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2016年12月10日上午9时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
1,重走集体化道路,两年发生了巨大变化
“塘约村是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一个山村,2014年夏季一场洪水让这个省级二类贫困村雪上加霜。穷则思变,在上级党委支持下,村支部发动群众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全体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进而做到“七权同确”,极大地巩固了集体所有制,全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走集体化道路,短短两年时间,跃入小康村行列,变化和成效令人惊叹。”
穷则思变,物极必反,塘约村重走集体化道路,两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的两个重要原因是,一是集体化道路,二是塘约村党支部的领导,用塘约村支部书记左文学的话说:“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面貌就会大改变”,首先是集体化道路的正确,第二是党支部班子领导的正确和坚强,第三是党支部队伍和塘约村共同富裕繁荣村民队伍,第四是“用好政策”。
这个“用好政策”里有个策略,本来,土地是集体所有,重归集体所有就是最简单的物归原主,策略上不能不“适应政策”,非要拐着弯说成是“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虽然逻辑不通,但策略效果很好,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赞同。
2,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
“从塘约农民的实践中看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取得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但它只能是共同富裕的最伟大的制度性财富。这个巨大财富在绝大多数农村被破坏了,而在塘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重走集体化道路的共同富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很通俗的好坏社会的区别
“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
资本主义有富豪绝不是好社会,因为少数富豪的富裕是建立在绝大多数贫穷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是好社会,是共同富裕,当然是既没有富豪,也就没有穷人了。
以此来区别好坏社会,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就是好社会;复辟资本主义,少数人“先富”就绝不是好社会。
4,坚强的村党支部就是领导穷人闹翻身,举全村之力脱贫,岂能允许极个别“先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这才是最大的政绩。”
5,共产党打土豪,共富裕,岂能再造富翁?
“共产党不是造富翁的,是要解决帮助穷人使他富起来,要关心的是穷人。”
6,塘约就是复兴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复兴是把曾经优秀的、丢失掉的找回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继承光荣传统。”
7,塘约运用“脱贫”政策实现脱贫的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两条
“脱贫的背后根本原因就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发挥。”
8,共同富裕的“崭新的格局”调动了绝大多数的积极性
“崭新的格局使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青壮年返回家乡重建家园,开车的都回来了,一组织200多个驾驶员成立一个运输公司,做木匠的、做泥水的、搞油漆的、搞装修的这些回去了,组织一下800人,还有流水线上打工的妇女回去,350人,一个村庄的产业结构调整了,如果没有组织起来,不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怎么进行这样的调整。”
9,最积极最踊跃的先进力量是“债民”
“因贫困欠着债的,他们塘约村有一个说法叫“债民”,债民在他们村有30%,一说成立合作社,这30%的债民是报名最踊跃的,越穷的人越报名参加,越拥护,觉得合作社是他的靠山。”
10,集体化道路得人心,把邻村村民吸引过来
“现在塘约村发展以后,大屯村的农民相约把他们的土地流转到塘约,像投奔粮商一样,就投奔到这个地方来”
11,以往的扶贫实质上“帮富不扶贫”
“以往的扶贫通常会考虑扶贫资金投下去要见效益,那就要有项目,什么人能做项目,就是能人,能人联合比较有本事、有资金的人,这叫强强联合,经过几轮强强联合以后,圈里没有人联合的就更穷了,这种做法是帮富还是扶贫?”
12,当前三农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两条,离开集体化和农村党支部领导就没有农村脱贫的出路
“最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是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二是加强党支部在农村当中的领导作用。包括上级党委的支持,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二者的统一就是当今迫切需要的。”
13,塘约的榜样的意义就在于贫困地区通过集体化走向共同富裕,因此可以普遍学习的榜样
“就塘约本身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做法,我并不感到新鲜,我也见了很多全国的典型,包括我自己写过的,有一点我特别震撼、震动、思考,是因为贵州这个地方。跟我苏州的家乡、华西村的家乡完全是不同的,我也没想到在贵州那么一个贫困的地方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觉得非常赞同。”
14,王宏甲写出“塘约的道路”的报告文学是今天少有的文化精品就在于是真正为工农写作
“王宏甲作为一个优秀的老报告文学作家,我们的年龄都不小了,我们依然还脚踏着自己充满感情的脚步去走到偏僻的山村书写着贫困人民的变化,这种精神我认为作为作家,作为艺术家,我们也应该给予致敬”
15,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是没有了”,塘约党支部建设“牢牢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现在的农村基层建设在很多地方已经是没有了,已经是失去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基本的基础,而在塘约这个地方,是牢牢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而且给了我们人民以希望,这样的典型是在全国很多基层当中要推广和宣传的,这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16,对“全国各地每一个贫困地区那些脱贫”的质疑和对“塘约道路”真正脱贫的坚信和敬佩
“全国各地每一个贫困地区那些脱贫的人民是不是真正脱贫了呢?这实质上也是要打很多问号的,塘约给我们看到的是扎扎实实的,是可以十年、二十年甚至于几代人彻底改变贫困的景象和基础,这是了不得的,这是叫真正的脱贫。”
17,安顺市周书记和塘约左文学书记在重走集体化道路上的责任和使命令人敬佩
“周书记、左文学他们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赤忱之心和崇高的信念完成了他们应该完成的这种责任和使命。”
18,王宏甲的报告文学塑造了一个走集体化道路的群英像
“塑造了左文学这样的人物,为了大家的利益可以不要工资等等,个性是非常鲜明的,他把大家组织起来,调整产业结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人他继承了父辈为乡亲服务的精神,用自己独特的智慧,用自己的初心、韧劲,走在改变乡村路和面貌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他一直在奔忙、一直在奉献。从他的描写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订立的乡约,执行的政策,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深深的了解他周围的这些农民。”
19,农村“新的道路”在哪里?
“自从小康村承包到户之后出现一个新的面貌,但是这之后呢,我们是否都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新的道路,我看并没有寻找得到。我们很多地方虽然造就了很多富豪,造就了很多大的企业、私人企业,但是我们的贫困面貌,很多贫困地区的面貌不但没有富裕起来,反而更加的贫困。”
小岗村包产到户之后究竟如何呢?有目共睹的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农村的长期停滞造成严重的三农问题。“新的道路”至今没有找到!很多贫困地区的面貌不但没有富裕起来,反而更加的贫困!
20,不少地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少地方的变化是依靠权力,哪个领导重视,领导去视察了,带去了很多的资金,带去了很多的钱财所以改变了。有一些地方靠政策,给了一个特殊的政策,面貌改变了。还有一些地方资本注入了,土豪来了,土豪把老百姓的地都买走了,老百姓和土地没关系了,所以改变了。”
21,只有重走集体化道路才是中国农业的唯一出路
“但是跟刚才我说的这一切相比,塘约不是这样的,塘约是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大家抱团取暖、抱团发展的道路,他们能够发展和能够改变的动力是内生动力,是鸡蛋变成了小鸡,而不是人工受精产生的,塘约的道路确实是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值得我们很好的推广和学习。”
22,“走合作化的道路”——只有集体化道路才能够救农村,救农业,救农民!
“2014年水灾来了,把塘约村冲得一干二净,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怎么办,要寻找一条道路,这时候周建琨书记跟左文学同志讲可以走合作化的道路,这时候左文学在周书记走的时候大哭一场,给我了一个希望和一条新路,从此就踏踏实实、不计报酬、不计利益带着村民干事”
23,农民穷则思变,在不能再穷的时候找到了自己救自己的道路
“他们确实是穷则思变,不能再穷的时候找到了道路、方式、方法,他们的方式方法就是依靠党的领导,发动群众,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24,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必然越走越宽
“《塘约道路》在毕节、在安顺、在塘约刚刚开始。我想,这样一条道路是越走越宽,从走到全国很多边远的山村和穷困的地方去,甚至于走到城市来”
25,农村的“993861”部队如何“小康”?
“这些留守乡村的群体叫做“993861”部队,99是老人,38是妇女,61是儿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小康社会就永远只是目标,人民的幸福感就难以实现。”
26,代表穷人领导穷人翻身才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宗旨和目标”
“以左文学为班长的塘约村的党支部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言行生动而具体的阐释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什么是党的宗旨和目标,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根本就是一体的。”
27,私有化解决不了“公的部分如何归属”问题,只有集体所有才是公有土地等公有生产资料的唯一正确的归属
“塘约是非常好的解决了对于公的部分如何归属?如何分享?如何占有?这是第二个问题,在塘约的探索里面是非常值得总结的,如果不解决公的问题,或者公的部分被少数人占有,或者以私的名义占有公,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我们的城市地区,在农村地区这个问题也非常严重。”
28,离开农业集体化,基层农村党支部建设“事实上现在是处于无解的状态”,南街村华西村周村刘庄塘约等的集体化道路是基层农村党支部建设问题能够圆满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
“整个包产到户改革以后,尤其是随着人口的流动以后,党支部如何在村庄去治理我们整个最基层的社会,事实上现在是处于无解的状态。”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张文茂:塘约道路的几点启示——一场决定亿万农民命运的新的伟大变革和斗争正在展开
2017-10-22“塘约道路是中国农村的一条希望之路” ——对话山西省代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何平
2017-09-23智广俊:塘约道路的性质和其推广的意义——回答秦永利对我文章的质疑
2017-09-20•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