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推进理论工作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同样,这也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必须坚守的根本遵循。我们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按照群众掌握理论的规律,及时有效地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贵在“真”。“真”,即理论传播要能够准确传播党的声音,做到不变声、不丢音、不跑调。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吃透党的创新理论精神,不仅要把握重点,还要把握全面;不仅要把握现象,还要把握实质;不仅要把握是什么,还要把握为什么;不仅要把握理论的事实对象——即理论针对的问题,还要把握理论的价值对象——即理论为了谁。可以说,现在是一个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过程中,难免有异质声音的冲击,出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和误读。这时,理论工作者尤其要始终保持政治理论上的定力,纵使 “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心中自有准绳。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真经”念正、念好。
比如,2016年1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传播宣传好增强“四个意识”,首先就有一个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和实质的问题,这是一个前提。理论宣传工作者对“四个意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即解决好如何把增强“四个意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问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党章规定的“四个服从”一脉相承。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四个服从”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只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持和维护“四个服从”,才能使全党产生无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团结带领人民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对“四个意识”的真切把握入手,以此为基础和条件,才能更有效地做好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工作。
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贵在“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理论传播的“实”就是着力点和落脚点要“实”。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归根结底只有一条,就是理论要落地,这个“地”就是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真正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出去,内容就要“实”、话语就要“实”、情感就要“实”,唯此,才能落地生根。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并且想听、爱听、乐听的语言。那种言不由衷、空洞无物的说教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弱化,那种千篇一律、好大喜功的官话套话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封堵,那种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臆断性言语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歪曲。华而不实的宣讲言语,不仅会损伤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命力,损害理论宣传者的形象,更制约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接受意愿。采用这类话语方式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非但不能使理论落地,反而在无形中增添了人民群众与党之间的隔膜感和距离感。
党的创新理论合民心、顺民意,为理论传播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实践启示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与百姓的日常话语必须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才能传得实、传得开、传得远。这就需要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接好“地气”,不断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上下功夫。理论工作者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做党的政策理论的“翻译家”。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宣讲什么,群众对什么感到困惑就解答什么。“民心所系,我之所讲”,这应该是理论工作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这对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密切党的创新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才会更“实”、更有效。
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贵在“美”。如果说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的“真”是要求讲准确,“实”是要求“接地气”,那么,“美”就是要求讲生动。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理论,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样的理论内在地蕴涵着美的要素。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过程中,挖掘这些美的要素,呈现这些美的意蕴,往往会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美的愉悦,从而增强理论传播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表达方式、传播手段不同,宣传效果就会大不相同。理论呈现形态鲜明、新颖,人们接受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占领思想舆论制高点、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中树立主心骨、掌握主动权、发挥主导力,就要勇于探索新途径、新办法、新形态,用理论之美给人信念、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理论传播讲求美,不是凭空想象、虚张声势,更不是一味求洋求异、生搬硬套,最根本的还是要遵循理论传播的客观规律,把握住理论传播的时、度、效。在真正解决好理论“为什么人”、理论“解决什么问题”、理论“怎样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尽显科学理论的真理之美、理性之美、宗旨之美、信仰之美。
理论传播呈现理论之美,不仅要关注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本身,还需要关注和掌握作为对象的广大群众。要把握住群众的心理特质,拿捏住分寸、火候,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不能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不能为刻意迎合而“失态”。理论之美,美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共振、达成共识的效果。理论传播要找准理论认知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通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立足新媒体,运用新技术,把多种表现形式有机融入理论传播,实现传播形式由单向度、平面化到多视角、立体化的转变,使党的创新理论在交流互动中变得亲近可信,最终达到“面对面、肩并肩、心连心”的传播效果。理论传播追求效果之美要讲究语言艺术之美,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用有个性、有特色的话语阐释理论、传播理论。讲究在传播中呈现理论之美,还要注重将恢宏壮阔的“大道理”转化为平实近人的“小故事”,使理论变成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在广大群众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要搜集或创作各种精彩故事,内容上尽量讲百姓的事,讲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把党的创新理论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来源:红旗文稿)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