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并多次论述全面教育问题。他认为,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要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前,我们要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全面教育思想,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更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以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毛泽东全面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全面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
这是毛泽东全面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出,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指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首先要面向广大的工人、农民和士兵及大批工作干部,对于旧文化工作者和旧教育工作者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观点、新方法,为人民服务。他说:“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建国初期,毛泽东把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当作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他的倡导之下,党和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解放初期我国的文盲人口达到80%,所以,当时的教育属普及教育范畴,不仅针对青少年学生, 还包括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及对旧教育的改革运动。
毛泽东认为,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人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他特别重视农民教育问题,指出要组织和支持农民学文化,并亲自为农民学文化制定学习方案和目标。他很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指出少数民族地区要搞建设,就要培养自己的干部和科学家。他指出在教育上对资本家子女要一视同仁,“至于入学、助学金、入团和戴红领巾这些问题,要一视同仁,只看条件如何,不要看家庭出身。” 对于干部子弟,毛泽东认为不能搞特权,主张废除当时存在的干部子弟学校,指出干部子弟应与人民子弟合一,即与人民子弟享受同等教育待遇。
毛泽东关于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这对于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对于广泛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这一思想贯穿于毛泽东的一生,集中体现在建国后他亲自制定的教育方针上。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已意识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及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他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就因既有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德,又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再加上勇猛的体格锻炼和强健的身体素质,成为德、智、体俱佳的优秀人才,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颂扬。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仍然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的根本原则,如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无产阶级教育方针、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为各革命根据地制定的教育方针,无不贯穿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管辖的各级各类学校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们不仅学习文化课、思想政治课,还开设一定比例的体育课与军事训练课。建国以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和党与国家工作中心的转变,毛泽东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适时地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教育规律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7年,他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他在一次讲话中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50年代,毛泽东针对我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如何处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问题,发出了“又红又专”的号召。所谓“红”是指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专,指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红又专”体现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毛泽东指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政治家要懂些业务,懂得太多有困难,懂得太少也不行,一定要懂得一些。不懂得实际的是假红,是空头政治家。” “又红又专”的提法是毛泽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人群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一种特殊表述。
在毛泽东看来,德、智、体三者或德、智、体三育对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人的身体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握着人们从事活动的方向,人的智力素质则构成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阶梯与基础。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政治背景,毛泽东对德育、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重视。他认为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思想道德的核心。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生产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马克思曾在《资本论》里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毛泽东直接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把“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针之一。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而,教育必然面向广大劳动者,并要求做到最大限度地为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服务。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劳动者”,而且是培养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劳动者”。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其中,毛泽东认为人们的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那么,如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及如何转变自己的世界观呢?对于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而言,那就是要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接受活生生的再教育,这样就可以做到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逐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本质区别。
毛泽东多次强调教育离不开劳动,不但学生,而且教师都应经常接受劳动锻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全面教育。毛泽东说:“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接在一起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这就是说,体力劳动对身体发育有利,在劳动中学生易于体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对体育和德育都是有益的。
毛泽东全面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倡导的素质教育与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能为我们当今的教育改革与教育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值得研究与重视。
(一) 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全面教育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上不清楚,就会导致实践上的偏差。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素质教育。众所周知,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在运用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偏差,并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认识上的不到位是重要原因之一。譬如,人们对德智体三者及其关系的认识、对生产劳动的认识就曾流于简单与偏颇,文革期间的教育极端重政治轻智育,“应试”教育极端重考试等现象是其具体表现。可以说,素质教育正是毛泽东全面教育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对素质教育我们同样有一个正确认识与理解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负担太重会防碍全面教育。1957年毛泽东在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课程要减少,分量要减轻,减少门类,为的是全面发展。”在他看来,决不是课程越多越齐,学生就越能全面发展,实际上课程都是传授知识的课程,属于智育的范围,课程越多,教育变成了片面的智育,而不再是德智体全面教育。在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氛围下,有多少青少年为了过重的课业负担累弯了腰(脊椎弯曲)、累坏了眼(近视)、心情整日如箭在弦(焦虑),也有人因不堪重负而厌学、恐学、弃学,甚至自杀,还有心理扭曲至杀人索命者。学生负担太重显然会防碍全面教育,而只有全面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赋予少年儿童一个自由而快乐的童年。
实际上,我国中小学的减负工作由来已久,课业负担的十字架为什么屡卸不下?甚至出现愈减愈烈、明减暗增的现象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当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去思考。首先,加快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对中小学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起直接导向作用。目前,在我国取消高考制度是不现实的,那将造成更大的混乱。但对于“考什么”和“如何考”的问题则大有文章可做,应以全面育人的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高考的行动指南。第二,加快教育立交桥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一次性教育”与挤“独木桥”式的教育已远离时代的需要,应协调发展各种教育,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关键在于彼此衔接、协调发展。教育立交桥也是终身教育制度的桥梁,没有教育立交桥,终身教育制度必将流于空谈。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具有专家型和创新型特点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第四,采取措施、诉诸制度,使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上移。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课业负担太重,必然违背其成长规律。相反,我国大学生虽已具备相当的身心承受能力,课业负担却相对较轻。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给中小学生松绑的同时,给大学生适当增加学习强度与压力。
(三)全面教育必须与主动学习结合起来
在毛泽东看来,全面发展决不是面面俱到、平均发展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己的选择,没有自己的个性。他在1964年有这样一个批语:“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当前,我国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录”,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新世纪呼唤新教育,我们必须建设新世纪的新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新国民。世界银行在《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的报告中指出:“上千年的儒家传统,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对死记硬背而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强调,造就了中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这么说并非是指中国过去的教育一无是处,而是强调变化着的国际国内环境对教育的要求的确比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世界银行在上述报告中还指出:“在新经济中,学生们需要掌握的远远不止简单的读写、计算等基本技能,他们还需要掌握行为技能,例如批判性地思考、有效地交流以及在团队之内开展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创造性、敢于承担风险、企业家精神以及电脑技能也将变得非常重要。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新的非同寻常的问题中去。”
虽然我国教育工作者已开始认识到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限性,但这种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触及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我国比美国至少晚了60年。我们有必要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更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以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或自主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