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其他综合 > 阅读信息
中国的文革与法国的五月风暴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布时间:2016-02-18 12:05:10

 

         【摘要】1968年,中国文化革命如火如荼,捷克布拉格之春迅雷风烈,法国五月风暴狂澜千尺,但这种世界各国的联动效应往往不为人们所关注。这场理论的旅行呈现出法国巴黎公社的先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兴起法国五月风暴的回响中国内部的反馈的奇妙连锁循环路径。

 

我认识一位世界著名学者,他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从事短期研究。在跟他商谈稿件事情后,我们两人到老北大那条胡同深处吃饭。他比我年长很多,最初研究以西方古典学见长,说起他学中文的经历,让我非常吃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在我的印象中是与世隔绝的封闭国度。然而,在1966年,他就到北京郊区的公社,跟农民打成一片。我说,1966年底我才刚出生呢。在我出生后没几个月,父亲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关进了牛棚。事实上,这位学者当时是满怀追求革命的理想来到红色海洋的中国取经的,志在将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的火种引回法国。在我们吃完饭沿着小巷往回走的路上,胡同口烤羊肉串的,卖煎水晶包的,烟雾缭绕,地上一滩滩污水气味刺鼻,我对此感到非常难为情,但此时这位老学者目睹周遭的情景却说:他非常喜欢这种中国的味道。也许这种法国人对于中国总是抱有异国情调的眷恋,连文革这种被中国人已经否定的往事依然十分神往,当时他们就是把中国的文革作为榜样。

邻壁之光,堪供照焉。法国大革命在近代以来就受到许多中国仁人志士的青睐,中国传统的语汇“革命”被重新改造,建构起新的叙述话语。疾风暴雨的革命被视为涤荡一切污泥浊水、振衰起弊的灵丹妙药。巴黎公社仅存在了72天,但正如马克思所说,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法兰西内战》对公社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无产阶级革命规律的科学预见也令人折服。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两侧的一边挂着“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红色标语,另一边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红色标语。除了《宪法》所确立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之外,无论大会小会,都往往同时奏响《国际歌》。“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国际歌》堪称《共产党宣言》灵魂的艺术化和大众化,“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信念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植根深厚,也自然令人对巴黎起义的无产阶级先烈充满敬仰,思绪翻飞。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法国巴黎公社成为效仿和借鉴的范例,毛泽东曾将人民公社与巴黎公社相提并论,将巴黎公社首推为世界上第一个公社,而遂平的卫星公社名列第二。是年10月,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张春桥在其成名作《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一文中,引用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的论述证明供给制的先进性,批判“资产阶级的法权”和“资产阶级的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高举巴黎公社的旗帜。196661日,毛泽东把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的那张大字报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人民公社宣言”。 1967 25日,上海人民公社在成立当日发表的《上海人民公社宣言》中称:它“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产生的崭新的地方国家机构”,其领导成员“是由革命群众按照巴黎公社原则选举产生”等等。该宣言甚至也像1871年巴黎公社那样宣告:“一切权力归上海人民公社”。 1967年“全面夺权”后,虽然毛泽东已部分放弃了直接按巴黎公社原则建设革委会的设想,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对巴黎公社和《法兰西内战》的宣传、学习,对巴黎公社的向往与追求一直未曾中断。郑谦《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一文即认为,“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不是偶然和孤立的现象,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些深层问题的反映。

人民公社在中国大地已经成为普遍的制度,作为其模板的法国巴黎公社经过改造加工在东方故国遍地开花,“这边风景独好”,确实震动了全世界,也令具有远东情怀的法国人戚戚焉有同感而浮想联翩。“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进之际,我所遇见的那位前来中国取经、朝圣的法国老学者在当时并非绝无仅有的孤例。继1956年赫鲁晓夫的报告和匈牙利的秋天带来的震惊之后,上世纪60年代可谓马列主义在西方的复活时刻,中国和古巴等地的其他一些模式取代了苏联,代表着未来革命的希望。1966年在中国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同样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反叛运动,对法国青年影响甚巨,被称为小红书的毛主席语录在青年之间流行一时。广大法国大学生服膺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强调的“破四旧,立四新”等口号以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斗争形式。和中国人“对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崇拜得五体投地一样,迅速蔓延开来的法国“五月风暴”可以说也是“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以此为指路明灯。

 

196856月期间,法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学生运动,工人罢工遍及全国,而且发生过多起与警察、保安队激烈冲突的街垒战。这次持续数十天的激烈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和西方世界都罕见其匹,不仅给法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导致了蓬皮杜总理内阁的轰然倒台和戴高乐总统的黯然英雄末路。这是一种与中国“文化大革命”性质完全不同的群众运动风暴,但街头游行队伍中高举毛泽东头像和红太阳图案标牌的青年在所多见,中国“文化大革命”某些实践方式的影子昭然可见。从形式上看,法国的学生运动肇端于反对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教育改革。这一点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率先从教育革命开刀颇为契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一位学生在英国《卫报》上发表的对到法国巴黎大学的采访报道如此描述说:在巴黎大学的圆形剧场里,“每天晚上都举行公开大会,七千人济济一堂,连过道都站满人,听取委员会的各种建议和估计。人们可以随意起立发言,人们怎么想就怎么说。他们抓住麦克风说明一个问题,听众立即报之以掌声,甚至更快地对改良主义的主张或毫无意义的煽动表示不赞成”。这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当时法国式的大辩论的场景。“五月风暴”是第五共和国潜在危机的总爆发。在五月造反运动中,法国青年渴望一场革命的洗礼。整个社会体系的运作在短时间内就陷入瘫痪困境,即表明人们心理的承受能力已臻于极限,只要有人领头振臂一呼,就可能风起云涌。洛朗•若弗兰的《19685月法国的“文化大革命”》指出,当时法国的教育,学校成了资本主义制度制造其所需要的各种活的工具的工厂,就像一个集中营,僵化、特权、枯燥无比的考试制度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是一架高度“理性化”的听话的机器。学生成了从属于学校的物化关系的商品。学生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天赋和才能的发挥和发展不为社会所注意和考虑,加之萨特、阿尔都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在学生中间影响日益扩大,以致19685月的学生运动在这些内外因素的结合下最终汹涌蔓延开来,势不可遏。《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的作者安琪楼·夸特罗其认为,这场革命不是由于暴政、贫困,而是由于人们突然发现还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仿佛在瞬间发现痛苦是毫无道理的,发现了摆脱痛苦的方法,有了新的奔头,从而欣喜异常。如果加以深入考察,法国大中学生反对最激烈的桎梏乃是“严格禁止晚上外出和禁止少男少女夜间互访的严格规章”,这构成“激起这场有力而持久对抗的重要因素”。无怪乎在当时巴黎大学校园里竟然堂而皇之悬挂着这样的大标语:“我越是干革命就越想做爱,我越是做爱就越想干革命”。是时,学生们成立了“占领委员会”,下设12个小组,分别管理索邦的校舍、食堂等等。索邦变成了学生们的“自由王国”,被宣布为“自治的人民大学”,气氛热烈、紧张而混乱。夸特罗其如实记录道:“由尊师重道所构成的铁丝网其实早已老锈了。质疑就是老虎钳。这个大学,或知识工厂,遭逢头一回野猫罢工。教授们正在被一个个的问题扒掉衣裳。笑,这个立即欢喜自在的亵渎艺术。不一会儿,教授们都成了赤裸的国王。”

学术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矛盾的种子生根发芽,一旦时机成熟,潜伏的芥蒂仇怨就会暴露无疑。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也被造反派饱以老拳,和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武斗如出一辙。对于布罗代尔来说,蜚声遐迩的著作成功发行,是其地位得以合法化并获得各种权力和职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布氏成功因素中甚至还包括他在吕西安•费弗尔死后成为年鉴学派和高等研究院的第六部的负责人。这些都令其远远超过在传统学术世界和竞争中游弋的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

对于继承费弗尔权力的布罗代尔,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特回忆说:“布罗代尔是位心地善良、易动感情、宽宏大量的人。在各种重大场合,我们可以完全信任他。同时,他又喜欢居高临下,而且禁不住要善意地戏弄那些来找他的人。他的语气有时可以噎得你哑口无言。可是,当他乐意的时候,他也可以令你陶醉。那个时候,他就成了魔法师。”不过,学术官僚自然也会得罪一些下属。只有现实,没有理论,而现实是什么样子的,全凭头脑中灵光一现,于是,自发性代替了计划性,不按规矩出牌的破坏性最大。法国在1968年和中国文革期间的学生造反一样,也是一种沸腾、革新、幻想的时刻。造反派砍树设障,占领大学,沸反盈天,在学校的楼房或其它地方乱涂乱画。各校的教学和管理由于无意义的争执而陷于瘫痪。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部位在此时就裸露出大打出手的武斗现象。1968年五月造反发生时,布罗代尔多少有些吃惊地发现,长期以来高奏凯歌的第六部也被视为正统机构。法国历史学家乔治•杜梅齐尔回忆说:第六部“还是有一点儿躁动的。有一次,在秘书处,大家不得不把布罗代尔与一个较年轻的同事拉开,那人似乎对众所周知的‘骚乱’挺有兴趣。他俩动手打了起来,于是就得把布罗代尔拉住。他火气很大,因为在高等研究学院六部也很不顺利,那可真是他亲手创立的,那儿所有人的一切都得益于他。19685月,那儿的人对他有的忘恩负义,有的蛮横无理、自命不凡。他用了很长时间来消化这段经历,多亏了那些总是成人之美的诸神,他后来又重新当了‘老板’”。

至少对许多法国知识分子和年轻学生而言,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魅力四射,像是一场否定现政权并反对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是“在实践中超越斯大林主义”,是避免苏联发生的情况重演的不二法门。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些人对发生在中国的这场运动的“工具性”及其他“黑暗面”惘无所闻,略无所知。事实上,自1966年起,法国知识分子由于无力在法国进行文化革命,将感情转移至中国不啻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排解。玛丽娅•安托瓦内特•马希奥希在《论中国》中写道:“文化革命取消了政治精英、专家治国、官僚主义的等级和特权。它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重新结合,使城市和乡村联合起来,用集体领导的革命委员会代替了大学和人民公社的个人领导。它重新结构了小学至大学的教育体制,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就使‘智慧的人’和‘劳动的人’统一为一个完整的存在,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我们在“五月风暴”中还可以发现,法国普通民众对学生提出的“打倒消费社会”等文化抗议主张并不感兴趣,他们之所以投身于抗议运动,在大部分场合下是受到红旗、街垒等革命的象征符号和“工人阶级”“巴黎公社”等革命话语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时刻是导致民众与政府首次公开对立的59日-10日之交的“第一个街垒之夜”。当时与校方和警方对峙的抗议学生在拉丁区大道支路划地而守,对垒而战。根据后来的口述史研究,很多民众承认,正是街垒这个符号使得他们勇气焕发,从旁观者变成了学生的支持者,它再现了1789年大革命、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等法国历史上的英雄主义时刻,街垒两方的对峙者被赋予了正义和邪恶之间的二元对立的色彩,相当一部分民众被这种革命的气氛所感染而踊跃加入到抗议运动的行列,将“五月风暴”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步推向高潮。

在当时的中国,半导体收音机并不普及,并且大多没有短波。中国普通民众从《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中惊讶地知悉:法国的工人阶级也开始发动自己的“文化大革命”,气贯长虹,俨然呈现出烈火燎原的大好形势,并且竟然同当时正在放火烧荒的中国一样,也是由青年学生奋乳犊之勇担纲运动的先锋。按照《人民日报》连续的大篇幅报道,法国工人和学生的群众斗争不仅沉重打击了法国的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而且必将影响整个西欧,有力推动西欧地区人民运动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加速帝国主义制度的土崩瓦解。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如此等等的诸多文字报道和评论在舆论上桴鼓相应的支持毕竟有限,在天安门广场数十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表示了对法国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声援,彰显出世界无产阶级同呼吸共命运的大联合态势。

1968年,中国“文化革命”如火如荼,捷克“布拉格之春”迅雷风烈,法国“五月风暴”狂澜千尺,但这种世界各国的联动效应往往不为人们所关注。对于法国“五月风暴”这种现象的解读应该置于“世界流通”的概念之中,不是一个单纯的“西方如何影响中国”“中国如何回应西方”的单向关系,而是在复调的话语实践中如何相互博弈的双向关系。这场理论的旅行呈现出“法国巴黎公社的先声—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兴起—法国五月风暴的回响—中国内部的反馈”的奇妙连锁循环路径。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