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40年后老人近5亿 如何应对“银发中国”
点击:  作者:刘奇    来源:中国智库  发布时间:2016-04-18 14:37:35
 

 

       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总计2.6亿人,占总人口的16.7%,老年人口年净增800多万人,超过新增人口量,预计到2053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将达到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8%,“国未富,人先老”,“银发中国”的提前到来,使养老问题迫在国家的眉睫,迫在民族的眉睫,更迫在每一个家庭的眉睫。“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理念已经被现实生活颠覆。高新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养老服务业的滞后,诸多现实对养老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必须以全新的理念未雨绸缪,应对突如其来的养老问题。

 

一、重塑新理念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子女数量减少及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的变化,加之人口流动的增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人类社会进入多元养老时代,呈现四大趋势。其一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延伸;其二是由道德养老向制度养老延伸;其三是“养儿防老”向“养官防老”延伸;其四是由他养为主向自养为主延伸。传统养老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这个时代的需求,中国尤甚。

 

一是人口大流动使两亿多游子想尽孝而心有余、力不足,独在异乡为异客,鞭长莫及。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流动人口已达2.21亿人,目前全国农民工有2.7亿人,世界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仅有12个,超过6000万人口的国家仅23个,可谓大国中流动着一个大国。农村留守老人超过5000万人,“门口栓着一条狗,家里留下老两口”是不少家庭的写照。远在天涯的子女,为了生活,有的经年不归,有的数年不归,尽孝只能靠电话和邮寄一点打工钱。“一万打工钱,三代离别泪”是农民工心境的真实写照。

 

二是物欲横流,亲情疏远,一些道德滑坡的人不愿养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规范,在敬畏感缺失、羞耻感淡漠、价值观混乱、潜规则盛行的当下社会,“金钱一站起来说话,道德就会趴下”。有人为了金钱可以舍弃亲情,赡养老人需要签订协议,父母想得到赡养需要对簿公堂,社会对此现象有的容忍、默认,有的麻木不仁,有的甚至鼓吹应学习西方抛弃亲情,推行契约养老。道德在养老问题上已经失去天然制高点。

 

三是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老人无法跟上时代潮流,适应能力迟滞。传统社会老人是知识和经验的宝库,赡养老人可以获得老人经验和知识的传授、积累的社会关系的支持和抚养孙辈的便利。在网络信息时代,老人的知识与经验已失去价值,老人的威望和信誉及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所剩无几,尤其是面对手机、电脑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老人更是应接不暇,被科技、被社会、被家庭、被子女、被生活边缘化。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三喻文化”理论,精准概括了这一变化。三喻文化即农业社会的“前喻文化”,即文化的传承靠先辈的经验积累;工业社会的“并喻文化”,即文化的传承可以在同代人中进行;信息社会的“后喻文化”,即文化的传播由后辈向前辈进行,传递出现反转。面对新知识、新技术,老年人“回家问问孙子”的事经常发生。今天我们正进入这样一个“后喻文化”时代。

 

四是由于财务支配权和家庭决策权的丧失,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退居次要。随着年轻人收入的提高,经济地位的上升,尤其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要依赖外出务工,传统的主干家庭已经转变为核心家庭,在诸如盖房购房,添置家具及家庭未来发展谋划的决策方面,多是年轻人当家定夺,老人已没有多少发言权。

 

五是家庭功能小型化带来养老功能弱化。1990年我国家庭户均人口3.96人,20003.44人,到2010年为3.10人,家庭越来越小,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却不断增加,老人数量和比重不断上升。“248”的家庭结构已经出现,一对夫妇、双方父母及父母的父母,这种养老负担是任何家庭都无法承受的。

 

六是夫妻关系发生颠覆性变化,使孝道难尽。父系社会长期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已不复存在,夫妻双方同时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的女性收入甚至高于男性。在这种形势下,由过去夫强妻弱变成了妻强夫弱。当儿子在家庭夫妻关系中处于弱势时,父母就很难从儿子那里得到支持。尽孝便成了难题。

 

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必须直面现实,重塑理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育多元养老主体,打造一个多元互动、多元互补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构架是:家庭尽孝、社会尽力、市场尽能、政府尽责。

 

一是家庭应倡导孝道立家。中国有“二十四孝图”的范例,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有“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孝道文化是我国社会的基本伦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家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孝道是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思想与文化依托。今天,家庭养老模式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孝道观念的淡漠与消失,在家庭价值观中以孝彰显的核心价值中落。要重构家庭养老模式,首先必须重新树立“孝道立家”的道德规范,让孝道文化重新回到家庭道德的制高点上,重新成为家庭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让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成为发自内心的“自律”,而不是来自外力的“他律”。政府在采取多种方式弘扬孝道文化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运用减免税费、经济补贴、社区监督、法律约束等多种手段,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养老服务形式,使家庭回归到养老责任第一主体和主要承担载体的位置。

 

二是社会应引导全员参与。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任何人都有走向老年的那一天,那一天都需要别人的关爱,今天你关爱别人,明天别人才会关爱你。应搭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舆论平台,以广东清远为基地,把养老服务业高层论坛办成像博鳌论坛、达沃斯论坛那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论坛。社会应经常开展“我该怎样安放晚年”的醒世教育,唤起社会关爱老人的良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古训,只有人人尊老、敬老、养老,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健康发展。坚持多措并举,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合作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首先,应建立覆盖城乡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社区托老服务、对居家老人上门服务、中介服务、应急救助服务、健身康复服务、精神慰藉与文化娱乐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点是政府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最基层组织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应该以政府投资兴办为主,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与街道(乡镇)合作的形式参与。其次,应组织义工、志愿者做好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为那些行动不便、无法进行基本的家务劳动的老人服务,比如买菜、做饭以及一些简单的卫生整理。应动员具有专业优势的学校、医院、机关等事业单位以及一些社会上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组织及个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活动,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于做满一定时间的学生,可以从政府得到一定的奖学金,或者可以抵免轻度违法(比如驾车闯了红灯等),还可以规定必须无偿地为社会服务一定时间才能毕业等。应把尽力挖掘志愿者资源,建立完善的志愿者队伍作为各类群团组织的重要工作任务。再者,应建立老年组织,鼓励支持老人发展自我互助服务。

 

三是市场应孵化养老产业。养老产业涉及家政服务、医疗康复、饮食服装、食物保健、休闲旅游、金融地产等方方面面,是多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应鼓励企业在城乡建立若干全产业链基地,发展养老服务业,这样可有效形成老年产业集群效应以及集群之间的互动效应。“全产业链”模式能够实现跨界互补式操作、同界联合运作,搭建起企业联盟优势平台,进而带动整个老年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从而实现老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育孵化“全产业链”社会化养老企业,必须以市场机制引导,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加大政府扶持和管理。要改变养老机构非营利的体制束缚,允许养老机构差别化经营。可以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经营者自负盈亏,促进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迅速成长为“全产业链”大型企业。

 

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要放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允许民办服务机构从小做起,边运作边发展,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拓宽服务内容,或者采用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促进养老机构发展。在机构运作中,要做好监管工作,促进其规范化建设,各省市县应尽快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

 

四是政府应保底特殊人群。在“养儿防老”已经过渡到“制度养老”的今天,无论养老形式怎么改变,政府的职责只能强化,不能有丝毫削减。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急剧加深的情境下,又同时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不成体系,机构养老供需紧张、服务水平不高的形势下,政府必须兜底解决家庭、社会不能解决的养老问题。坊间戏言,过去是“养儿防老”,今天是“养官防老”。官即政府,纳税人向政府纳税就是想让政府帮助解决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是失去独生子女或者独生子女一、二级残疾的老年人,他们为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做出了重大牺牲。有关方面估算,我国未来失独家庭大约在1500万左右,不解决好他们的养老问题,将是社会永远的痛。二是城乡“三无”老年人。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抚养能力的老人应该由政府兜底养老。三是重度残疾老年人。四是重点优抚对象。县级以上任命政府批准的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年人。

 

二、打造新业态

 

养老服务业不仅包括为老人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还包括为老人生产用品的第二产业,以及专门为老人提供专用农产品的第一产业。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和老年消费需求的跳跃式增长,社会资本纷纷加入到养老服务业并不断创新业态。

 

首先是功能新。新的养老服务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功能不断拓展的新产业,重点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游、老有所乐”目标,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模式、拓展功能,为老年人提供门类众多、丰富多彩、适合个性的服务内容。

 

一是立足老有所养,从宏观到微观开发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如,在宏观上探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义工援助、邻里互助、亲情慰藉、协会维权”六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方式,加强对企业养老保险金征收的监督和管理,多渠道筹集社保基金,确保老年人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在微观上适合老人需求的生活用品不断被市场开发,食物保健产品层出不穷,养生养心养颜产品成了商家争抢研发的黄金领域。与此同时,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也正在走入老年人的生活。“为你订制一个家”的高端个性化服务在一些城市已崭头露角。

 

二是立足老有所医,保障老年人医疗服务。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保证老年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有人救助,康复有人护理”。各医疗站点都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定期进行低费或免费健康检查和咨询。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有两亿多职业病人,大多是农民工群体,流血的伤叫“红伤”,这种不流血的伤叫“白伤”,“白伤”有一定潜伏期,从现在起国家就应及早为这些人做好医疗准备,不能让这些患白伤的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白白受伤”。

 

三是立足老有所学,帮助老年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或者开办老年大学,定期组织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科普讲座、书画、手工技艺、种花、绿化培训等。同时根据老年人专业特长,组织兴趣小组,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学习活动。既丰富了老年知识,开阔老年人视野,也提高老年人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是立足老有所乐,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引导老年人开展健康、积极、向上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如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钓鱼协会、门球协会、歌咏协会、地方戏票友协会、健身舞蹈队等。

 

五是立足老有所为,帮助老年人发挥余热。如组织具有专业优势的老人开展政策咨询、技术咨询等。对那些身体棒、精力足、热情高的老人,组织他们为社区服务,为他人服务,义务参加社区的环境卫生、计划生育、青少年帮教、纠纷调解、低保核查、治安巡逻、邻里互助等各方面活动。

 

六是立足老有所游,组织老年人不断变换生活环境。人们常说,旅游就是从自己住腻的地方到别人住腻的地方去看看,风景都是外地人的风景,老人常住一地,势必乏味。老年旅游已形成一大产业。

 

当前,我国老年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老年消费品的硬件制造,而老年服务的软件产品市场供给缺口却很大。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消费者需求,老年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够。养老机构、老年医院、老年住宅、老年服务体系等都严重缺失,尤其是生活照料、健康维护和精神慰藉等。今后,照料服务、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紧急援助服务等行业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这些产业部门应大梦先觉,及早动作。

 

其次是载体新。既有实体空间的养老服务,如在一些大城市建立的养老基地、养老园区、养老中心等;在中小城市及农村建立的养老社区服务点;在城市建立的家庭定点项目服务等。也有虚拟空间的养老服务,如利用互联网建立的各种健康检查与咨询,微信、微博聊天群,老年用品购物等。既有综合性的全方位、多功能园区、中心,开展一条龙的高端服务,也有分项目根据需求上门到家的简单专业服务。既有在固定不变的一个场所的服务,也有流动的多点异地服务,如旅游。新业态的载体虚实结合,动静交错,高低互补,繁简相映。

 

再者是方法新。养老新业态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养老方式方法的创新。养老地产就是一种方法创新。养老地产一般是在建设养老项目的同时配建并销售、出租房屋,如北京东方太阳城不仅包括各种机构住房,还包括医疗服务、邮政、超市、餐厅、活动中心等多种配套设施及一所老年大学。

 

国外流行的一种新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四个年龄,第一年龄即从出生到就业,主要是学习知识;第二年龄即从就业到退休,主要是边工作边学习;第三年龄即从退休到生活不能自理,这一阶段是人生最有意义的黄金期,经验的积累、资本的积累、时间的自由、身心的放松等都充分体现,开发这一阶段的老年需求,潜力巨大,美国已有790多所大学开办了第三年龄大学;第四年龄即从生活不能自理到进入坟墓,这一阶段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全方位、全时空做好服务。

 

保险进入养老服务业是又一种养老创新。合众人寿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嫁接,使金融产品融入养老服务业。合众人寿在武汉投资兴建养老社区,推出“买合众保险,住养老社区”养老保险产品,客户购买了合众人寿的养老产品就可以提前锁定年老之后入住养老社区的权利,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机构来服务”的老年生活。

 

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公司通过养老品牌和养老服务输出的方法进行养老产业连锁经营模式,公司主要是通过养老品牌和养老服务输出向加盟机构收取前期指导费用和品牌使用费取得盈利。

 

随着养老服务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行业正以各种创新方式融入养老服务产业,分享这一涉及中国未来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养老消费市场大蛋糕。

 

三、开拓新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活节奏的提速,个性化、快捷化、方便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时期的养老服务必须迎头赶上,适应这一需求。

 

首先应从宏观层面上谋划国家战略思维,即运用新技术,搭建全国养老智能云平台。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是新时代高科技手段的集中体现。老人因健康、文化、家庭状况、兴趣爱好、人生阅历等不同,需求就可能不一样,养老服务必须体现个性化、特殊化,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提出他所需要的服务。这就必须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国家层面构建养老智能化云平台,把每一个老人的信息包括健康检查、病历、社保、养生要求、个人特点等各种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连接起来。通过全国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既可全面、综合、科学地对我国养老产业未来发展和养老服务作出精准研判,又可实现针对老年个体的特色服务。

 

各地从事养老产业、养老服务的家庭、社区、企业、各类政府机构以及提供服务的组织者、医护人员、各种工作者,包括各类服务特点等各种信息都可采集录入数据库。这个庞大复杂的数据系统就构成了一个老年产业和服务的云计算智能平台。把一个省分散在各市县的老年信息和老年产业及服务信息联网,就构成一个省级云平台,把一个市或县的老年人信息和老年服务信息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市或县级云平台。

 

有了老年服务云平台之后,老年人通过电脑、IPAD、手机或者老年服务专用终端设备就能够在平台上获取或提出他需要服务的要求。云平台智能化养老是可以应用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异地养老等方式并能够将各种养老结合在一起,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立体的、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使养老服务更安全、更便捷、更健康、更舒适,更可以降低养老成本,提高养老效率。这是一项惠及几亿老人,利在当代、功盖千秋的伟业,也是一个需要巨量投资的基础工程。这项工程不光是几亿老人的福音,也将给社会、给国家乃至每个家庭的养老减轻压力,带来便捷。这项工程应从国家理念、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的高度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其次,研发适老新产品,满足养老新需求。

 

养老产品不仅涉及中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装服饰、睡眠用品、康复护理、休闲锻炼,还包括各类符合中老年喜好的文化用品、工艺饰品等,与老年人相关的寿险、意外险等也都存在着巨大商机。但目前我国养老产业链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数据显示,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市场缺口巨大。而且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使用的商品会有特定的需要,但目前很多养老产品性价比不高,品种单一且没有针对性。如何使养老产品变成养老产业是有关企业和一些科研院所面临的大课题,应加大适老产品的设计研究和开发,以挖掘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

 

在居家养老方面,继续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当务之急应积极拓展康复护理、无障碍设施改造、紧急呼叫、安全援助和社会参与等服务。在社区养老方面,应强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机构,探索推进社区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

 

再次,应构建全国连锁的养老服务网络。

 

建设老年服务云平台,能够实现居家、社区、企业、政府养老相衔接,从而实现全国养老服务连锁,构建24小时立体全面照护与个性化选择服务相统一的服务模式。

 

国家和省级层面要规划建设若干示范养老机构,市县层面至少要建有一所示范养老机构,每个乡镇至少应建立一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把国家、省、市、县示范养老机构和乡镇级社区养老中心的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就构成了全国连锁养老服务网络主干体系。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服务等各种信息录入,即可实现全国连锁全覆盖。国家要对各种养老服务的基本内容、服务形式以及服务的要求等进行规范,按照相对统一的标准开展养老服务,并将参与养老服务的机构、人员、设施等数据信息相互连接,这样便于消费者选择,实现老年人异地养老、候鸟式迁徙养老、旅游观光式养老及个性化选择式养老等。

 

第四,为养老服务做好服务。

 

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近年虽然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养老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有关方面预测,今后20年我国年均将增加1000万老人。一般情况下,3个老人需要一个护理员,以此计算我国目前就需要1000万的养老服务人员,但眼下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更少。为了控制或降低人力成本,服务人员多为聘用下岗或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没有经受过专门训练,而且流动性大,老年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服务不专业的问题。老年人往往多病、多功能障碍、多残疾,他们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服务的需求都很高,许多养老机构还不能提供这些服务,养老人才奇缺是当前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国家应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各地应积极与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合作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养老产品研发等专业。要面向社会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引入第三方评估模式,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如青年志愿者队伍;创新以老养老互助队伍,通过社团形式将社区低龄健康老人组织起来,为高龄的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家居服务;也可组织年轻人开展“时间银行”服务,把服务时间“储存”起来,当自己需要生活照料时,优先免费享受同等的服务等。

 

一个理想的时代既要伟大,也要幸福。看一个时代是否伟大,要看那些大人物;看一个时代是否幸福,要看那些小人物。作为还债性抚养比高发的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如何,当是衡量这个时代幸福指数的关键标尺。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