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罗思义:中国供给侧改革应吸取“里根经济学”的灾难性教训
点击:  作者:罗思义    来源:观察者网  发布时间:2016-02-19 14:41:27

 

1.jpg

 

   继上一篇《要完成6.5%的年增长率不能误读供给主义》之后,罗思义赐稿观察者网再论供给侧。文章称,他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国供给侧改革应以里根经济学为模板的建议,深感吃惊,因为里根的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永久性损害,它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萧条以来最大经济灾难的发生。那么,里根经济学是如何为美国金融危机添砖加瓦?看看数据帝罗思义是怎么说的……

  作者罗思义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12日观察者网。

  我曾在拙文《要完成6.5%的年增长率不能误读供给主义》中说过,我对中国进行中的供给侧改革持欢迎态度。

  但我看到中国一些人提出中国供给侧改革应以里根经济学为模板的建议时,深感吃惊,因为里根的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永久性损害,它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灾难的发生。

  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应以里根经济学为模板说法的人,并没有提供严谨的美国经济数据以验证其结论。因此,下文将用数据阐明里根治下的美国经济趋势,以及里根开启美国经济衰退之路的原因,以揭示这种说法的错误本质。数据源自本人即将出版的新书《大超越:中美经济实力的最后博弈》。

  从数据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地缘政治层面来看,里根经济学是成功的;但从美国经济表现来看,里根经济学则是一场灾难,而且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延续——从美国目前的总统选举来看,其所引发的社会紧张局势仍在持续。

  简言之,里根经济学恰恰是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最糟糕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

  美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里根时期美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美国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如图1所示,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前,尽管受到1973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美国国际收支(一国对外经济往来的货币记录,分为经常帐和资本帐,理想状态是收入与支出相抵,是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大体平衡——1977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占GDP比重为0.7%

 

  相反,里根当选总统后,美国国际收支平衡急剧恶化,即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大幅下降。到1987(里根任期的倒数第二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占GDP比重达到3.3%,显示二战后美国竞争力出现前现未有的恶化。

  鉴于美国国际收支平衡严重恶化,与随之而来的美元外流导致贸易逆差扩大,唯有借助大规模的外国借贷,才能避免美元汇率大幅下滑。

  事实上,从图1可以看出,里根经济学仅能体现的真正的经济能力,是成功借入大量外债。下文将分析由此带来的后果。

  毫无疑问,就地缘政治层面而言,里根取得了重大成功——利用无能并屈从于外国利益的戈尔巴乔夫摧毁了苏联和苏共(也许支持里根经济学的某些人是希望中国也产生同样的地缘政治结果?)。但就经济层面而言,里根治下的美国竞争力遭遇严重下滑。正如下文将要分析到的,里根的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影响更大。

  里根经济政策导致美国借入大量国际外债,就像另一种形式的信用卡狂潮。当信用卡账单持续飙升时,持卡人会因为他们花了很多而感觉良好。但当信用卡债务当还款期到来时,信用卡拥有者会感受到巨额债务所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影响——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拜当时的巨额赤字所赐,日积月累而触发危机的。

  但里根经济学对美国经济的最直接伤害,是美国国际竞争力退化,从而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造成最持久而深远的伤害。2008年的美国经济灾难是里根经济学的直接体现。

  美国经济放缓

  要了解里根经济学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的损害程度,就有必要了解美国经济发展趋势:正如图2所示,二战后美国经济表现的基本特征是长期稳步放缓,特别是1980年后经济恶化明显减速。

 

  以能消除短期波动影响的20年移动平均线计算:

  1967年,美国年均增长率为4.1%;

  1977年,美国年均增长率降为3.7%;

  1987年,美国年均增长率降为仅3.2%;

  2014年,美国年均增长率降为2.5%

  由此可以看出,过去四十多年,美国经济增长呈放缓趋势。

  美国经济减速的原因

  美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特别是1980年后明显减速的的原因显而易见,也与增长核算方法所论述的基本的宏观经济分析相吻合。美国经济逐渐且持续放缓,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所决定:

  二战后,美国经济对国际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即更多地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因为劳动分工,包括国际劳动分工,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美国经济继续开放确保其免遭1929年那样的骤然崩溃。

  但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二重要的杠杆——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起初是逐渐放缓,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后则加剧放缓。尤其如图3所示,1979年美国固定投资净额(新的固定投资额减去折旧) GDP比重从1979年的10.3%,降至1988年的7.5%。里根下台后,美国固定投资净额继续下降,2013年其占GDP比重降至仅3.6%

  因为固定投资是仅次于劳动分工的第二重要的增长动力,因此净投资下降必然会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减速。

  投资水平下降

  里根时期经济恶化直接导致美国固定投资下降。正如表3所示,二战后初期,里根就任总统前,资本存量(净投资)占美国经济比重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美国新增投资(固定投资总额)增长水平,跟不上现代经济中资本快速贬值的速度——美国固定资本消耗占GDP比重从1950年的11%升至2014年的16%

 

  资本消耗增速加快与固定资本形成总值水平相对稳定,必然会导致美国投资率下降。1980年里根当选总统后,这种形势明显进一步恶化。

  因为美国固定投资总额本身变得不稳定,然后其占GDP比重明显下降: 1979年美国固定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为24% 1988年这一比重则降至22%。里根下台后,这种趋势仍在继续, 2013年这一比重已降至19%。美国固定投资水平下降,必然导致美国经济放缓。

  由于里根经济学造成固定投资放缓,导致美国经济长期减速,并持续到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必然导致社会紧张局势加剧,正如当前正在进行的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出现的政治纷争一样,这使得特朗普(Trump)等边缘化或者表现差强人意的总统候选人的影响力上升。

  美国储蓄水平下降

  美国固定投资水平下降的原因显而易见。投资必须由等额的储蓄提供资金,但如图4所示,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国储蓄总额开始急剧下降。特别要指出的是,总储蓄并不仅仅指居民储蓄,而是指企业储蓄+居民储蓄+政府储蓄或负债。里根时期,这种趋势明显恶化。

 

  首先以里根时期为例,美国储蓄总额占GDP比重从1979(里根当选总统的前一年)23%,降至1988(里根执政的最后一年)21%。同期美国储蓄净额降幅更大,其占GDP比重从9.2% 降至5.7%

  里根执政前,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并没有恶化,因此是里根的经济政策恶化了这种趋势。这导致美国2008年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战后的总体趋势如下:

  美国储蓄总额占GDP比重从1965年的25%降至2013 年的18%,即下降7%;

  同期美国固定资本消耗占GDP比重从12%升至16%;

  由于受到储蓄总额下降与资本消耗增长的综合影响,美国储蓄净额占GDP比重从1965年的13%大幅下降至2013年的2%

  因此,截至2013年,美国资本形成净额 (net capital creation,等于资本形成总额减去折旧)GDP比重已大幅下降。即便如此,2013年数据还是较2008-2010年水平有所提高。2008-2010年间,美国资本消耗增速快于资本形成的增速。也即是说,美国的资本形成净额为负。与此相矛盾的是,美国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美国上一次资本形成净额为负的记录,还要追溯到1931-1934年的大萧条时期。图5所示的是美国资本形成净额的长期趋势:从大萧条时期的负水平上升至二战期间的峰值水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保持较高水平,然后开始下降,并在2008-2010年再次降至负水平。

  美国对外国资本投资的依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危机

  美国储蓄稳步下降,造成固定投资与经济增速放缓,并在1980年后恶化,导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美国,尤其阻碍美国经济增长再次加速。这种趋势从里根执政后开始并继续恶化,直接导政2008年的经济与金融灾难。

  如图6所示,截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储蓄总额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8年时其降幅甚至大大超过美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降幅水平。

 

  截止2008年,美国固定投资占GDP比重为21%,但美国储蓄总额占GDP比重仅为15%——两者相差六个百分点。也即是说,2008年美国国内储蓄不足以为美国国内投资提供资金,这必然意味着美国资本形成额增加的缺口只能借助国外融资(见图7)

  从2002年开始,美国储蓄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已经占到美国净投资的一半以上,到2008年,非美国储蓄来源的资金甚至超过美国净投资总额。也即是说,2002年的大部分及2008年的所有美国资本形成净额,均源于非美国储蓄融资(见图7)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数据显然可以看出,里根经济学直接导致美国发生2008年国际经济灾难。从资本积累融资的基本角度看,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战略造成致命性影响,并进一步减缓其经济增速。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资本流动性重新分配,并且流动性趋紧,尤其是作为美国潜在国际融资来源的中国,其国际收支顺差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10.1%降至2012年的 2.3%

  由于全球资本流动性出现新变化,美国外债规模必然大幅下降:非美国来源的美国投资融资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6%降至2013年的1%

  为清楚地说明这一过程,笔者已在上文指出,2008年美国固定投资占GDP比重为21%,但美国储蓄总额占GDP比重仅为15%。也即是说,美国固定投资总额的逾四分之一(GDP 6%),是源自非美国储蓄融资。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来自海外的流动性在2008年后大幅减少,导致美国外国借贷亦随之下降。因此,美国别无选择,只能借助如下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要么选其中一种解决方法,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提高美国国内储蓄;

  削减美国投资。

  面对这一无法回避的过程,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2013年间,美国储蓄与固定投资占GDP比重的差距从5.6%降至0.8%,即缩减了4.8%。但这种差距的缩小依赖于:

  美国国内储蓄占GDP比重增加2.6%;

  固定投资占美国GDP比重下降2.1%

  2013年,美国固定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已从之前的21.0%年降至18.9%,固定资产投资净额占GDP比重则降至3.2%

  美国国内储蓄与固定投资的差距缩小一半以上,是源于美国国内储蓄有所提高。因为美国从国外获得的融资,已经不可能再达到从前的规模,因此美国固定投资占GDP比重必然下降。

  正如上文所述,固定投资是仅次于劳动分工的的第二重要的增长来源,因此美国增速会进一步下降。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反过来会加剧社会紧张局势。

  结论:里根经济学不应是中国供给侧改革模板

  里根经济学政策具有如下总体特征:

  里根经济学得益于戈尔巴乔夫的助力,在同苏共的地缘政治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成功,导致苏联解体的地缘政治灾难。但从经济角度来看,里根经济学从根本上损害了美国利益;

  里根经济学削弱了美国国际竞争地位;

  里根经济学造成美国国内经济结构严重恶化,导致储蓄与投资水平严重下滑;

  美国国际地位恶化与国内储蓄下降,需要借入大量的外国债务,来弥补投资缺口。停止借入外债时必然引发危机,正如2008年所发生的一样;

  这些趋势导致美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

  美国经济放缓反过来引发社会动荡,2016年总统选举体现了这一特征。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里根经济学不应是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的模板。相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看,里根经济学是最恶劣的政策之一。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