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量大质次脱离实践
我国社科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海量巨制。仅以论文和社科立项来看,目前大学及科研院所科研考核标准以3-4年为一个考核期要求被考核者发表论文4-8篇,即每年1-2篇。据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信息,目前我国有30多万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及研究人员;4000余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每年有4万多项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在研,出版著作近万部,发表论文20多万篇。我国各大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已藏有上百万计以上的人文社科论文。按目前1360种主要人文社科期刊 (按双月刊计算)每期发表25篇论文计,我国每年也要新增20.4万篇论文。如此海量论文究竟有多少精品具有理论创新或产生社会效益,又有多少次品、废品、赝品并无人关注。人所公知的基本事实是上述海量论文量大质次,重量轻质,重形式轻内容,伪劣论文泛滥成灾,为发表而写作,研究内容重复陈旧,鸡毛蒜皮无限放大,远离实践难接地气。无节制一窝蜂无论什么题材什么内容都搞数据建模统计分析,一方面人为制造数据、裁剪数据以适应论文结论,制造伪劣论文;另一方面,研究内容脱离实践难接地气,鸡毛蒜皮人为放大,无聊假设满天飞,其学风、研风热衷于构建象牙塔中空中楼阁,远离实践,不再关注社会、关注民生问题。如构建模型、杜撰变量、寻找数量关系,验证一些火车比汽车跑得快的假设,如验证“消费者爱好决定消费行为”,“消费行为与市场活跃有关系”,“有幽默感的领导能带动团队氛围提升业绩”,“严格的内控制度有助企业基业长青”,“公民民主意识强与投票呈正相关”等等。
近年,科研政策过度导向国际发表论文。海外发文成为引进人才、大学评估、科研考核的首选及优选标准。国外学术期刊对一篇发表论文收取的版面费可以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人民币不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由此沦为赤裸裸的敛财机器!征收作者的论文版面费早就是学术界的一个公开的“潜规则”,而各类科研经费都有版面费支出一项,大有将这个“潜规则”制度化的趋势,甚至衍生出一个学术论文代写代发的巨大行业。大量的科研经费(纳税收入)被圈入学术掮客,学术期刊运营方。随着这十几年来的国际学术出版界大变革,许多国外学术出版商瞄准了国内的巨大市场,打着开放存取的旗号,开始大肆征收版面费。由于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结,国人和国内学术评价体系对国外论文十分青睐,许多人通过科研经费报销向国外期刊缴纳巨额版面费。此前有文章爆料说我国每年向海外期刊及出版商付出数十亿人民币的论文发表版面费。虽然此数字真伪有待核实,此版面费金额中有些是科技论文或技术性强的金融、保险、统计等学科或专业论文,其质量笔者无权无资格评价,但论文发表的金钱化、商业化及发表门槛标准的降低显然会影响论文质量应是不辩自明的结论,无论科技论文还是社科论文,中国海外发表论文在国际上引用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些政治色彩浓意识形态明显的学科或专业,如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法学、国际政治与外交等设置国际发表论文指标,或作为科研考核科研奖励优先的导向更是值得探讨,一是上述学科或专业许多领域许多问题具有本土语境本土化,更多侧重于解决本土问题,不需要以是否国际发文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二是国际期刊的学术意趣、定位、价值观决定了对中国论文的取舍,有限的国际期刊难以满足国内众多教师发文的需求,三是因意识形态因素反党反国家反中国政府反社会主义反马列,为侵略历史大屠杀辩解、把南海、钓鱼岛都论证为别国的论文在国际上可能很容易发表,这不该是国家科研政策导向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二、科研项目同质化,项目成果缺乏实用性
社科研究立项之巨,据笔者的调查统计2010年至2015年,最保守及不完全统计,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大小社科项目28789项,总金额58.27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管理科学部大小项目8631项,总金额34.78亿元。2010至2014年教育部资助大小社科项目22999项,总金额21.88亿元。再加上各部委和官方学会立项,如司法部近5年年均资助研究项目150个左右,中国法学会近5年年均资助项目200个,二者年资助总金额均在1000万左右。国家资助社科项目如此汗牛充栋,科研经费投入如此巨大,有多少项目成果急政府决策之需,想社会迫切问题之想,为国家大政献计献策,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
部分项目研究成果内容重复同质化,部分同一主题立项成果并无不同特色,部分成果泛泛空谈,无应用性、实操性。如此巨量国家科研投入与产出不对称、不协调、不匹配。社科立项及发表论文多如牛毛,但无人追踪成果去向、成果应用及成果社会效益。伪成果泛滥、成果转化率低、政府采纳率低、成果虚化。国家资助资金打水漂、浪费严重、管理混乱,资金投入并未产生预期社会效益社会效果。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玉对广州市5所重点大学的25个校级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进行调研后发现,这些基地的研究成果的政策转换率大大低于其学术影响力,而且大学智库生产的学术产品与政府需求的思想产品之间,亦存在供求错位的现象。作为承接社科项目及发布论文的绝对主力高等院校与上述每年多如牛毛的论文及海量科研项目相比,据2015年1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一篇文章中提到,2011—2013年,高校社科界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仅提供咨询报告26530份,累计有14043份被采纳 ,即每年平均有4000多份咨询建议被采纳。与每年产生20多万篇论文比较,与每年国家资助约1万多个项目,资助金额17亿左右比较,与每年学界络绎不绝前赴后继的各种学术会议比较,与每年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各种学术评奖比较,每年平均约产出4000多份咨询建议,巨额资金投入与成果产出及效益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三、加强社科智库研究,构建多元社科成果评估标准
社科研究分为基础理论性研究与应用实务性研究,社科领域各专业性质不同、功能不同,不能要求所有社科研究都构成并支撑智库型研究,都产生智库成果。社科理论及基础研究必不可少且间接支撑并产生智库成果,但笔者认为实用型、应用型、经验型社科领域各专业在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中国特色智库、服务于社会治理及国家决策方面应该可以更有所作为,应该可以产生更多智库成果,加强社科智库型研究是提高社科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建议:
1、部分社科研究的战略导向及战略愿景是构建新型中国特色智库。构建中国特色智库是为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避免科研目的功利化,发表论文只为评职称。科研激励政策应导向更多开展前瞻性创新研究和对策性务实研究。
2、以问题为科研导向避免学术空洞化,远离实践,象牙塔内造“成果”。 社科研究为智库服务的定位是研究立足国情与实践,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诸如从严治党、社会治理、社会稳定、社会沟通、新型反恐、国企改制、城镇化、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提前退休、弱势群体养老、扶贫攻坚、住房改善、产业升级、环境保护、雾霾治理、反腐败、社会隐性危机、收入分配调节、土地改革、司法公正等诸多问题。国际上并无现成标准答案,更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经验,其研究充满本土特色,本土学者有更多话语权,其问题之解决恰恰需要结合本土国情,以本土思维、中国学派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3、社科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标准、方法应由单一转向多元。目前社科成果仅以发表为标志,论文著述一经发表出版即被认定为成果用于受聘评职称,这种评价局限于学术圈内仍是自己评自己。学术圈内部评价封闭隔膜于社会或脱离实际。但智库成果的评价标准有异于传统学术成果的评价,智库成果主要以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为主。智库成果由谁来验收,何为合格,应由成果采用者评价,即政府或社会组织的标准,智库成果评价体系的客观性来自于现实和实际应用。目前已有高校在科研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如把上报中央和国家部门的内参式调研报告认定为与CSSCI中核心期刊论文成果等同看待,在科研考核、职称晋升、课题资助、经费资助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与奖励。此做法值得提倡鼓励,如此政策导向有利于激发教师、科研人员做应用型对策型研究,与智库成果衡量标准价值取向一致。
4、科研政策与科研导向上不可一边倒盲目放大追随国际化忽视社科研究本土化战略与路径。社科研究中科研经费、科研力量、科研资源、科研立项过多且重复于大而无当、空而无物、对而无用的纯学术研究。科研政策与导向应调整资源投放比例,将有限科研资源、科研力量倾斜于与实践相关、与国情相关的本土化应用性、对策性社科智库研究。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