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屠呦呦的青蒿素,专利却一错再错
点击:  作者:华冰    来源:华冰博客  发布时间:2015-10-07 09:07:01

 

1.jpg

  

今天下午530分,屠呦呦实现了我国科学获诺贝尔奖的突破,获得医学奖,因为她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该疗法的根本在于,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在国人充分享受这份荣耀的同时,作为专利从业者,看到的却是国人在此项巨大成就背后,一错再错的专利故事。

 

分析这个案例,是为了以史为鉴,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在我国的科研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错误一:丧失原始专利申请权

 

青蒿素的研发接近成果期的时候,我国的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77年在《科学通报》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85月,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义,发表了青蒿素结晶立体绝对构型的论文;1979年,第二篇青蒿素化学结构的论文,以北京中药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署名发表于《化学学报》。此后数年内,中国的相关人员陆续在国际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公布了青蒿素的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授权的基本前提是“新的”,即在申请专利前,没有在其他途径公开过。因此,在发表了那么多文章后,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抗疟药物青蒿素也因此失去了国际专利权保护的机会。

 

分析: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1985年才建立起来的。在那个没有专利保护概念,也根本不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年代里,研发不可能想得这么全面。

 

当时曾经误传别的国家也在研究类似技术,一旦熟悉知识产权规则的人研究出来了这些成果,并将其申请成国际专利,中国的研究将一钱不值。所以将技术公开,使其变为公知公用技术,反而变成了“不幸中的大幸”。

 

启示:研发项目不仅仅是研发人员埋头苦干的事情。知识产权人员一定要在前期就积极主动介入,让研发过程和专利创造过程有机的结合。论文的发表也要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应该有系统的规划安排。有时候将技术公开,也不失是为一种策略。但显然,青蒿素的技术不是策略性公开。

 

错误二:与诺华的合作丧失技术优势

 

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后者负责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前者则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

 

这一协议,帮助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多个国家获得专利,但与此同时,也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诺华坐享其成。

 

诺华经过多年的经营,通过购买研发等等一系列方式,在复方青蒿素专利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专利壁垒。中国企业发展海外市场,反而处处受制于诺华。

 

分析: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次我们是持有专利的一方,有所进步。然而国际专利申请和产品认证要大量的资金和管理国际事务经验,当时我国药业跟国际的联系比较少,适应国际游戏规则方面甚至不如印度,企业运作的能力也不够。于是才会采取了和诺华合作的方式。

 

短期效果其实很好,我们快速进入了国际市场。但是长期来看,由于没有处理好合作过程中的专利问题。但诺华却有完整的专利战略思路,围绕衍生技术和技术申请自有专利,再通过合作中的一些契机从我方手中购得了某些关键专利。逐步从一个专利的被许可者,变成了一个专利壁垒的持有者。造成了现在中国青蒿素市场处处受制于诺华的局面。

 

启示:长期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约定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知识产权纠纷都是由于技术合作导致的。知识产权属于长期利益的范畴,而很多企业在合作时,对于保护长期利益的警觉性不足,其实关注知识产权条款,就是在关注长期利益。

 

专利不是静止的,技术会衍生、可改进,这些变化都会衍生新的专利。专利也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多个专利组合起来,发挥的效力是单件专利不能比拟的。不能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来看专利。

 

错误三:华立与健桥专利纠纷,丢了国际市场

 

华立药业和重庆健桥医药开发有限公司,围绕青蒿素复方制剂品牌“科泰复”,打起了长达近4年国内专利权官司。其间甚至提出了1元索赔。这种拉锯战的结果,是导致两败俱伤,印度的制药企业反而渔翁得利。多年积累下来的、来之不易的技术优势却没能形成市场优势,白白失去了市场。

 

分析:青蒿素的药品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WHO还是各种采购基金,对于知识产权都非常重视,如果得知该产品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争议,势必会影响到其在国际市场的前途。中国的两家企业,就是没有搞清楚国际规则,也没有明确的、全局的专利战略眼光,所有注意力都只在眼前的对手身上。结果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启示:专利维权诉讼仅仅是专利战略中的一个环节,要实现的意义也许不仅仅是庭上的胜负和一点点赔偿。苹果三星的美国诉讼,虽然在外人看来热闹非凡,但其实诉讼地点、诉讼专利、诉讼结果这些诸多因素的选择都有其深远考虑的。重视专利,是指要对专利规则融会贯通,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专利属于相对长效和全局化的利益保障,最终是要为专利持有者的长期利益服务的。

 

其实,青蒿素遭遇的一系列专利问题,历史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但错失的,却是几十亿美元的专利市场。专利制度存在的初衷,在于鼓励原创技术的发明者,通过专有的权利获取经济回报,促进进一步创新。因此,专利的最终目的在于“利”!屠呦呦的青蒿素,如果有效利用专利制度,可以给国家及她个人带来巨额财富,可惜事实却不尽人意。亡羊补牢,尤未为晚。如今,我国专利制度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希望在后续的创新技术保护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屠呦呦的青蒿素,专利却一错再错

    2015-10-07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