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何远展:我国一半省份无群众诉求网络平台亟待重视
点击:  作者:何远展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12-17 10:59:41

 

 1.jpg

 

  【提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民意的推动下,我国已有14个省份陆续建立了以省为主导,直通地市县的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为群众反映诉求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网络主渠道,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长期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全国至今还有一半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首都北京)没有建立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导致“网上诉求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群众关心的大量热点难点问题滞留于网络主渠道以外的民间论坛,在那里被延误、放大甚至恶意炒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反华势力的网络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迫切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抓紧解决。

  为适应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建议:由中央宣传部牵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配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落实,结合“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启动 “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建设工程”,推广以辽宁“民心网”、湖南“百姓呼声”等为代表的先进经验,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的全覆盖。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已达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13.7亿人)近一半,成为全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按照“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方案,到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11亿人,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城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反映诉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与我国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不相适应的是,目前,全国还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首都北京)尚未建立统一的群众诉求网络平台,“网上诉求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一、我国建立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的基本情况

 

  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在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民意的推动下,我国已有11个省(湖南、辽宁、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广东、四川、甘肃、青海、江西)、1个自治区(新疆)、2个直辖市(天津、重庆)先后建立了以省为主导,直通地市县(在自治区直通到州地市县,在直辖市直通到区县,以下不再赘述)的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占省级行政区总数(31个,不含港澳台)的45%。具体情况见附表。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在建立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其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省级主导,部门参与,上下联动,分类处理”。

 

  一是由省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依托省级党网(省级党委、政府新闻网站)创办专门网站或者专栏,建立统一的群众诉求网络平台。


  二是在横向上,党政各个部门均在平台上亮相,公开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以及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职务,以便群众反映诉求。


  三是在纵向上,自上而下,互联互通,不留死角,形成覆盖省级行政区域内所有地市县的诉求反映渠道。


  四是对群众诉求,一般按其内容分为“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建言献策”三大类,建立留言审核发布、跟帖评论、认领办理、限期回复、跟踪督办、热点报道、简报汇总、内参反馈、考核评比等制度,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以群众诉求为中心,建立以省为主导,直通地市县的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实现上下联动、信息共享,较好地解决了及时、有效地回应群众诉求的问题。实践表明,由地方或者部门通过各自的官方网站,“点对点”回应群众诉求,容易形成入口多而分散、处理过程透明度低的“信息孤岛”。很多群众常常不知道相关诉求应向哪个部门提出,或者在提出诉求后,常常遭遇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甚至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相比之下,采取“一站式”办公的办法,在统一的网上平台晒诉求,由有关单位认领办理或者网站转交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而且,网上晒诉求,可以把上级督查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社会关注度高、办理流程透明度高,形成较大的压力,促使办理单位加快解决诉求的进度,达到“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路”的效果。

 

  在已建省级平台中,以辽宁省的“民心网” 和湖南省的“百姓呼声”最为典型。

“民心网”是辽宁省政府于2004年创办的。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底,“民心网”的回复率达99%以上,共为群众解决诉求约40万件,追回拖欠工资等18.8亿元,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查处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3000多人,取得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李克强总理在任辽宁省委书记(2004—2007年)期间,曾就该网工作6次做出批示,予以肯定。到国务院工作后,李克强总理仍然一直关注着“民心网”的发展。2013年5月14日,他在批示中指出:“民心网搭建起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协助解决了大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信息化时代,各级政府都应当与时俱进,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知民情、解民忧、惠民生。”

 

  “百姓呼声”是湖南省“红网”(省级党网)于2001年创办的全国首个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曾荣获2008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百姓呼声”最大的特色是,坚持原汁原味地反映群众诉求,不怕揭短亮丑。打开网页,天天都能见到群众“辣味”十足的批评。该专栏的回复率达99%以上,获得省地市县各级、各部门领导大量批示,平均每周解决群众诉求约300件,累计解决诉求约23万件,在湖南省和全国的知名度很高。

 

  虽然我国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发展缓慢

 

  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统一规划,长期以来,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一直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增长缓慢。在1994—2015年的21年时间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的省级平台,平均每年新增不到1个(0.67个)。如果任其自然发展,照此速度计算,我国31个省区实现省级平台的全覆盖,至少还需25年。

 

  (二)群众“网上诉求难”的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一半多的省份尚未建立使群众能够方便、快捷地反映诉求的网络平台,群众“网上诉求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量诉求滞留于网络主渠道以外的论坛,得不到及时回应。不少群众在当地求助无门或者求助后久拖不决,只好在一些民间的网络论坛留言发帖。据统计,著名的民间论坛——“天涯社区”的“百姓声音”板块,自2009年6月创办以来,全国各地群众在该板块发布的求助、投诉、举报等的帖子就达126万多个,平均每年21万个,其中很多属于对违纪违法案件的实名举报。由于群众关心的大量热点难点问题汇集于网络主渠道以外的论坛,被延误、放大甚至恶意炒作,不仅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也给反华势力的网络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是大量诉求集中于全国性平台,导致其不堪重负。2006年,“人民网”创办了首个覆盖所有省地市县的全国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地方领导留言板”。因很多省份缺乏当地的平台,不少群众便采取迂回的办法,通过在该“留言板”发帖,向本地领导反映诉求。然而,由于省级平台这一承上启下的环节缺位等原因,多数省份对群众留言的回复率偏低。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底,在“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群众反映诉求的帖子累计66万多个,各省份平均回复率仅为37%。其中,7个省份的回复率低于10%,北京市最低,仅为0.3%(留言9181个,回复28个)。

 

  (三)有的已建平台发挥作用差

 

  有的已建省级平台,由于存在较大的设计缺陷,不是让群众唱主角,而是让领导干部唱主角,官气较重,导致名不符实,形存实亡。例如,山西省于2005年开通的“山西省委社情民意网上通道”,虽然创办时间较早,但是,打开网页后,几乎满眼都是领导干部的照片,却难以看到群众的诉求及回复。目前,该平台虽有所改进,但是影响力仍然较弱。

 

  二、建立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的重要意义

 

  在全国普遍建立统一的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为群众反映诉求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主渠道,是党和政府在信息化时代实践群众路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具体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构建治理懒政怠政的倒逼机制

 

  古语云:“为政,通下情为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行政层级多,下情上传费时费力,且层层过滤,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以省为主导,建立直通地市县的统一的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强的优势,打破时空限制,消除“信息孤岛”,形成方便、快捷的社情民意反映网络主渠道,让群众的冷暖疾苦原汁原味、第一时间在网上晒出来,有利于帮助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及时发现和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改革的切入点,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同时也是工作落实督查平台。在当前懒政怠政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建立群众诉求网络平台,有利于构建治理懒政怠政的倒逼机制,促进党员干部廉洁勤政,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少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

 

  (二)有利于提高党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依托省级党网,自建或者共建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可以把创新网上意识形态建设、新闻宣传与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党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建立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可以使群众在网上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使网上民意更多地汇聚到这一主渠道来。通过有关部门直接、及时的回应,有利于防止群众关心的大量热点难点问题在主渠道以外的论坛被延误、放大甚至恶意炒作,导致矛盾激化。通过寓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于为民办实事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使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抵御反华势力的网络渗透。

 

  (三)有利于加大地方反腐力度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目前,我国的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地方长期积累的腐败存量较大,“苍蝇扑面”的现象严重损害着党的执政基础。加快建立以省为主导,直通地市县的群众诉求网络平台,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网络的作用,为治理“四风”和反腐提供线索,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献计献策,使其成为与中纪委官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网络反腐的一大新利器。

 

  三、有关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由中央宣传部牵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配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落实,结合“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启动“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建设工程”,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的全覆盖。

 

  在具体操作上,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总结推广已建平台的先进经验

 

  建议对已有的14个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和“人民网”主办的首个全国性平台——“地方领导留言板”,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同时,明确已建平台提升水平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一次全国性的 “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

 

  2、加强统筹规划

 

  建议在充分征求各省份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建设规划”,按照各省份的管理、技术等条件,确定17个未建省份分批建设的时间,并提出14个已建省份提升水平的基本要求。应当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对“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建设工程”给予财政支持,并向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同时,可以组织已建平台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口支援新的省级平台的创建工作。要进一步发挥“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作为全国性平台的龙头作用,使其与各省级平台分级负责、互联互通,逐步实现诉求的合理分流。

 

  3、防止敏感问题被恶意炒作

 

  随着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建设的加快,要注意防止群众反映的一些敏感问题被恶意炒作,甚至被反华势力利用。在这方面,已有的一个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建立“敏感问题内参反馈制度”,即:对群众留言发帖涉及敏感问题包括腐败案件、群体性事件等,不宜过早公开的,可暂时不予发布,先走后台处理程序,即通过网站的内参,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及时告知留言人。待条件成熟时,再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开。

 

  附表:

已建省级群众诉求网络平台基本情况

 

省 份

群众诉求网络平台

开 通 时 间

主办单位

湖 南

百姓呼声

2001年

红 网

辽 宁

民 心 网

2004年

辽宁省政府

河南

焦点民声

2004年

大河网

山西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网上通道

2005年

黄河新闻网

新疆

百姓民声

2009年

亚心网

陕西

民生热线

2009年

西部网

天津

政民零距离

2009年

市政府办公厅

河北

阳光理政

2010年

河北新闻网

广东

网络问政平台

2011年

南方网

重庆

广东省网络问政平台

2011年

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

四川

问政四川

2012年

四川日报网

甘肃

问政甘肃

2014年

中国甘肃网

青海

政民零距离

2015年

青海新闻网

江西

问政江西

2015年

中国江西网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在研究院所属的社会转型与治理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