学林出版社 2010年

  《迎接智能时代》褚君浩周戟,上海交大出版社 2016年

  《和谐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周戟,有待出版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

  网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