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毛泽东主席逝世四十周年的日子,人民食物主权论坛特别推出与农业“八字宪法”相关的两篇文章,以缅怀毛泽东主席在农治方面做出的贡献。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实际上是一部完整的国家农业策略。在它的指导下,广大人民积极行动,中国的农业与农村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新气象。这不仅解决了基本的吃饭问题,还留存了良好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国农业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充足条件。
然而,今天中国的农村与农业领域却沦为各种尖锐矛盾与问题的聚集地——大量良田被征占为工业用地或是抛荒,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一旦遭遇不仅不能防灾减灾反而成为“定时炸弹”。化肥农药滥用造成土地污染,加之大豆、棉花转基因种子泛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今天的农业早已背离了农业八字宪法,并且实现八字宪法的基础——农村集体化——也逐渐式微。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在心底表达怀念。不过怀念之外,今天我们这些关三农问题的同仁更需开放眼界,大胆创新,共同继续探索生态公平的农业发展道
解放前作为一个私有制小农经济的农业国,中国农村贫穷,农业落后,农民困难,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国建立后, 如何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24%人口?近有五亿多人现实吃饭之忧,远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迅速发展之虑。
1955年底,毛主席组织起草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修正案》和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最早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和详尽的纲领。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日益丰富和完善。
他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把新型农民看做是新农村和新农业的根本。对农民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热爱祖国、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爱社如家的思想教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普及运动。并号召城市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确立了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农、林、牧、副(包括社办工业)渔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为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为了迅速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毛主席审时度势科学的总结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系统、深刻、简明的归纳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内在要素,在1955年亲手起草(农业十七条);1956年亲自主持起草了(农业四十条)的基础上,于1958年末及时的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
【八字宪法】的内容概括为:
土、肥、水、种、密、保、工、管。
其主要内容是:
土:整平土地,保持水土,土壤普查,(按地块制订土壤成分档案),改良土壤,因地改良、因地种植、因地施肥,拓荒扩大耕地面积,施行土地利用规划。
肥:广辟肥源,测土施肥、按需施肥、科学施肥,针对土地和农作物的类别增加肥力、提高肥效。
水:大办水利,建立和维护灌溉水源,兴修蓄水和灌溉工程,合理用水,逐年扩大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面积。
种:培育、繁殖、推广、普及农作物的优丰产良品种。
密:合理密植,适度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株数。
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
工:改良、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管: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改进耕作方式,扩大复、套、间种、轮作面积。搞好除草、追肥、铲蹚、收获等系列环节。
八字宪法是现代的农业科学理论和传统的农业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作为我国农业科技的母法,它是农业综合技术的高度总结,准确的指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着力点。八字宪法所规范是是典型的生态、有机农业。要的是蓝天、碧水、净土,绿色有机食品。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道路。既符合人多、耕地少,山区和丘陵多、农民多、农民穷,资源少,科技不发达的我国国情,又符合人类农业的发展方向。八字宪法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从整体上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从规律上引领我国农业生产力迅速而有效的发展,力争我国农业的持续丰产、长治久安。
改天换地的农业生产力革命运
为了人民世世代代的幸福,誓要把全国的山水林田重新规划、重新改造、重新安排。在贯彻落实【八字宪法】的过程中,做到了思想动员和组织保障相结合;群众运动和专业队伍相结合;科学技术和传统经验相结合;单项(元)工作和综合(整体)工作相结合,使之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既迅速又有效的开展。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设置和加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力的国家机构和单位建制。如:县级设有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局、农电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机研究所、农机学校、种子公司、国营示范农场、化肥厂、农机厂等。公社设有农业站(或兼设种子站、土肥站)、林业站、水利站、拖拉机站、农业中学、供销社(购、运、储、售农业生产资料)。大队和小队设有农业技术员(组)、试验田地块,形成了管理和服务以【八字宪法】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的综合网络。
1、
八字宪法中土是载体,而整平土地又是利于灌溉、排涝、保持水土、深耕细作、机械化作业的前提。在土地平整度较好的地区和较大面积的地块,规划了便于作业和管理的田、沟渠、路、树结合的丰产方田。在山、坡地块修建梯、台田并闸沟防止水土流失。
山西大寨大队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干苦干加巧干,靠人工率先做到了山、坡地梯田化,壤土“海绵化”。大寨亩产持续增长,到了70年代已经粮超千、棉过百。上交国家的公粮持续大增。
河北沙石峪大队以“万里千担一亩田”的愚公移山精神,人工长途挑土造田400多亩,将原来在石头窝里的(近3万块)780亩土地,手工开凿改造成了(5020块)、1200亩高标准的大寨田。从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共动土石方176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180万个,在青石板上创出高产,震惊了世界。
解放后国家先后组织专业部队和知识青年对东北和西北进行了大面积垦荒。到改革前,仅这两个地区新增耕地就达到500~600万公顷,全国总计增加耕地近一亿亩,耕地面积增加6%左右。同时,国家通过灌淤方式对黄淮海、宁夏等地区的上亿亩耕地进行了土壤改良,使长期低产田变为中产甚至高产田。
2、
肥料特别是有机肥对农作物的当年增产、持续增产改良土壤都起到重要作用。在建国之初,毛主席在积极倡导化肥工业的同时大力提倡有机肥。1955年,毛主席在关于兰溪上华合作社养猪厂的批示里,发出了“养猪积肥”的号召。1959年在给《人民日报》的信中,毛主席写到:“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工厂”。毛泽东清晰地勾勒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基本框架。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7修正草案)》还明文规定,“绿肥种植”可计入“复种指数”。1959年,毛主席又提倡:“沼气既能点灯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
到60、70年代,中国在努力建设化肥工业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有机肥料的推广使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厩肥、绿肥、堆肥、沤肥、老塘水、河淤泥、沼气渣、风化煤...等广泛肥源被用于提高土壤腐殖质。在有“煤苗”的地区,“风化煤”还被农民们用土法制造成“腐殖酸铵”、“腐殖酸磷”等较高等的土化肥。
在六、七十年代提出了旱田主要农作物亩施万斤农家肥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肥源的同时,集体和社员家庭积极响应毛主席养猪积肥的号召大养其猪。各公社和有条件的大队都因地制宜的建立了能进行简单生产的土化肥厂,生产出大量含量明确、肥效突出的肥料。并注意在测土的基础上,因地、因作物需要科学施肥。一场学习大寨增加壤土腐殖质含量、建造“海绵田”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展开。
3、
中国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的农民拿着大锤、钎子、铁锹、挑筐,赶着马车,推着小车,大闹水利。从此中国拉开了农业水利建设的辉煌大幕。1958年1月31日,四个月扩大灌溉面积一亿多亩,相当于旧中国四千年以来所积累灌溉面积的一半。截止“五五计划”的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灌溉密度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同时还完成了2.6亿亩的除涝和7000万亩的盐碱治理。
河南林县“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英雄气概,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引漳入林的宏伟工程,渠线纵横1500多公里,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县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生活、生产的困难局面,他们决心从70多公里以外的山西省引入了漳河水,从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修建了工程宏大的红旗渠。英雄的林县60万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施工条件下顽强战斗十个春秋,硬是用锤钎、撬杠、锹镐、炸药奋力劈开了太行山,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了干渠70.6公里,干渠、分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贫困面貌。
4、
早在互助合作化时期,农业上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对优良品种进行培育和推广的工作。
1957年就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按照当时的规划就把培育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对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豆、油菜、烟、蔬菜等农业种子的改良研究,建立了有组织、有规划、合作攻关的国家科研系统。并陆续的健全了农业种子繁育、推广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重点地区和独立的培育、示范地块等社会整体工作网络。普遍的说基层公社一级都有种子工作的专业人员、专业地块。1960年我国各地的人民公社已经建立起五千四百多万亩种子基地。
70年代初,科研部门就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新技术应用于农作物育种,培养成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谷子、大豆、油菜等几十个新品种,不仅使农作物产量提高、生长期缩短,而且具有抗病虫害等特点。从这时起,中国在改良品种、消除病虫害等方面的成就逐渐领先世界。就水稻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来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的科研部门以及人民公社、生产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优良成果获普遍推广的先后也有十几种,亩产都达千斤以上。小麦、玉米、大豆、谷类作物品种的改良中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成就也是很突出。
吉林省海龙县河洼公社社员李贞生于1967年就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是新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人。1968年他与海龙县农科站、海龙县“五七中学”又一起培育出杂交水稻种子,同时还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李贞生等人的成果,当时作为教学内容编入吉林省的中学教材,还拍了科教电影。
5、
传统农业中的习惯稀植是制约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密植就是为了达到单位面积上有效株数的最大化,从而创造单产最大化中的株量条件。“八字宪法”中“密”字的涵义是合理密植,是对过去的稀植而言,而且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密植。在全国范围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和品种的农作物的合理密植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实践试验和样板示范。通过适度缩小株行距、增加穴种苗数量、增宽播幅等途径,摸索出全面、系统的合理密植的各种模式。推动了粗疏稀植的传统农业生产形式向合理密植的科学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6、
新中国从科研、教育到生产部门,从科技人员到广大农民都积极动员起来,充分利用农药、生态、土办法、人工等各种手段,完成有效的抑制、根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工作。
新中国既重视化学药剂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又关注到农药毒性、残留毒性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为此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保障我国农药事业的安全发展。1962年,南开大学筹建了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展了以使用安全为重点对有机磷、有机氟、有机硼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同时,我国还开展了粉剂、可湿性粉剂、油剂、乳油和复配剂以及相应加工助剂的研究工作。
随着仿制农药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等的投产,再加上代森锌、代森锰等复配剂的生产,以及氟硅酸钠等在小麦锈病地区的使用等,这就为禁止生产、禁止使用不利于人、畜健康的农药创造了基础条件。1972年我国宣布停止赛力散、西力生等产品的生产,1973年禁止使用。 75年,国家石油化学工业部对农药提出了高效、低毒、低残留概念和划分标准,以确保人畜安全、环境安全。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分别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的植物病害和虫害有十一种,其中的棉花蚜虫和红蜘蛛,在集中的产棉区已经基本做到不卷叶,不红叶,达到消灭危害的要求;对于蝗虫和粘虫,也做到基本控制,不使为害;其他如麦类黑穗病、水稻螟虫等等的危害损失率一般已降低到百分之二以下。
由于综合防治手段的持续使用和不断加强,1960年许多地方就创造了几万亩、几十万亩耕地连片的无病、虫害种植区。六十年代我国基本上消除了肆虐中国农业数千年的蝗灾危害。
7、
1959年4月,毛主席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并要求“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还指示“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1962年,在毛主席亲自主持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定“我们党发展农业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农用运输车、水泵等各种农机产品,并创建了洛阳,天津,佳木斯等大型农机制造企业。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多山区丘陵,不适用大型农机作业的情况。因此,在国家的支持下,又开发了大量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我国农机推广体系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1951年为促进农具改革,建立了新式农具推广系统,到1959年底共推广了各种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五亿二千多万件。自60年代起,国家确立了因地制宜、典型示范、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农业技术推广原则,形成了以国家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的事业型推广网络。
8、
三分种、七分管。“管”就是对土、肥、水、种、密、保、工等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和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实施了“精耕细作”的全面变革。加强田间管理改进耕作方法实行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轮作(换茬);多种高产作物;推广密植、间作和套作、增加复种指数、扩大复种面积。不违农时,及时播种,及时锄草、间苗,及时收获,细收净打,力求丰产丰收。
1952年我国农业复种指数为131%,1957年就提高到141%,1978年继续提高到151%,等于增加耕地面积15%。60年代初,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科学种田活动。70年代初,全国建立健全了县、(区)、公社、大队诸级农业科技网络。各地人民公社大搞水平梯田、台田、丰产方田,大搞大田园田化。力争把大田种得像菜园子一样规范。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中国1951年至80年的农业增长速度位列国际前列,年递增达3.2%。1976年较1949年,粮食产量增加17312万吨,增幅为152.96%;棉花产量增加160.5万吨,增幅为361.48%;油料产量增加145.1万吨,增幅为56.6%;糖料产量增加1737.5万吨,增幅为613.3%。
【八字宪法】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人类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归纳和哲学总结,是毛主席农业思想的组成部分。它标定了农业生产力发挥和发展的作用点。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新中国在全面贯彻【八字宪法】的二十多年里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全面的营造了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持续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不仅成功的解决了时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而且创建和保持了良好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并且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可持续的充足条件。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