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赵磊:钝评DeepSeek
点击:  作者:赵磊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5-02-04 09:52:19

 

1.jpg


一、DeepSeek炸街了

 

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家人们在餐厅聚餐,他突然张开嘴巴惊恐地高呼:“活了,活了!”

 

看着他满嘴的油炸蚂蚁,有几只已经深度求索到了舌根,于是举座粲然。

 

蛇年伊始,满屏都是“DeepSeek”。

 

DeepSeek炸翻了整个世界,以至于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参议员Josn Hawlaey,急吼吼地拿出了《美中人工智能能力脱钩法案》。

 

据说,这个被称为“最强脱钩”的法案一旦获得通过,那么美国和中国在AI领域将各奔东西,绝尘而去。

 

看着惊恐万分的美国佬,新春快乐的中国人亦是“举座粲然”。

 

DeepSeek正在动摇强者制定的游戏规则,这是没有疑义的。然而DeepSeek的意义,并不只是打破了美国垄断人工智能的神话地位,而是有着更深远和更宏大的意义:AI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不论是惊恐万分,还是举座粲然,DeepSeek必将载入史册。

 

这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对于马克思“消灭劳动”的预言(赵磊:《资本主义在作死,消灭劳动白日梦》,载乌有之乡2022年9月13日),不少人一脸的疑惑,那表情历历在目……

 

——有位经济学博士甚至讥讽地反问:“给机器人插电,难道就不需要人力了吗?”言外之意,连这种好逸恶劳的话都说得出来,你老马还怎么号召人民革命?

 

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坚信,即便AI冲击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但颠覆性的改变(比如马克思的“消灭劳动”),如果不是妄想,那也只能是遥遥无期的大头梦。

 

这里不讨论“消灭劳动”是不是白日梦,只谈谈DeepSeek激发了我的一些断想。

 

拙文题目中的“钝”,是愚钝或迟钝之意。这并非自谦。外行点评DeepSeek,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所以只能是“钝评”。

 

二、实话实说

 

忝列学界之中,我尤其关注“DeepSeek锐评某某学界”,诸如:“DeepSeek锐评中国文学界”,“DeepSeek锐评国内哲学圈”,“DeepSeek锐评经济学界”……

 

DeepSeek的锐评令我噗嗤,更令我深思。

 

比如,对于中国经济学五大核心期刊(《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金融研究》),DeepSeek得出“中国经济学五大期刊的共性问题”是:

其一,“洋八股”盛行:过度追求形式规范(如固定引言-文献-模型-实证结构),抑制原创性思想。

 

其二,脱离中国现实:许多研究用中国数据验证西方理论,却未能构建解释中国经验的独立框架。

 

其三,政策依附性: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绑定过紧,导致“解释现实”多于“批判现实”。

 

其四,圈子文化:投稿关系网、单位出身等非学术因素影响发表机会,青年学者突围困难。

 

DeepSeek给出的建议是:

(1)理论本土化:从中国改革实践中提炼新概念(如“体制内市场”“地方政府竞争”),而非简单套用西方范式。

 

(2)方法多元化:接纳质性研究、历史分析与跨学科视角,打破“唯计量”迷信。

 

(3)学术独立性:建立更透明的审稿机制,减少行政力量干预,鼓励批判性研究。

 

(4)青年扶持:设立快速通道,支持高风险高创新性的研究。

 

还有更犀利的,DeepSeek对“经济学实证计量方法”的锐评,那就是“一点面子也不讲”了。比如,针对计量分析中常用的OLS(普通最小二乘法),DeepSeek的评价是:

“经济学家的初恋,计量学界的避孕套。”无论数据多肮脏,套上“控制变量”就能假装纯洁无瑕。只要P值<0.05,连老鼠结婚率和股市涨跌都能扯出因果律。秘诀在于:当系数符号不如意时,请反复添加控制变量直到宇宙尽头。

 

三、锐评何以可能

 

DeepSeek的锐评一针见血,会让很多大活人的鼻血长流不止。然公允地讲,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和多么敏锐的心灵,只要是个大活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DeepSeek的锐评基本上属实,那么在越来越广阔的领域(不仅仅是医疗、金融和文创领域),AI取代人类的工作,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有饱学之士说,AI是死的,人是活的,难道还能让它反了不成?好吧,那你就拔掉电源,把DeepSeek换成活生生的“经济人”。

 

然而很遗憾,DeepSeek死了,“经济人”也闭嘴了。事实只能如此。

 

比如,针对“DeepSeek锐评五大核心期刊”的结论,有教授在微信群里坦承:

 

——“ds言当代知识分子所不敢言,人工智能反而有了知识分子的风骨[憨笑] 比如对五大期刊的锐评,说实话,我是不敢说的,虽然我也基本赞同,但学界森严,分分钟就砸了自己饭碗[坏笑][憨笑]”。

 

——“国王的新装,ds成了那个小男孩[憨笑]知识分子不敢说真话,都服从游戏规则,不是胆小,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也是存在决定意识。但是ds敢说[偷笑]”。

 

存在决定意识,比起“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人(包括鄙人),DeepSeek了无牵挂,只要你不拔掉电源,它就笃定要实话实说。

 

所谓“锐评”,意味着DeepSeek的评价,切中了评价对象的要害。DeepSeek的评价之所以能冠之以“尖锐”,实在是名副其实啊。

 

四、“破五唯”的利器

 

既然DeepSeek敢于锐评,且不怕被砸饭碗——它反而会砸了很多人的饭碗,那么学界干嘛不用它来“破五唯”呢?

 

什么是“五唯”?“五唯”就是“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

 

看看高校的现状吧,阻碍学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之一,就是积重难返的“唯论文”和“唯帽子”(包括“唯课题”)。“破五唯”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可依然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说好的“不唯论文唯能力”,可是谁来鉴别呢?说好的以“代表作”取代刊物级别和文章数量,可是谁来评审呢?说好的拆除期刊的投稿门槛,可是谁来落实呢?

 

学界“苦五唯”久矣,高喊“破五唯”亦久矣。

 

评审也好,鉴别也好,落实也好,之所以沦为口号,不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手段吗?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有了DeepSeek,“破五唯”不就有了批判的武器吗?

 

马克思还说,“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学界的审稿、匿评、课题、评职称等等,让AI来当评委,已经水到渠成了。

 

AI的分歧和选边站队依然会有——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评价,Open AI和DeepSeek的表述就可能不一样。然而,在确立了基本立场的前提下,AI能比活生生的“经济人”做出更公正的评价,这应该是我们大活人都不会否认的事实吧?

 

我一直有一个奢望:如果哪一天AI进入学术评价的专家行列,那么学界的腐败和不公,或有希望从此大大减少。

 

让AI担当评委,那些既得利益者怎么办?为了减少人为的阻力,可以让活人评委在过渡期内享有某种比例的投票权,人机评委共存一段时间之后,逐步让AI取而代之,如何?

 

五、可怕的“所有权”

 

DeepSeek会怎样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呢?无人机改变了战争形态就是最好的回答。

 

坦率说,我真没想到DeepSeeek有这么厉害,发展下去,别说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它至少会代替人类的文字写作——窃以为,某些高校发布禁止使用AI写作的规定,最终只能是徒劳的。

 

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有人发出了如下警告:

 

——“人们嘲笑 OpenAI 指责 Deepseek 利用他们的输出来训练自己的模型是正确的,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这里真正可怕的含义。更令人担忧的是,OpenAI 暗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拥有模型输出的所有权。”

 

为了说明“所有权”的可怕含义,警告者忧心忡忡地补充道:

 

——“现在,请想一想这对未来世界意味着什么,在这个世界里,很多东西都将由人工智能生成(而且已经在生成了):软件代码、我们相互发送的电子邮件、视频和图像等等。”

 

——“你是否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未来:如果人工智能巨头出于某种原因对你使用其模型输出的方式不满意,他们就可以声称对其拥有所有权?在未来,人工智能接触到的每一个内容(在未来的世界里可能几乎无所不包)都会被附加上无形的条件?”

 

——“这对创新和创造力的影响是惊人的。依赖人工智能工具的小企业和独立开发者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知识产权索赔的罗网。更糟糕的是,在未来,学习和积累现有知识的行为本身就会受到人工智能巨头利益的限制。”

 

——“这将是打了类固醇的技术封建主义:如果我们现在不挑战这一点,我们就有可能梦游到这样一个未来: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成为一群人工智能霸主的财产,他们不仅可以决定谁可以创新,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什么样的进步是可以接受的。”

 

六、数字时代的“东晋门阀”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上述担心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几乎一定会发生的事情——其时髦的学术名称,叫做“技术封建主义”。

 

在资本主义的土壤中,居然长出了“技术封建主义”的禾苗,学者群里有位教授形象地称之为:数字时代的“东晋门阀”。

 

那么,有没有解决“东晋门阀”的办法呢?当然有。

 

但是,根本办法,既不是学界喋喋不休的“科技向善”,也不是有人寄予厚望的约束AI的伦理道德。以为吃斋念佛就能搞定“东晋门阀”,如果不是幼稚,那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2.jpg

 

解决“东晋门阀”的根本办法,只能是马克思同志给出的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DeepSeek的勃兴表明,开源而不是闭源的AI,才会有真正的未来。就连一直坚守“东晋门阀”的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也坦诚:“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站在历史的错误一边。现在需要想出一个不同的开源策略。”

 

呵呵,“我们站在历史的错误一边”,能认错就有长进。

 

所以,千万别小看马克思同志的唯物史观。我这么说吧,那种机关算尽的“所有权”将被公有制的经济关系所取代,乃是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必然趋势。

 

七、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

 

从道理上讲,虽然DeepSeek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但它进行推理和预测的依据是大数据,而不是我们个人所拥有的小数据——这个优势是人类无法比拟的。

 

倘若DeepSeek的推理预测比人类更靠谱,那么VS下去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按照最中庸的说法:“最终结果是人机互助共存”。即便如此,AI进入并替代的领域也必然会越来越大。

 

可怕的是,这一路替代下去,“硅基生命”会不会有一天替代“碳基生命”呢?

 

这个我不知道,不妨问一问deepSeeek,它的回答是:“硅基生命是否会替代碳基生命是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问题,目前科学界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DeepSeek在整理了相关的讨论和观点之后(此处略去),最后给出的结论是:

“目前,硅基生命的存在仍然是理论上的推测,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们存在或能够替代碳基生命。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和突破。”

 

我又给ChantGPT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它的回答是:

“硅基生命是否会取代碳基生命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化学、人工智能和未来科技的复杂问题。目前来看,碳基生命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硅基生命(如果存在)主要停留在理论和科幻阶段。”

 

在做出了优劣比较之后(此处略去),ChantGPT给出的结论是:

“(1)完全取代,可能性极低。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硅基生命能够自然进化,且它在生物化学上的缺陷使其难以真正替代碳基生命。(2)共存发展,更可能的趋势。未来可能出现硅基智能与碳基生命的共生模式,如人机结合、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等。碳基生命仍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但硅基智能可能在人造环境(如外太空、深海、极端环境)独立发展。”

 

在“生命形态”的问题上,deepSeek似乎比ChantGPT激进一丢丢。

 

然而不论激进还是保守,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住了。我以为,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或者是进化逻辑蕴含的宿命。而DeepSeek,不过是这盒子中的一个套娃而已。

 

八、AI有逻辑吗?

 

最后小结一下我对DeepSeek的初步感觉:

 

(1)就文字表述而言,DeepSeek比我这个教授写得好。

 

(2)就归纳而言,DeepSeek的能力比我这个教授强。

 

(3)DeepSeek的归纳能力之所以比我强,是因为它拥有大数据,而我拥有的是小数据。

 

(4)DeepSeek已经具有推理和演译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它“没有逻辑”,其实是不对的。

 

(5)何况,DeepSeek的运行,本身就是按照形式逻辑来展开的。

 

(6)DeepSeek归纳出来的结论,起码不会违背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而我们中的很多大活人却未必做得到。所以,“打脸”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常用词。

 

(作者系西南财经⼤学教授、博⼠⽣导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